首页 小说库 其它 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

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

作者:张振鹏

状态:已完结 分类:其它

时间:2021-01-17 17:41:38

作者张振鹏给大家带来了《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的主要情节:【教育建议】建议一、用微笑安抚孩子 孩子很在乎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的面部表情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尤其是当孩子面对失败或挫折时,父母要多用微笑来安抚孩子受伤的心,让他从微笑中感知父母对他的支持。 7岁的雨轩很懂事,也很敏感。 一天午饭时间,妈妈小心翼翼地将刚做好的西红柿鸡蛋汤放在桌子上,并嘱咐她:“小心点儿,别烫着,帮妈妈看好他。”说完,妈妈走回厨房。突然,客厅里“哗啦”一声,妈妈心里一惊,连忙跑回客厅,边把女儿衣服上的汤汁抹去,边急切地问她:“烫着没有?”又解开纽扣细心地检查,发现没有被烫伤,才长舒了一口气。然后,妈妈拿来拖布收拾起刚才的残局。

张振鹏善于借助外力激励孩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激励孩子。当孩子的心目中开始渐渐树立了偶像,当孩子的周围出现了好榜样,当某一个文学作品中有令人欣赏的人物……当一切外力为父母提供了激励孩子的条件时,父母都可以借助“它们”来鼓励孩子、引导孩子,孩子的精神世界也会因此而丰富起来。

    31. 借助名人的话激励孩子

  

  大部分孩子都会对名人有一种仰慕,当父母用一个遥不可及,但大家都知晓的人的语言来鼓励孩子的话,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期待,并会提起一种莫名的力量激励自己要按着名人说的去做。

【经典事例】

   方嘉鹏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他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不错,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一般都在90分以上。但是,在一次期中考试中,这3门功课他都考了80多分,他心里难过极了,一回到家,就冲进自己的房间里,扑到床上大哭起来。

  此时,母亲进来问道:“嘉鹏,是不是期中考试没考好?”他边哭边点头,同时把试卷拿出来让母亲看。母亲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说:“嘉鹏,唐朝一位大书法家颜真卿曾说过,‘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年时不知道勤奋学习,等到老了就会后悔,即使再怎么学也发现晚了。你不要难过,这次没考好是因为这段时间不够勤奋,你为学习付出多少,回报就有多少。你从现在起努力学习,不要等到下次考试考不好后又懊悔!”。

  听了母亲的话,他擦了擦眼泪,问道:“妈妈,您刚才说得那句话能重复一遍吗?”母亲重复了一遍,他若有所思地说:“是啊,我现在就特别后悔我前半学期没有好好学习,为了不让期末考试再后悔,我一定不能偷懒了,我可等不到老了再后悔。”母亲摸了摸他的头,他也轻松地笑了!

【教育启示】

  当方嘉鹏没有考好,放声大哭的时候,说明他因自己的成绩而难过,因没有努力而后悔。母亲引用颜真卿一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诉他不让自己后悔的唯一办法是尽早地勤奋起来。所以,方嘉鹏之后说了一句:“我可等不到老了再后悔”,这说明他理解了这句名言。之后,他在一篇名为《一句话的启示》的作文中这样写道:“每当我要偷懒的时候,就想起‘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句话,它激励我勤学好问,不断努力。”

  很多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都言简意赅,并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时也是名人自身的人生感悟。一般情况下,名人名言会启发人的思考,并启迪人的智慧。所以,能成为名言的语句一般都会比父母的言语有艺术性、有内涵,这本身就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同时,父母用名人的话激励孩子会比用自己的话更有威信。孩子会认为,某某是名人,所以他说的话一定是对的。当孩子对这些话有认同,就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激励。

  那么,父母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借用名人的话来激发孩子的斗志。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丰富自己的阅读量

  家庭教育本身就是父母和孩子同时受教的过程,父母在不断要求孩子提升的同时,如果自己原地不动,总有一天会发现孩子不受教了、不听话了。而孩子认为父母不再是权威的原因在于孩子没有感受到父母的提升,对于父母的话,孩子会认为是“老三样”,或者“豆腐三碗、三碗豆腐”就那么两句,早都听腻了。

  那么,父母就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特别是与孩子的沟通能力。有的父母表达能力很强、对生活的感悟又多,经常用一句话就能点亮孩子的心灵;而有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还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等孩子渐渐长大,而父母又发现自己总是无法用语言说服孩子的时候,就难免使用打骂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其实,这是父母需要“加油”的表现。

  然而,一个“不爱学习”的父母不但在适当的时候没有能力用名人的话激励孩子,更没有办法用自己的话来启发孩子。所以,父母首先要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素养,因为好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丰富人的词汇,还能净化心灵。同时,在很多文章里都会出现一些名人名言,结合文章的环境,很容易让父母产生共鸣,并不自觉地就记住了这些名言。

因此,父母若想借用名人的话激励孩子,首先要通过扩大阅读量来积累名人名言,这样才有可能在适当的时候引用名人的话。

建议二、先让名人的话激励自己

父母借用名人的话激励孩子的前提是自己对名言有一定的感悟。只有父母先从名言里得到了启发和激励,才会把这份对名言的理解传递给孩子。

  刘怡萱的爸爸是设计师。近期,他接到一笔设计装修的订单,但设计出的方案始终不能令客户满意,对方还表示,如果总是不能达成共识,就要换个设计师。他心情很低落,回家的路上路过新华书店,就进去准备选两本闲书放松放松。

  他在选书的过程中,无意抬头看了一眼墙壁,墙壁上面有很多名人名言,其中有一位英国文学家雪莱的一句“人们常以为犯小过无伤大雅,哪知更大的失败常是由小过引起来的”名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反复读了几遍,想起了客户给他提出的几个细节问题,他突然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小过”上。于是,回家之后,他把自己的设计方案从头到尾检查并修改了一遍,特别注意了细节的完善。最终,他的方案使客户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不久后的一天,女儿刘怡萱在学校手工制作比赛中因没有获得名次而垂头丧气。一回到家,她就满脸不高兴地把手工作品给爸爸看,并说:“爸爸,我这么好的手工制作,为什么得不到名次?”爸爸看了看说:“做得太粗糙,不够精致!”并把雪莱那句激励自己的名言讲给女儿听。女儿听后,若有所思的想了一会儿,并让爸爸重复了几遍,最后说:“对啊,我输就输在做得不细致。”于是,她决定重新再做一个以示提醒。

父母想用名人的话起到激励孩子的效果的话,首先这个名言触动过父母的心灵,只有父母被打动,才能打动孩子,否则,名言即使从父母口中说出,也只会是空洞的陈述,而不是触动心灵的启发。所以,如果父母使用那些激励过自己的名言来激励孩子的话,效果会更好。

建议三、与孩子分享名人的话

当父母用名人的话激励孩子的同时,可以和孩子分享一下关于这句话的感受。比如,上个例子中的刘怡萱父女俩,如果父亲把当初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这个名言,看到之后又有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受到了哪些启发,并最后如何落实在实际中的过程给孩子描述一遍的话,孩子就会知道这个名言曾对父亲有如此大的帮助,那么,对自己的帮助一定也会很大。这样,孩子不但会记忆深刻,也会从父母的分享中明白自己该如何去做,并因此激发自己向上的斗志。

所以,父母和孩子交流中不一定总是以教与学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果父母能和孩子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共同分享经历和心得,那么,最后呈现出的效果可能会比单纯的教导要好很多。

建议四、不刻意寻找名言来激励孩子

如果父母为了用名人的话激励孩子而刻意贮备一些名言,以备适当时来教导孩子的话,刚开始孩子可能还会得到激励,但是时间一长,孩子就知道“说名言”是父母的固定“节目”。这样,无论名言说得多有哲理,都很难起到启迪孩子的作用。

汪明刚的父亲有摘抄名人名言的爱好。有一次,汪明刚因屡次学游泳没学会而沮丧,父亲就用了牛顿的一句“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怎样获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这就是成功”来鼓励孩子,没想到,汪明刚还真把这个话记到心里,并加大了游泳的练习,不久就学会了。

父亲看到名言的力量这么大,就每天花时间“复习”自己积累的名言,准备着在儿子需要时说出一句来鼓励他。渐渐地,汪明刚每天都能听到父亲说一句名言,时间一长,他听到的名言数量很多,但是感触很少。而且,久而久之,他都知道父亲什么时候要说名言了,都会等在那里,说:“今天又是哪一句?”

父亲的行为只是增大了孩子对名言的储备量,但并没有让名言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因为如果父母刻意想让名言去起作用,就会不自觉的寻找说出名言的契机,这种不是有感而发的表达,都会显得死板而模式化。所以,父母还是用自然想起的名言去激励孩子吧。

建议五、让孩子的感受顺其自然

当父母说出名人的话时,千万不要希望孩子一定要有感受,一定要因为这句话有启发。孩子会不会有感受和孩子的年龄、经历、思维有很大关系,不一定父母觉得很好的名言,孩子也会有共鸣。如果父母再要求孩子记住名人的话,并让孩子表达对这句名言的理解的话,不但起不到激励孩子的效果,而且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以至于以后孩子一听到名言就难受,这就完全违背了父母的初衷了。

所以,父母要以“自然”为本,父母自然地表达,孩子有没有感受也顺其自然。孩子当时没有感受,说不定在下次遇到事情时回想起父母曾引用的那句名言,自然起到鼓励作用。所以,一切是自然的,收益就是最大的。

【教育箴言】

  父母要想用名言激励孩子,自己首先对名言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这样,父母才会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对孩子说出的名言能起到激励作用。不过,用不用名言激励孩子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父母在平日里多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用最自然最真诚的方式和孩子相处,适当的时候就会知道用怎样的方式激励孩子最好。

  

    32. 用信函来激励孩子

  

  信函是人与人之间不可缺少的交流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当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无法用语言达到最佳的效果时,父母可以采用文字,比如信函等,来向孩子表达期待和鼓励。孩子会在字里行间里感受到父母的心愿。

【经典事例】

  黄老师在一所小学教英语,她性格开朗,和学生之间总是保持良好的沟通。在一次期中考试之后,她给班上每一个学生的试卷上都写了评语,短则是一句话,长则是一封信,视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定。

  有的学生学习很好,她就写一句:“不错!继续努力!”有的学生需要鼓励,她就会写得长一些。她给一位聪明但有点胆小的女学生这样写道:“莉萍,每次看到你举手,老师都特别高兴,当你第一次用标准的发音说出流畅的英文时,老师简直是大吃一惊。特别是你那次精心准备的谜语题目,又一次让老师喜出望外。日后,老师希望你上课时尽管大胆举手,老师和同学们都期待听到你悦耳的声音!加油吧!相信你一定行!”

  结果,莉萍的父母反馈回来的信件比黄老师写得还长,充分表达了对老师的感谢。而且,每一位家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应,这件事使黄老师的英语教学更加顺畅起来,每个学生的学习劲头也更强了。

【教育启示】

  黄老师通过写评语的方式既鼓励了学生又使父母了解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对于老师而言,不可能一个个地和孩子们谈话,更不可能把谈话的内容转述给家长,那么,文字就起到了储存并保留谈话内容的目的。而各位家长之所以也会有很多回应,原因在于父母和孩子都通过评语感受到黄老师的尽心尽力和对学生深切的爱,所以,文字并不会比语言失去魅力,很多时候,它会比语言更打动人。

  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多地会采用语言来和孩子交流,而是否采用文字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就要视情况而定。当父母想要对孩子说的话很长,一时理不清思路时,可以通过想好了写下来的方式保持语言的顺畅;当家庭的气氛因为某个事件而长时间的凝固时,也可以用信函的方式打破尴尬……诸如此类的情况,父母都可以用文字来传递语言。

  同时,孩子在默读来自父母的笔记时,不免会有一种莫名的心灵的撞击,可能会比说话更让人感触。因此,父母不妨学着在适当的时候通过信函激励孩子。那么,父母在生活中具体该如何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用小纸条鼓励孩子

父母用小纸条来和孩子沟通是一种常见而有趣的方式,不但会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还可以增加家庭乐趣。具体做法是,当父母看到孩子做得好的事项,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就用一个小纸条写上肯定或鼓励的话,藏在某个位置或者贴在固定的地方,等到孩子无意看到或有意找到,都会觉得新奇。同时,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下一个小纸条,会更加努力。

于飞飞的妈妈在她上幼儿园时就采用写小纸条的方式和她交流。起初,飞飞刚学会叠被子,妈妈就在被子里放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飞飞会叠被子了,妈妈很高兴!”当然,飞飞那时的认字能力还不强,当妈妈读给她听的时候,她从此就知道了,小纸条的出现就是妈妈的鼓励。

等飞飞渐渐长大,妈妈可能会把纸条贴在飞飞的衣柜里,上面写着:“衣服叠得很整齐!”或者“衣柜需要打理啦!”飞飞看到纸条都会很兴奋,为了得到更多的纸条,她总是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很好。

后来,当飞飞取得进步,妈妈都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贴上一张写着表扬语言的纸条,当飞飞需要鼓励,妈妈也会悄悄地送上纸条。纸条的交流一直在这个家庭中保持着,大家都觉得这种方式很不错。

父母要知道,每个孩子都喜欢新奇和神秘,当孩子寻找小纸条的时候,心中会充满了期待,发现小纸条的瞬间会心潮澎湃,读着纸条上的文字时会告诉自己一定要这样做。小纸条上虽然字句简短,但是对孩子影响的力量却很大。

建议二、借用文字避免情绪的碰撞

文字是不带声音的符号,可以避免因声音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有自己说话时的语气,而语气里又渗透着情绪,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障碍往往是因为受到对方情绪的影响而产生了不愉快的场面。但用信函的方式交流就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李然是学校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他平时喜欢航模,经常参加一些航模比赛。一次,他的“飞机”在比赛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最后以失败告终。回家之后,他把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觉得很遗憾,问了一句:“出了什么问题?”李然无奈地摇摇头,表示尚且不知道原因。

紧接着,母亲说:“你应该找找原因!”

“可是,我现在很累。”李然回应道。

“唉!”只听母亲一声叹息。叹气之后,母亲突然觉得李然需要鼓励,刚想开口,李然却说:“妈妈,您为什么叹气啊?我稍有不如意,您就叹气,您不能安慰两句吗?”

原本已经想鼓励他的母亲,听到儿子的不满,也很冤枉地说:“我说什么了?我连叹气都不行吗?”……大家都陷入了不愉快中。

第二天,李然发现自己的桌子上有一封母亲写给他的信,其中表达了母亲对他的理解和鼓励,希望他能够从失败中尽快找到原因,并重新准备新一轮的比赛。

看到信件,李然觉得昨天不该因母亲的叹气就发火,于是,也回信表示了歉意。大家又重新回到了轻松的气氛中。

李然如果没有急于对母亲的叹气表示不满的话,他紧接着就会听到母亲安慰并鼓励的言语。但是,他的不满同时引起了母亲的不满,争吵就不可避免了。这就是语言能够立刻传递双方的情绪,而文字就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绪的碰撞。如果母亲用信件的方式,即使写了一个表示叹气“唉”字,孩子只会往下读到母亲理解和鼓励的话,也就不会受到叹气的影响。

所以,当孩子的情绪不太稳定的时候,父母可以直接用文字鼓励孩子,不但可以避免不愉快的发生,孩子也可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建议三、借助信件表达关爱和感谢

有时候,孩子的表现的确让父母感到愉快和欣慰,但很多父母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借用信件来传递心情。

何松是一个听话懂事、成绩优异的孩子。在他初三即将毕业的时候,学校的老师要求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于是,父母认真地给孩子写了以下的文字。

亲爱的儿子:

15年来,聪明懂事的你给我们带来了无限快乐!上初中后,你虽然学习压力大,但却克服了种种困难、一次次战胜了自己,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希望你记住老师和同学给你的关心、帮助、支持和宽容!

我们还要感谢你!你成绩上的进步给了我们很多欣慰。不仅如此,你的乐观向上的心态也总是感染着我们,而且,你还是我们家务中的好帮手。我们由衷地因为你是我们的儿子而满足!

当然,你也会调皮、也会闯祸,我们也会急躁、也会霸道,对你还犯过不少错误,可这些都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化解为家庭生活的趣事,从中你成长了,我们也成长了!

现在,你长大了,即将走进一个更为广阔、更能自由驰骋的世界。请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也别忘了,世界上始终有两个人关爱你、支持你!我们也期待着和你一起成长下去!

相信很多孩子读完这样的信都会感动得流泪,因为字里行间不仅表达了父母的满足和感谢,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父母的孩子的尊重。如果父母没有平等地看待孩子,又怎么能体会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成长了呢?

所以,父母不要怀疑自己的孩子够不够优秀,而是反问自己有没有发现孩子的优良品质,有没有感恩因孩子存在自己才对生活有所感悟。如果父母能够因孩子的成长而受到启发的话,表达对孩子的感谢一点都不难。因此,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尝试着用文字给孩子说一声:“谢谢!”

建议四、借用书写的过程整理思维

语言是一个即时性的表达,父母如果要对孩子说很长的话时,建议用文字的形式,而不是语言。即使父母在心里打好了“草稿”,但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是会有回应的,而回应就很有可能打断思维或扰乱原本说话的用意。

所以,父母如果不想在谈话中出现语无伦次、表达不清、跑题等现象,那就最好借用书写的过程整理思维,一气呵成地对孩子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孩子也会一口气读到热血沸腾。因为热血沸腾,所以孩子会激励自己一定要做得更好,不让父母失望。

因此,父母有时不用着急得一定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静下来,理一理思路,用最完整最真诚的文字来达到激励孩子最好的效果。

【教育箴言】

  父母是否用信函的方式激励孩子是因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父母不用刻意想着一定要用这种方式。父母自然而然地传递,孩子才能自然而然地接纳。当然,父母用信件和孩子沟通时一定要真诚,只要真诚才是尊重孩子的体现,孩子才会从中体会最深的感悟。

  

    33. 从文学作品中为孩子寻找榜样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川的美,城市乡镇的美,道德品质的美,劳动人民为伟大目标而奋斗的美,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所以,父母要善于通过文学作品让孩子感受人性道德的美,从而激发孩子向善的本质。

【经典事例】

  暑假即将来临,陈昊的父亲推荐给他一本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自从拿到这本书后,他每天都读得津津有味,鲁滨逊的航海冒险经历深深地吸引着他,他有时还很有兴趣地给父亲念一段,之后感叹两句说:“太惊险了,太刺激了!”

  父亲也会回应说:“的确是不同寻常的经历啊!”

  “是啊!爸爸,想想看,要是我,我恐怕没有那么大胆量!”陈昊和爸爸探讨起来。

  “呵呵,我们要从鲁滨逊的经历中去体会他的精神,通过他经历的每一件事情,看看可以给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迪。”父亲这样启发道。

  陈昊“嗯”了一声,表示赞同。

  几天之后,陈昊对父亲说:“爸爸,我终于看完了,我感触很深!”

  “是吗?有什么感触?”

  “爸爸,他的勇敢让我惊叹。他遇到太多次困难,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要退缩,他能够活下来,完全是凭着坚强的毅力,我很佩服他,爸爸。”

  “嗯,我也很佩服他,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都像他一样有坚强的毅力,还有什么干不成的呢?”父亲很有感触地说。

  “爸爸,鲁滨逊是我的榜样,我要向他学习。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也要像他一样不退缩!”

  “好啊!爸爸也希望你能这样!”父亲鼓励道。

【教育启示】

  当陈昊被书的内容吸引,惊叹“太刺激”的时候,父亲引导他要体会人物的精神,并在陈昊读完之后以探讨的方式同儿子分享感悟。同时,父亲表达了对鲁滨逊的佩服,这使陈昊更加坚定地认为自己一定要像鲁滨逊那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父亲帮助陈昊在文学作品里找到了榜样的过程,值得每一位父母借鉴。

  一部文学作品中都会有关于时代、文化、地域、自然、人性等很多方面的内容。孩子如果阅读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通过作者对环境的表述扩大自己的视野,更会从作品的人物中感受人性的真善美,这种自然而然的熏陶会使孩子不自觉的被人物的性格所影响。因此,如果父母能够推荐给孩子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孩子一定会通过阅读而受益良多,更会激励自己要向“榜样”学习。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留心搜集好的文学作品,让其中的人物帮助孩子成长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从故事书里寻找榜样

相信大部分10岁以前的孩子都喜欢父母为他读故事,而父母正好可以从故事书里帮孩子找到榜样。当然,这个榜样不一定是长久的,或者固定不变的,也许是今天的故事中有一个好榜样,明天的故事中有另外一个榜样值得学习。其实,只要能起到启发孩子的作用,故事就没有白读。

姗姗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会让妈妈给她讲故事,妈妈也总会利用故事中的人物启发姗姗。一天晚上,妈妈给她讲起了《灰姑娘》的故事。讲完之后,妈妈说:“你看,灰姑娘多么善良,无论姐姐和继母如何对她,她始终没有怨恨。只有如此善良的人最后才会有最幸福的人生。”姗姗也努力地点头。从姗姗的表情看来,她已经领会了妈妈的意思。

第二天晚上,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陪伴姗姗入睡。讲到司马光机智勇敢地用石块砸开了水缸时,只听姗姗“哇”的一声,妈妈也说:“姗姗,你要不要像司马光一样勇敢?”姗姗说:“要,可是,我怕到时想不起来要用石头砸水缸啊!”妈妈说:“不用怕,只要你平时多积累生活常识,遇到关键时刻一心想着救伙伴,就一定会急中生智,想出好办法的!”

这位母亲不是简单地给孩子读故事,哄孩子入睡,而是通过讲述每一个故事,让孩子从中有所感悟。孩子会知道谁的做法值得学习,谁的做法一定要摈弃。在这种长时间的熏陶中,会激发孩子形成优良而高尚的品质。所以,父母帮助孩子从故事里寻找榜样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建议二、对要推荐给孩子的文学作品有所了解

当父母通过文学作品帮助孩子找榜样时,父母首先要对作品有所了解。这个了解不是听到别人说“这个作品不错,适合孩子读”之类的话,就买来直接推荐给孩子。父母应该是先读一边,以自己的认知确定这是值得孩子一看的读物,才可以推荐给孩子。同时,当父母度过一遍后,如果孩子在读的过程中想和父母交流,父母也不至于一副无辜的表情,否则就会让孩子很失望,就更谈不上父母从这个作品中帮助孩子寻找榜样了。

王敏的爸爸早就听说《窗边的小豆豆》是一本很好的儿童读物,于是,路过新华书店的时候就顺便买了一本,回家送给了女儿。自从有了这本书,总是能听到女儿“咯咯咯”的笑声,爸爸也猜想,书中肯定有很多情节很有趣。

有一天,女儿吃饭的时候突然想起,书中小豆豆的校长特意让学生们轮流每天在吃饭前给大家说一段话,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于是,小敏也在餐桌上给爸爸妈妈讲了一段今天在学校发生的趣事。还没说完,爸爸说:“快吃饭吧!吃饭别那么多话!”小敏心想,到底是小豆豆的校长对呢?还是爸爸对?自己一头雾水,也无处寻找答案。

其实,这位父亲不知道《窗边的小豆豆》不但是有趣的儿童读物,更是值得父母一看的教育书本。书中的小豆豆某些时候表现出的品质可以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但某些时候的调皮又会令父母和老师非常担心。所以,书中很多内容是需要父母引导孩子阅读的,在父母的引导下,孩子才能从中真正收益。

因此,无论一本书多么受大众好评,父母也一定要成为先于孩子的阅览者。只有父母为孩子把好关,孩子才会学着为自己的人生把关。

建议三、帮助孩子正确理解作品中的人物

一部文学作品里一定会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父母要帮助孩子正确理解这些人物,让孩子通过对人物的了解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从而激励孩子向好榜样学习。特别一些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之后,父母和孩子可以一同观看,这样更有利于父母帮助孩子理解人物。

当然,父母要避免孩子对反面人物生起极度憎恨之情。每一个反面人物的存在都是为了烘托正面人物的精神,孩子有时很容易陷入对反面人物的憎恶中,而忘记了看这部作品的初衷是要向正面人物学习。因此,父母需要让孩子通过反面人物的结局看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真实,并且提醒孩子学习好榜样才是我们的方向。

建议四、引导孩子领会人物精神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它所代表的时代特色,当然,人物的行为本身是与人物所处的环境相对称的。因此,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往往和孩子的生活相去甚远,此时,父母就要引导孩子体会人物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作为学习的榜样。

  杨晓雯的父亲给她买了一本《二十四孝》,其中很多故事都让晓雯想不通。一次,她对爸爸说:“爸爸,这里的好多故事我看了都难受,那个《郭巨埋儿》里,郭巨的母亲很疼爱孙子,就舍不得吃、舍不得喝,郭巨担心养儿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为了让母亲有吃有喝,就决定把儿子活埋了!爸爸,你会因为孝顺奶奶,把我埋了吗?”

  “呵呵”父亲一笑,并没有正面回答。

  “爸爸,古代人就是这样孝顺父母的吗?那郭巨也不想想,他要是把儿子埋了,他母亲不是更伤心?”

  父亲引导她说:“你的思维也没有错。这个故事主要是说郭巨爱母亲胜过爱孩子,他一心想着如何能让母亲过好日子,而不是想着让孩子如何过舒适。这种对待母亲的心情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啊!”

  父亲接着问道:“还有,郭巨虽然要把孩子埋掉,但结果埋了吗?”

  “没有!”晓雯回答。

  “他原本是挖坑埋儿子,但却挖到了一堆金子。因为有了金子,所以一家人都得到了很好的供养。这说明什么?说明一个人有一颗至孝的心,总会绝处逢生的。”

  “啊!爸爸,我明白了!”晓雯终于展开了疑惑的眉头。

  “所以,‘二十四孝’里每一个人物对父母的孝心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啊!”父亲感慨道。

  杨晓雯的父亲之所以能够很到位地启发孩子,就是因为他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很深刻。如果当女儿提出疑问,他却对女儿说:“是啊,再孝顺老母,也不至于埋儿子吧!”这样一来,孩子不但不会领会人物的精神,反而会排斥人物的行为。因此,父母首先要与作品中的人物精神产生共鸣,才有能力引导孩子,并让孩子从中受益。

建议五、帮助孩子把榜样的精神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父母在帮助孩子领会榜样精神的同时,更要把这中精神联系到孩子的生活中,这样孩子才真正知道如何向榜样学习。比如,榜样表现的是勇敢的品质,父母就要针对孩子平日里出现的实际状况,让孩子学会不畏艰险;如果榜样表现出的是团结友爱,父母就要引导孩子和同学友好相处;如果榜样示范的是尊老爱幼,父母就要告诉孩子一些诸如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等具体尊老的行为。父母只有帮助孩子把榜样的精神落实到生活中,孩子才能真正从榜样的精神中吸取养分,并把这种养分转化成自己的良好品质。

【教育箴言】

  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孩子而言是浩瀚的大海,有他们从未见过和感受过的世界。但是,只有父母正确的引导,孩子才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榜样,才会领会榜样的精神,才会让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34.用名人的成长故事激励孩子

  

  名人一般都会有与众不同的经历,这些经历往往会激发孩子的斗志。当孩子走近名人、了解名人时,自己就会被名人的精神所吸引,会暗暗地激励自己向名人学习。如果父母能用名人的成长故事激励孩子,孩子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名人”。

【经典事例】

  李佳从小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敏感。5岁那年,父母开始让她学习钢琴。等到她上学后,除了学校的作业之外,她每天都固定练习1个小时钢琴。一段时间里,她逐渐显出对练琴的倦怠,每天几乎练习半个小时之后,就极度疲倦地想要睡觉了。

  母亲发现她的作业并未增多,身体状况也没有什么异常,问她疲倦的原因,她一开始只是说:“没什么!”后来在母亲的引导下,李佳说:“每天都练琴,我同学有时间就玩一会儿,可是我一有时间就只能练琴,妈妈,我不想练琴了!”

  母亲说:“如果累了,当然可以放松和休息。你还记得钢琴王子郎朗吗?”

  “记得!”李佳回答。

  “他小的时候每天要练习8个小时的钢琴,他也厌烦过,可是,还是坚持了下去,因为他有音乐天赋、有自己的音乐梦想,为了实现梦想唯一的选择就是坚持。你不是一直想成为像郎朗一样的音乐家吗?这条通往梦想的路是要用汗水实现的啊!”母亲的言语中充满了对李佳的期望。

  母亲接着说:“还记得那次我们一起看郎朗的专访吗?郎朗在专访中说道,‘童子功很重要’,现在不为以后打基础,实现理想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了!对吗?”

  李佳恳切地点头。

  “好了!如果累了,就洗洗睡觉吧!”母亲摸了摸李佳的头,走出了房间。

  5分钟之后,李佳的房间了响起了钢琴声,听上去坚定而有力,母亲也露出了一丝笑容。

【教育启示】

  李佳的母亲并没有强迫她继续练习,而是讲述了一段郎朗的成长经历。母亲之所选择郎朗来启发孩子,主要因为李佳此时在练习钢琴的问题上出现了障碍。那么,用一个有相似经历的名人作为例子,说服力肯定比较强。的确,李佳也透过郎朗的经历明白自己该如何做。

  当父母把名人的成长经历讲述给孩子的时候,孩子会发现名人曾经的生活就是自己现在的生活,那么,孩子会明白名人的做法就是自己应该效仿的行为。同时,孩子会从父母的讲述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希望。这无形中激发了孩子的潜能,孩子会更坚定地向自己的目标迈进。

  其实,任何一个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都会有徘徊和退缩,这个时候,也正是需要激励的时候。如果父母经常说一些空洞的言语鼓励孩子,孩子可能无法从中吸取能量。但是,如果有一个有相似经历并且已经成功了的人为孩子引领方向的话,就等于与为孩子未来的路点亮了明灯,孩子会相信朝着这个方向走肯定没错,因为已经有人到达了。

  因此,父母可以适当的时候用名人的例子鼓励孩子。那么,生活中,父母该如何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把名人的成长经历作为常识去积累

父母平时最好能多看一些关于名人成长或受教育的书籍。这些书籍中不仅有大量名人成长的故事和例子,也会有许多名人父母教育子女的经验和做法,很值得父母借鉴。同时,当孩子一旦在生活学习中遇到了问题,父母也能用名人的经历作为激励孩子的素材,相信孩子受到的启示会更大。

毛子玉的父亲经常购买一些家庭教育类的书籍来给自己充电,同时也买来一些故事书给子玉阅读。他平时也经常翻看这些名人成长故事,以便可以从中受到一些教育启发。

一次,子玉约几个同学周末到家里做客。回家和父母一说,原来父母也打算周末带她去拜访一个朋友,那是子玉很喜欢的一位叔叔,叔叔家里的一只牧羊犬是子玉的好朋友。可是,子玉和同学们都说好了,而父母也和叔叔约好了。

于是,子玉决定给同学挨个打电话,把约会移到下周末。但是,当她把决定告诉爸爸的时候,爸爸说:“还记得爸爸给你讲过宋庆龄的故事吗?宋庆龄小的时候为了等约好的同学来家里,执意不跟着家人外出,虽然最后同学没有来,但宋庆龄为自己能守信而高兴。”

听完爸爸的话,子玉说:“我想起来了,可是,我很想见叔叔和牧羊犬啊!”

这时,母亲说:“没关系啊,明天你和同学们一起好好玩,下周末我们再带你去就好了啊!”

“那好吧!”子玉爽快地答应了。

子玉的父亲平时的积累可算是派上用场了,如果父母只是对子玉说一些让她不要失信的话,相信不如讲一个名人的经历效果好。因此,父母还是多读书、多充电,这样,教育子女就不会是一件难事了。

建议二、必要时给孩子讲清道理

  当父母给孩子讲述了名人的故事后,如果发现孩子对故事的理解不够到位,父母就要给孩子分析名人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比如上个例子中,如果子玉是第一次听宋庆龄的故事,并且听完之后还是想和父母一同出行的话,父母就要给她进一步讲解。父母可以说:“宋庆龄为什么不和父母外出,因为她想到,同学来了,却发现家里没有人,心情会很失落。就像你的同学们也在为明天的到来做准备,心里也会有期待,就像你期待去看牧羊犬一样,如果你现在挨个给同学们打电话,他们会很失落,就像你不能去看牧羊犬一样失落。宋庆龄为了不让同学失望,委屈自己也愿意。而子玉为了让大家都高高兴兴地来赴约,下周去看牧羊犬也可以啊!”

当父母说出这一番话,相信孩子也就完全理解了,这样,名人的经历也算是真正起到了引导作用。所以,很多时候,父母在引用完名人的故事后,还是需要耐心给孩子讲清道理。孩子会在明白道理后,更加清楚自己该如何做。

建议三、深入了解名人的经历

父母用名人故事激励孩子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也要深入了解一下该名人的经历是否适合作为激励孩子的故事,以免起到反作用。

王茗是初中3年级的学生,老师经常说他学的是哑巴英语。父亲希望他在英语口语方面有所突破,就经常拿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经历来激励他。父亲每次都会说:“你看人家李阳,就是大声讲、大声说,没什么好怕的,你也大声说,没人笑话你!”

刚开始,王茗对父亲的激励不予回应,后来,父亲一提起李阳,他就会说:“爸爸,我就是大声说不出来,人家是疯狂英语创始人,我是谁?我就是没办法像他那样不顾一切地喊,我不学,您以后别给我提李阳了!”

其实,王茗的父亲初衷没错,但是,他应该深入了解一下李阳的经历。李阳在大学期间并不是学习很优异的学生,反而成绩不是很好,而且性格也不是特别开朗,并不是一个受大家关注的人。但是,他自从决定要从英语方面有所收获时,就每天到一个比较隐蔽的地方开始了从小声读到大声读的练习历程……如果王茗知道这些,可能不会如此排斥,如果更知道李阳具体从默默无闻到众目睽睽的“蜕变”过程的话,可能真的会激起学习英语的斗志。因为有一个鲜活而具体的例子可以让他有章可循。

因此,父母在激励孩子的时候,不要随便拿一个名人的例子随口一说,而是应该深入了解一下名人的经历,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启发和激励孩子的作用。

建议四、不要拿着名人的经历给孩子生搬硬套

名人的成长虽然值得父母借鉴,但是名人和自己孩子还是存在个体差异的,父母不能拿着名人的经历给孩子生搬硬套,只要孩子因名人的故事受到了激励就可以了,具体的行为要因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

比如,一些名人会有放弃学业的经历,比如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发明电灯的爱迪生等等,父母不能看到他们的例子就随意允许自己的孩子效仿。往往这些名人有非同一般的父母,他们不是获得父母亲自教导,就是获得父母的极度信任,他们的成功往往和父母的教育密切相关。

所以,父母如果一定要让孩子效仿名人的做法,那就请先了解一下这些名人的父母,了解之后,就会知道孩子在名人身上到底需要吸取的是什么。因此,建议父母在用名人的成长经历激励孩子的同时,最好让名人的父母引导一下自己。这样,自己和孩子一同成长,效果会更好。

【教育箴言】

  与其说父母可以用名人的成长故事激励孩子,不如说父母在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孩子。父母是否能选用适当的例子讲给孩子听,孩子听后是否会受到鼓舞,这些都需要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和对名人经历的了解,必要的时候还要了解名人的父母。所以,父母应尽可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才有可能在适当的时候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激励孩子。

  

    35.用周围的榜样激励孩子

  

  有一句话这样说:“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的确,榜样不是死板的条条框框,而是鲜活的生命。孩子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有孩子不具备的优点,如果父母能够激励孩子向他人学习,相信孩子会成长为受大家欢迎的人。

【经典事例】

  马可萌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但每次她和同学玩耍的时候,只要碰到对方弄坏了她的玩具,她就会非常生气,不但会当面埋怨同学,之后也会“念念不忘”。母亲觉得可萌太小气,希望她能够宽容些。

  当母亲发现朋友的女儿吴海悦活泼开朗、大方乐观时,就希望可萌和海悦多接触。于是,两家人开始经常走动。一次,母亲带可萌去朋友家做客,两个小女孩兴趣盎然地玩起了布娃娃,可萌在给布娃娃梳头的时候,不小心把布娃娃的一大绺头发梳掉了,布娃娃顿时成了“秃子”。可萌很紧张地看着海悦,低声说了句:“对不起!”没想到,海悦很轻松地说:“没关系,没关系,这个布娃娃老了,该掉头发啦!”

  “哈哈哈哈”两个孩子都笑了起来。

  母亲当时看出来,海悦的反应令可萌很受感触。在回家的路上,母亲问可萌:“今天玩得开心吗?”可萌点点头。

  “你喜欢海悦吗?”母亲问。

  “很喜欢!”

  “为什么?”

  “因为我弄坏她的布娃娃,她都没有生气!”

  “是啊,当她没有生气的时候,你是不是很安心?”母亲补充道。

  “嗯,她要是生气了,我会很紧张!”

  “那可萌想想看,在你和同学玩耍的时候,让多少同学紧张过?”

  可萌惭愧地低下头,母亲接着说:“所以,我希望可萌能够学习海悦的宽容,让同学不要因为你而紧张,这样大家都会喜欢你!好吗?”

  “好的,妈妈。”可萌回答道。

【教育启示】

  很多时候,孩子不知道如何做是对的,原因在于他没有看到好的榜样。正如马可萌,自己的东西被同学弄坏时,生气是一种本能的表现,她之所以不会说宽容的话,是因为她没有看到宽容的例子。当吴海悦宽容地对待她的时候,她也感受良多,也体会到被宽容的力量。

  后来,马可萌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今天,李宇不小心撕破了我心爱的童话书,我不免有些生气,刚想说他,但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海悦,想起妈妈对我说过,不要让同学因为我而紧张。于是,我冲他微微一笑,说‘没关系’,他看我没有怪罪她,也笑了。后来,我们一起修补好了书,虽然看上去没有像以前那么好,但是,这次我没有让李宇紧张,我觉得这样真好!”

  其实,当父母用对了方法,会发现孩子很听话,很容易教导。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的确,好榜样就像一个隐形的清洁器,悄无声息地清洁着孩子心灵的污垢。

  所以,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身边的好榜样,让好榜样默默影响孩子,孩子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用周围的榜样激励孩子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不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

父母要想帮助孩子从周围人里找到学习的榜样,就不能有挑剔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一个即使可以成为孩子榜样的人也会有缺点,如果父母习惯于看他人的不是,那是很难从身边的人中找到榜样的。因为榜样本身不仅在于自身展现出的优点,更在于别人欣赏他的优点。父母如果不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又如何让孩子通过对方的行为取长补短?

唐吉泽的妈妈是一个好胜好强的人,在工作中是佼佼者,在生活中也很强势。吉泽经常听妈妈在家说某某在某方面不行,某某太小气,某某不会办事等数落别人的话。有时,吉泽给妈妈讲一些班上的事情,妈妈也会对他的同学评价两句,但很少有表扬的话。

时间一长,吉泽也学会了判断同学的对错,大部分时候也是看到同学的缺点。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作文,名叫《我身边的榜样》,吉泽根本写不出来,最后随便构思了一个人物应付差事了。

久而久之,吉泽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他对周围的人也越来越不满。大家都认为,他虽然学习成绩好,但是不太受欢迎。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认为自己很不错,但是却得不到认可。

唐吉泽为什么找不到身边的榜样,因为根源在于他的母亲用挑剔的眼光看世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父母总是给别人挑毛病,就没有办法发现他人身上的美,又怎么会让孩子去效仿他人的行为。

所以,如果父母换个角度,多看别人优点,就会发现周围人人是榜样。榜样不是集所有优点于一身,而是,这个人身的某个优点值得学习,另外一个人身上的做法值得借鉴。如此一来,就总会用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自己自然会越来越完善。

如果父母有这样的心态,不怕为孩子找不到榜样,孩子会从每个人身上吸收营养。所以,孩子是否能自我壮大,关键还是父母是否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

建议二、学会欣赏孩子

如果父母能学会欣赏孩子,孩子就潜移默化地学会欣赏别人,当孩子用欣赏的心看待周围的同学朋友,自然会激起向他们学习的心情。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会让孩子收益良多。

杨阳的父母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他们知道以身作则是最好的影响。他们很少在杨阳面前说任何一个人的不好,也会经常用欣赏的角度看杨阳。

3个人一起外出郊游的时候,杨阳和父亲总是很大胆,而母亲有点过于胆小,一遇到走崎岖的山路时,母亲就要寻求帮助。母亲总是说:“杨阳,你虽然是一个女孩,按肢体平衡能力这么强,看来在这方面,妈妈要向你学习啊!”诸如此类的语言会常常出现在这个家庭中,当然,父母的话每次都是发自内心的。

一次,杨阳回来给父母讲了一位同学主动帮助过路人的事情,父母都表示赞叹。紧接着,杨阳说:“我在想,我当时也想去帮助,但是,我犹豫了一下。看来我同学比我主动,我应该向他学习啊!”

父母相视一笑,鼓励她说:“对啊,身边人人是榜样,值得我们学习!”

孩子的思维模式和语言模式其实是父母的再现版,父母常常用欣赏的眼光对孩子说欣赏的话,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对周围的人这样做,因为,这就是孩子生活的气氛,他认为这样很正常。这样一来,孩子自己都会很容易从周围人那里找到榜样,学习榜样的优点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建议三、告诉孩子如何择友

父母让孩子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是很重要的,然而,孩子周围的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孩子的朋友环境,孩子所接触的伙伴会不自觉地影响孩子的品质和性格。

儒家学派的创世人孔子曾经提出过一个交友原则,他说:“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也就是说,在生活中与三种人为友是有益的,一种是“直”友,“直”是指正直,就是指交友要选择那些正直、爽快的人为友;第二种是“谅”友,“谅” 指的是诚信,就是说要选择诚实守信的人为友;还一种是“多闻”,就是要选择那些博学多闻、见多识广的人为友。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交朋友要注重朋友的德行,而不是家庭背景或外表长相。孩子的朋友优点多,孩子自然会有好榜样可寻,孩子选择了一个好朋友就等于有一个好榜样,而且这种榜样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是很容易让孩子受影响的。所以,在孩子的身心正在发育的时候,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选择朋友。

建议四、不要常常用榜样和孩子做比较

当孩子周围的确有好的榜样让孩子学习的话,父母也不要经常拿孩子和榜样做比较。这样时间一长,不但不会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安琦的是一个内向、腼腆的孩子,见到陌生人总是很害羞,很少主动大方向他人问好。但是安琦的表姐却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见到长辈都会很有礼貌地问好。安琦的妈妈常常对安琦说:“你要学习你姐姐,像她一样有礼貌。”刚开始,安琦还会点头答应,有时在妈妈的提醒下,也能主动问好。

但是,安琦只要不能主动问好时,妈妈就把表姐搬出来,说:“你看你表姐,每次见人都大大方方的,哪里像你一样扭捏作态,你要好好学学人家!”时间一长,安琦不但见人干脆不问好,连见到表姐都不主动和她玩耍,只要妈妈一提到表姐,安琦就表示极度的反感。最后,妈妈对安琦的这个问题也只能作罢。

安琦的表姐是否能够真正起到榜样作用,很多时候要看安琦是否真的愿意向表姐学习。而父母一旦用榜样和孩子做比较,就会认为自己家的孩子不如人,那么,难免和孩子说话时就会有不满和埋怨的心态流露出来。孩子一旦感受到来自父母的不满,就会认为如果没有这个所谓的榜样,父母就不会这样要求自己。那么,孩子从心底就会对榜样产生厌恶,就不可能想要向榜样学习。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孩子和榜样,而是父母的心态。

因此,父母与其用榜样和孩子做比较,不如常常创造机会让孩子和榜样接触。孩子会在实际的接触中受到榜样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建议五、激励孩子成为别人的好榜样

当父母在为孩子寻找榜样的时候,也可以激励孩子成为他人的榜样。父母如果常常对孩子有这种期待,孩子就会注意自己各方面的行为,希望自己能为大家做好的示范。

比如,孩子勤奋好学,为了激励孩子再接再厉,父母可以说:“你的勤奋让大家都很欣赏,你要做得更好,成为大家的好榜样,有机会也可以把你如何克服懒惰的心得给同学分享一下。”当孩子感受到这份责任,就一定会激励自己做得更好。此时,成为大家的榜样就成了孩子的行为目标。孩子有了这种心愿,就有了激励自己的动力,这样,孩子就会更加乐意地把自己的优点发挥下去。

【教育箴言】

  当父母在为孩子寻找榜样,并希望榜样能够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时,是不是注意到孩子身边有两个人,无论他们的行为好坏都始终是孩子的榜样,这两个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因此,父母与其希望他人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不如激励自己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行为成就孩子美好的未来。

  

    36. 通过幽默来激励孩子

  

  一位英国学者曾说:“理想的老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育水平,如果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会使学生学的更好。”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其实,理想父母也应该懂得把幽默运用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可以从寓教于乐中成长得更好。

【经典事例】

  王先生的儿子生性聪明,接受能力好,对一些新的东西一学就会,但却非常淘气。对于儿子的不听话,王先生刚开始使用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出乎意料的是,越打反而越不听话。后来,王先生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朋友指点,开始学着用诙谐幽默的方法来教育儿子,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星期天,王先生在检查儿子的作业时,发现他的3道应用题只完成了2道。他故意问儿子做了几道应用题,儿子回答说做了3道,其理由是:第一道做了,第二道做了,第一加第二就等于第三。对于儿子的歪理,王先生没有立即反驳。等到快吃晚饭时,王先生到楼下买来2根儿子最喜欢吃的鱼肉香肠。

  开饭时,王先生对儿子说:“我吃第一根,你妈吃第二根,你就吃第三根吧!”儿子眨了眨眼睛,疑惑不解地问道:“总共就只有2根,哪来的第三根呢?”王先生指着桌子说:“你这还不明白,第一根加上第二根,不就有了第三根吗?”听到这里,儿子立刻明白了爸爸的意思。于是,儿子饭也没吃,马上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去做那道剩下的应用题了。

  当儿子做完之后,王先生自然把2根香肠留给了儿子。

【教育启示】

  在家庭教育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方法不同,效果就不同。如果按照以前,王先生一定会对不听话的儿子呵斥一顿,如果儿子还要强词夺理的话,肯定免不了一顿拳脚相加,最后,儿子不但不会乖乖做出最后一道应用题,而且和王先生的距离肯定越来越远,教育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但是,这次王先生并没有像以前一样,而是用2根香肠幽默而轻松地解决了问题,这个方法不但激励儿子主动自发地做完了题目,还保护了父子之间的情意。看来,父母学会用幽默激励孩子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教育方式。

  所以,父母平时应该和孩子开些善意的玩笑,当孩子失败、沮丧时,用诙谐的语言让孩子破涕为笑,当孩子骄傲自满时,用幽默的方式让孩子懂得戒骄戒躁,这样,不但避免了父母与孩子之间不愉快场面的发生,同时,孩子也会因感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而更加激励自己做到更好。

  因此,父母多一份幽默,孩子就多一份轻松和力量。那么,父母应该在生活中如何落实“寓教于乐”的教育手段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用轻松的心情面对孩子的成长

父母的幽默感源于开阔的心胸和积极乐观的性格。当父母愿意用宽容和理解的心态面对孩子的成长时,说出幽默的话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当然,对于孩子成长中出现的任何问题,父母如果不能用一颗相对平和的心去面对的话,即使说出幽默的语言也恐怕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方凯是一个调皮的孩子,这次期末考试,方凯不但退步了,之前还因为和同学打架而被老师批评。这次家长会结束后,方凯的父亲并没有指责他,因为他知道男孩子打架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至于学习退步,人人都会遇到,因此并不认为方凯犯了多大的过失。

  回到家,爸爸语气平和地对孩子说:“你是不是前两天展现了一下你的跆拳道?”

  方凯一听,明白父亲知道他打架的事情,惭愧地低下头。

  接着,父亲非常认真地说:“在家长会上,老师说你‘英勇善战’。我希望你能把这份英勇表现在学习上,如果下学期你能在学习方面‘一展拳脚’的话,老师和同学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爸爸也相信你能做到‘文武双全’的!”

  听了父亲的话,方凯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说:“爸爸,下次家长会上,我要让老师表扬我是‘文武双全’。”

  父亲也点点头说:“嗯,加油!”

  自从这次对话后,方凯的学习热情好像被激发起来,还经常对父亲说:“爸,我一定要做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父亲的幽默激发了方凯学习的信心。父亲之所以能说出幽默的话,是因为他以轻松的心情面对孩子的问题。所以,父母要知道,孩子的成长过程并不是父母预算好的程序,而是会随机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一遇到孩子不听话、闯祸等现象时,父母就给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的话,无论如何是没法用幽默来激励孩子的,因此,还请父母用一颗平常心陪伴孩子一同成长。

建议二、用幽默不让孩子尴尬

   孩子总会有当众犯错的时候,如果父母当着大家的面责备孩子,在场的所有人都会陷入尴尬中,但是,父母如果不及时纠正,孩子就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为下次犯错埋下了种子。那么,这个时候最适当的方法就是用幽默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过失,同时可以避免气氛的尴尬。

  一天,孟女士请朋友来家里做客,并在餐桌上为客人准备了一些零食。当客人还没来得及品尝,她就发现巧克力少了很多,随后,她看到儿子的嘴边残留着巧克力的痕迹。面对如此情形,她并没有直接问儿子:“你是不是吃了我给客人准备的巧克力?”如果这样,孩子会感到尴尬,甚至可能会说谎为自己开脱。

  于是,她微笑着对儿子说:“巧克力是为客人准备的,是不是你的‘灰太狼’偷吃了巧克力?”儿子想了想说:“一定是他,他看到巧克力时嘴馋了。”

  “哦,那你要帮我转告‘灰太狼’,下次想吃巧克力时,要提前告诉我,好让我为他也准备一份!”孟女士说。

  “妈妈,我一定转告!”儿子大声地说道。

  在这样的问答中,母亲既保护了孩子在客人面前的自尊心,又巧妙地进行了教育,相信孩子以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父母在众人面前要考虑到孩子的面子,尽量用幽默的方式提醒孩子,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励孩子改正错误。

建议三、用幽默对待孩子的顽皮

  苏联著名诗人米哈依尔·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我一直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不应该总是用斥责或惩罚的办法来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而应该更多地进行善意的嘲讽。不要让孩子老是担心受处罚,而要使他们在看出自己的荒谬的同时破涕一笑。”的确,当父母对待孩子的错误,严肃认真的批评虽然是一种教育方法,但是用幽默的手段可能效果会更好。而米哈依尔·斯维特洛夫就是这样做的。

  有一天,米哈依尔·斯维特洛夫一回到家,就见一家人慌作一团。原来他的小儿子舒拉别出心裁地喝了半瓶墨水。他知道墨水还不至于使人中毒,所以没有惊慌,他轻松地问:“你真的喝了墨水?”

  舒拉得意地坐在那里,伸出被墨水染黑的舌头,做了个怪相。他不但没有恼怒,还从里屋拿出一叠吸墨水的纸来,对小儿子说:“现在没办法了,你只有把这些吸墨水的纸使劲嚼碎吞下去了!”

  说完,全家人都笑了,舒拉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于是,家人的紧张就会这样一句幽默的话化解了。而且此后,舒拉再也没有搞过类似的恶作剧。

  孩子有时会故意用一些异常举动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如果父母采用了“硬碰硬”的方式,孩子很可能变得更加蛮横。遇到这种情况,父母的最好借助幽默的手段,用轻松的口吻或行为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建议四、表扬孩子也需要有新意

  当孩子在某件事情上进步了,如果父母总是用几句孩子熟悉的语句表扬孩子的话,孩子会因为听腻了而不再感受到被激励。因此,父母的表扬方式要有新意。比方,孩子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很干净,妈妈可以说:“是机器猫帮你打扫的吗?机器猫的本领就是大,把这里收拾得这样干净!”这会比死死板板地说“啊,你的房间整理得真漂亮”更让孩子拥有一份劳动后的得意感。

  所以,父母要想用幽默激励孩子,可能平时要了解一些孩子世界里的神话人物或动画人物,好让这些人物在必要的时候帮助父母表扬孩子,而一些有新意的表扬更会激励孩子下次做得更好。

五、别借用幽默讽刺孩子

  父母用幽默激励孩子时,也要注意不要让幽默变成挖苦或讽刺。幽默是让孩子在笑声中感受父母对他的宽容和期待,而父母的幽默如果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嘲笑了,那父母还是不要用幽默的好,尤其对有些敏感的孩子,反而会弄巧成拙。

  所以,无论孩子遇到的是顺利还是逆境,首先父母要有一颗积极、乐观、轻松的心情。其次,父母使用幽默时,言语不可过激,如果父母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把握幽默的度的话,还是不要轻易使用幽默。而且,父母使用的幽默中不可加入低俗的语言,比如脏话、粗话等。

  一位母亲看到女儿染了黄色的头发,于是想用幽默的方式让女儿知道这并不是美。当母女两走到大街上,母亲突然撒开女儿的手说:“别拉着我啊!免得人家都以为我和黄毛女妖在一起。”女儿顿时生气,扬长而去。

  这位母亲的语言根本不算是幽默,只能说水平不高。因此,父母的幽默往往是良好的修养做背景才能达到真正激励孩子的效果。所以,父母如果不想让自己幽默的心变成讽刺孩子的语言,就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让孩子在父母的幽默中真正受益。

【教育箴言】

  父母要通过幽默的方式来激励孩子,首先父母要是一个幽默的人。而父母是否会幽默,在于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人生。如果父母心胸豁达、乐观积极,常常开怀大笑的话,即使不用幽默激励孩子,孩子也不会因为父母的愁眉苦脸而感到压抑。因此,只要让孩子在一个温暖轻松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哪怕父母的一句玩笑话,都会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

  

张振鹏利用非语言方式激励孩子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93%是通过非语言形式传递的,只有7%是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可见,非语言方式在父母与孩子间沟通的重要性。而随着孩子的长大, “说教”成了家庭教育的主要手段,非语言情感表达,如拥抱、抚摸、亲吻等,父母已经很少用了,使得与孩子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其实,非语言沟通完全可以缩小亲子间的距离,让亲子沟通更顺畅。所以,父母要善用非语言方式增进与孩子的感情,激励孩子更好地成长。

37.沉默也是一种激励

  

  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沉默是金,开口是银。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有没想过,作为父母,在长期“说教”之外,巧妙地运用“沉默”这种教育方式,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因为,有时候沉默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

【经典事例】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一文中这样写道:

有一次考试,柯里亚把准备好的小纸条放在袖筒里,正当他准备将手伸入袖筒时,他的目光与老师的目光不期而遇。然而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老师迅速将目光移向别处,在从主考官身旁走过时并没有说什么,而是沉默地走向窗前。柯里亚惊呆了,等到他上前应考时,那位老师又离开了教室,直到他考完,老师才回来。

这件事给柯里亚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心里对老师充满了感激,从此后,他再也没有动过作弊的想法。

【教育启示】

  这个故事虽然是关于老师和学生的,但这位老师的教育方式却是值得每一位父母学习的。沉默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过错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孩子犯了错,做父母的当然有批评管教的义务,但批评的方式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方式不对,其结果很可能是事与愿违。其实,对孩子的过错保持沉默也是一种批评,所不同的是这是一种“无言”的批评,更是对孩子的一种“无言”的激励。

  孩子有的时候会说脏话,有的时候会撒谎,有的时候会偷东西等,当父母发现孩子的这些恶行时,千万不要太惊慌,更别以为孩子已经学坏了。其实这样的行为并不意味着孩子的道德出现了问题,孩子有时的 “出轨”行为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且孩子做了错事,心里总会忐忑不安,时刻担心父母的责骂,而父母如果真的这么做了,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心里的紧张、害怕会很快烟消云散,对于自己做过的错事也会很快丢到九霄云外。

  相反,如果孩子犯了错,父母能暂时保持沉默,让孩子感觉到“意外”,这样给孩子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并会自觉地从内心来反省自己的错误。

  父母对孩子的错误采用沉默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所在,而且父母也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用沉默的方式来激励孩子成长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沉默

作为父母,不要以为面面俱到的说教和啰啰嗦嗦的唠叨才是教育孩子唯一正确的方式,有时沉默是比责骂更好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位母亲讲述了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一天下午,我到幼儿园接6岁的儿子,当时儿子和小伙伴正玩在兴头上。我催了他好几次,他都好像没听到,最后我生气了:“赶紧回家,妈妈还有重要的事情呢!”儿子无奈地打了我一下,很不情愿地跟着我回家了。

  当时我很生气,但一直压着自己的火,路上也没怎么和他说话。儿子见我真的生气了,也没再闹。回到家,儿子主动和我说话、主动帮我择菜、摆碗筷,但我还是没像平时那样搭理他,也没提刚才的事情,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吃完饭,儿子很乖地去做作业。睡觉前,沉默终于被打破。儿子走到我跟前小心翼翼地说:“妈妈,我知道错了,您别不理我好吗?”我说:“你错在哪里了?”儿子诚恳地说:“我不该只顾着和小朋友玩,更不该打妈妈!”

  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我很欣慰。抱着孩子,我说:“做了错事,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你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要积极改正,这才是好孩子。”

如果您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呢?是不是狠狠地骂孩子一顿,甚至可能会动手打孩子,结果是孩子哭哭啼啼,再然后孩子就像没事一样该干嘛就干嘛呢?这时,我们可以学习一下这位聪明的母亲,她对孩子的行为也很生气,但是她隐忍不发,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

当父母用“沉默”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沉默必须要让孩子体会到,也就说一定要掌握好“度”。如果你对孩子态度的转变没有明显的变化,孩子就体会不到自己的错误。

所以,父母的沉默一定要明显,要让孩子能深刻体会到,这样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就像这位母亲,在路上她不怎么搭理孩子,回家依然对孩子表现出少有的冷淡,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然,自己生好多天气,孩子却不知道,那这样的沉默显然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建议二、用沉默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最怕什么呢?曾有心理学家做过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生活条件差,而是怕丢面子、失面子。

  有一次,张老师发现班里的同学小林没来学校,于是通知了他的父母并相伴去找孩子。他们找了很久,最后,终于在一家网吧找到了小林。看到孩子的刹那,小林的父母非常气愤,立马冲上去就要动手。这时,张老师及时将他们制止,然后转向小林心平气和地问道:“为什么不来上课?”小林答道:“您误解我上课打手机,还通知我的父母,他们知道后肯定会打我的,于是我就想逃学来抗议你们。”

  张老师让小林的父母把孩子领回去,并再三叮嘱说:“今天晚上就不要再提这件事情了。”第二天,张老师也没有在班上当众提起此事,只是找来一些走丢孩子的图片和案例在课堂上讲给同学们,让他们明白这样任性的后果非常严重。

  对于这样的处理,小林感到非常吃惊,也因此非常感激我,此后,他再也没有逃过课。

  小林的父母和老师都没有当众让小林感到难堪,于是小林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并努力加以改正;而如果老师和孩子伤了孩子的自尊,那么结果肯定是小林不仅不改正自己的错误反而因为怨恨而和老师、父母作对。

  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有自尊心,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赞赏。孩子做了错事,父母如果不分场合,当着孩子朋友或者其他人的面责骂孩子,他们会觉得非常难堪,很没面子,幼小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保持沉默,给足孩子面子,孩子心中就会比较喜悦。回到家,或者在没外人的情况下,父母再向孩子讲道理,这样效果会比较好。

建议三、沉默与说教相结合

  作为父母,应该知道,对孩子沉默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在所有的时候都要保持沉默。

  小江的母亲非常疼爱孩子。下雨了,小江不想去上学,就说:“妈妈,今天我身体不舒服,就不用去学校了吧。”妈妈虽然知道孩子的诡计,但仍然很疼爱地说:“好的,那就在休息吧!”母亲默许了小江的这种行为。在以后的生活中,母亲经常对小江的一些小的不良行为持这种默许、沉默的态度。

  后来,小江在坏孩子的影响下,去偷别人家的东西。妈妈知道后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两句,小江看到母亲并没有严厉责骂自己,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可见,父母如果将沉默进行到底,那结果只能是害了孩子。所以,对孩子,无言的沉默要与有声的说教结合起来,该讲道理的时候还是要讲道理,该责骂的时候还是要责骂,甚至该打的时候还是要打的,古人说的“棍棒之下出孝子”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是一定要把握好这样做的时机。

建议四、在合适的时机保持沉默

  对于沉默这种激励方式,父母一定要学会正确运用,要懂得在合适的时机保持沉默。

  小强学习不好,还很贪玩。虽然平时不说什么,但每次考试不及格,母亲都会大发雷霆,小强对此也已经习以为常。

  这次,小强考了班里倒数第一,母亲怒不可遏,用整整两个小时责骂小强。“你怎么这么笨”、“你没长脑子啊”、“我怎么生你这么个孩子”等类似的话不绝于耳,小强偶尔也会反驳几句。最后,直到母子两人情绪激动、面红耳赤,这场“战争”才告终结。

  从中可以看出,小强的父母在不该沉默的时候保持了沉默,而在该沉默的时候却选择了爆发。如果小强的母亲能在平时多管教一下孩子,在他贪玩的时候,说一说,在他不学习的时候,讲讲道理,而在孩子考试不及格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能静下心来安慰一下孩子,并找出考试不及格的原因,鼓励孩子好好学习,下次争取取得好成绩,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些呢?

  所以,父母也要掌握沉默的合适时机,该说教的时候一定要说教。而当孩子做了错事,感到紧张害怕的时候,父母适时的沉默比严厉的说教更能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

【教育箴言】

  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养孩子,运用沉默的方式,也能发挥其很大的效果。”一定年龄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分辨好事、坏事了,自己要是做错了事,也知道会受到大人的责骂,如果这个时候保持一下必要的沉默,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此时反而会“无声”胜“有声”。

    38.经常给孩子善意的微笑

  

  人与人的交流离不开微笑,心与心的沟通也需要微笑。父母与孩子之间更需要微笑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父母的微笑给孩子一种亲近感,能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在顺境中,父母的微笑是对孩子成功的嘉奖;在逆境中,父母的微笑是对孩子创伤的理疗。所以,父母要经常给孩子真诚善意的微笑。

【经典事例】

  晨晨今年4岁,自幼患哮喘性支气管炎,声音比较嘶哑。

  一天,晨晨从幼儿园放学回家,在妈妈面前断断续续地唱起了歌。妈妈先是惊奇,女儿会唱歌了,但是,看到女儿唱歌时用力的劲头和滑稽的动作,再加上嘶哑的声音,妈妈不禁笑了出来:“看你那破锣嗓子,行了啊……”接着是妈妈的一阵笑声。晨晨的歌声没有立即中断,但是声音小了很多,接着跑出去玩儿了。

  一次,妈妈和晨晨看到电视节目里播放一首儿童歌曲,妈妈问她:“那首歌你会唱吗?”可是,晨晨却反问妈妈:“妈妈,你不是说我破锣嗓子吗?”听了女儿的话,妈妈很诧异,也很后悔,没想到自己当初的一句玩笑话,伤害了女儿的自尊心,而且一直埋在女儿心里,扼杀了女儿唱歌的积极性。

  两个月过去了,妈妈没有再听到女儿唱歌的声音。一天,晨晨和妈妈在公园里散步,听到一群小朋友们唱《小红帽》,妈妈故意问道:“这个歌到底是什么调?我怎么从来没听明白过呢?”晨晨睁大了眼睛,兴奋地说:“妈妈,我知道。”说完,她好像又想到了什么,像泄了气的皮球灰心了。这时,妈妈看出了女儿的不自信,用期待的眼神望着女儿,微笑地说:“唱给妈妈听好吗?”晨晨看到妈妈鼓励的眼神和脸上的微笑,终于鼓气勇气唱了起来。

【教育启示】

孩子本性天真,喜欢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或者有一些幼稚可笑的行为,父母不能轻视或讥笑孩子。有时,可能父母无意的一句玩笑话就打消了孩子的自信心。像晨晨的妈妈无意说的一句“破落嗓子”,这句话一直印在晨晨的心里,无法抹去,她担心妈妈的嘲笑,所以选择不再唱歌。

  孩子是敏感的,当他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在意父母的反应,而最直接的方法是观察父母的表情。当晨晨看到妈妈鼓励的眼神和微笑时,晨晨重拾信心,又有勇气唱起了歌。所以,面对孩子的幼稚或失败时,父母不能讥笑他,而是应该用善意的微笑鼓励他。

  微笑使得父母保持了良好的形象,更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健康成长的氛围、空间,使孩子也保持一种微笑。父母微笑的关爱使得孩子珍惜生活、关爱他人。微笑无形中能够带给孩子力量与信心。无言的微笑传达着一份信任与理解,蕴含着一种真诚与关爱,更代表了一份支持与赞许。

  其实,父母经常给孩子一个微笑,也是给自己一份从容淡定。经常面带微笑的父母,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涵养,更是一种默许与肯定。有微笑常挂在脸上的父母陪伴在身边,孩子怎能不健康地成长呢?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让微笑常挂在脸上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用微笑安抚孩子

  孩子很在乎父母的一言一行,父母的面部表情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变化,尤其是当孩子面对失败或挫折时,父母要多用微笑来安抚孩子受伤的心,让他从微笑中感知父母对他的支持。

  7岁的雨轩很懂事,也很敏感。

  一天午饭时间,妈妈小心翼翼地将刚做好的西红柿鸡蛋汤放在桌子上,并嘱咐她:“小心点儿,别烫着,帮妈妈看好他。”说完,妈妈走回厨房。突然,客厅里“哗啦”一声,妈妈心里一惊,连忙跑回客厅,边把女儿衣服上的汤汁抹去,边急切地问她:“烫着没有?”又解开纽扣细心地检查,发现没有被烫伤,才长舒了一口气。然后,妈妈拿来拖布收拾起刚才的残局。

  当回头看雨轩时,妈妈发现女儿没有表情,呆呆地坐着。妈妈问:“怎么了?是不是刚才被吓到了?还是被烫疼了?”雨轩摇摇头:“没有,妈妈,是我太笨了,弄洒了汤,惹你不高兴了。”妈妈很诧异:“妈妈没有不高兴啊?”雨轩:“可是,你都没有笑。”

  这时,妈妈恍然大悟,原来刚才太担心女儿被烫伤,脸上的表情过于严肃和紧张,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于是,妈妈摸了摸女儿的头,微笑着说:“妈妈刚才是太担心小雨轩被烫伤,所以忘记笑了。”在妈妈的安慰下,雨轩脸上又洋溢起笑容来。

  孩子都有一颗敏感的心,7岁的雨轩因为失误把汤弄洒后,妈妈没有责怪她,但她很在意父母的看法,而妈妈紧张且严肃的表情无意给她传递了一个信息:她打翻汤碗的这件事,妈妈很不高兴。可是,当她看到妈妈的微笑时,才发现妈妈并没有生气,已经原谅了她。

  当孩子犯了错误或者经历挫折时,自己会很自责也很懊恼,父母不应再责备孩子,而是要先缓解自己紧张和担忧的情绪,坦然面对,不妨先给孩子一个微笑,进而缓解孩子紧张的情绪,让他从刚才的失败中走出来,然后用温柔的语言安抚他受伤的心灵,让他感受到父母是爱我、支持我的。

建议二、用微笑地摇头拒绝孩子

  当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父母可以适当用这种无声的微笑摇头方式或者用微笑说理的方式拒绝孩子,微笑会使孩子不好意思再提这种无理要求,也排除了孩子因为受到严厉的训斥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微笑可以使父母赢得孩子的心,更赢得孩子的敬意。

心怡今年6岁,一天要随妈妈去给奶奶庆祝生日,这让爱凑热闹的心怡很开心。

奶奶家这天很热闹,家里来了很多亲戚朋友,大家在等待人到齐了为奶奶庆祝。可是,心怡却有点儿忍不住了,很想先尝一尝美味的蛋糕。这时,她的小手畏畏缩缩地伸向了蛋糕上的草莓。

这时,恰巧妈妈看见了这一幕,猜出了女儿的心思,故意大声咳了一下,心怡马上把手缩了回去,将注意力转向了妈妈,并用期待地眼神看着妈妈。接着,妈妈做了一个动作,面带笑容地微微摇了摇头,心怡看到后感到很羞愧,吐了吐舌头,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妈妈发现心怡不端正的行为时,并没有用严厉的语言责斥她,而是用微笑地摇头方式向女儿传达了一个信息:“这样做可是不礼貌的哦!”妈妈的微笑不仅制止女儿的不良行为,更维护了女儿的自尊心。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天性来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公众场合下,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对于悟性比较高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微笑摇头方式拒绝孩子,让孩子心领神会;但是对于天性顽劣的孩子,父母的微笑可能助长了孩子的调皮,让他认为我的过分行为是得到父母许可的,这样背离了父母最初的意愿。此时,父母要配合适当地说教制止孩子不当的行为,让孩子明白道理。

建议三、用微笑地点头肯定孩子

许多时候,父母微笑着点头认可孩子,会让孩子觉得比听到“干得不错”更高兴。因为真诚的微笑不仅仅给孩子一种认可和激励,更让孩子体验到了父母浓浓的爱意。

8岁的赵帅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数学成绩很好,可是语文却很差。

一天,赵帅的老师留了一个家庭作业,要学生们背诵一篇课文,并要求父母检查通过后,在书本上签字确认。赵帅一看背书挠起了头,但是,在妈妈的鼓励下,赵帅克服了心理障碍,从开始读课文时的结结巴巴到最后熟练地背诵下来。

当课文背下来后,赵帅很兴奋,得意地问妈妈:“妈妈,我表现得怎么样?”妈妈没有说话,而是竖起了大拇指,微笑地点了点头。

为了不让儿子感到失望,妈妈用“竖起大拇指”和“微笑点头”两个动作肯定了赵帅的努力。同时,妈妈看出了儿子因为取得的小成功有点儿骄傲,此时如果再用“你真棒”、“表现非常好”等表扬的话会使儿子更加得意,所以,妈妈采用了微笑点头的无声方式回应了儿子,肯定了他的努力,却又不让儿子得意洋洋。

当孩子取得成功时,父母大多采用物质奖励或者语言表扬激励孩子。但是鼓励都有一个度,过多的物质奖励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而语言表扬过了头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真诚,而不到位的表扬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其实,父母可以适当采用微笑点头的方式肯定孩子的努力,肯定孩子取得的成功,从而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

建议四、父母不要吝啬微笑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微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微笑可以化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和误会,让孩子有勇气走进父母的生活,父母也有机会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最近,5岁的小凡在家里很喜欢做一个动作,把两只手架在空中,还发出“咔嚓”的声音,每次做这个动作她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尤其是在爸爸妈妈回家进门的那一刻。起初,小凡的这一行为,没有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后来经过仔细观察,妈妈才发现原来女儿做的是一个镜头的动作,在给他们拍照。他们知道后很诧异。

一天,女儿给妈妈“拍照”后,问妈妈:“妈妈,你和爸爸为什么不喜欢笑了?”这时,妈妈恍然大悟,原来,女儿的那个照相动作是在鼓励爸爸妈妈笑一笑。因为,在女儿的意识里,爸爸妈妈只有在照相的时候笑得最灿烂。

现在父母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回到家后身心都感到很疲惫。而当孩子看到父母的疲惫和面无表情时,会使得孩子没有机会接近父母而逐渐与父母产生距离感。再加上父母平时的责备,让父母与孩子的心距离越来越远。

有些父母反映:孩子逆反心理强,你说东,他偏往西;你让他好好学习,他偏不努力,考个不及格惹你生气。其实,如果孩子能经常看到父母面带微笑,怎么能不主动向父母敞开心扉,不生龙活虎地学习呢?父母不要认为微笑可有可无,对孩子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善意的微笑对于他们来说可是无比珍贵的赞赏。只有父母的微笑才会让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才会在父母的正确引导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教育箴言】

  父母善意的微笑会给孩子带来勇气和信心。经常保持善意的微笑需要父母先要有一个乐观的心态,不管孩子做了好事还是犯了错误,父母都要抓住这个教育的机会点,看到孩子值得鼓励的一面,以平和的心态应对,这样才能让善意的微笑常挂在脸上。

    39.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有这样一句话:“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要眼含热泪拥抱他,亲吻他,鼓励他。”的确,父母永远是孩子坚实的后盾。如果说父母的微笑和亲吻是抚慰孩子心灵最好的良药,那么拥抱和鼓励就是激发孩子进步最大的动力。

【经典事例】

有一期题为《孤独的花朵》的心理访谈节目,在节目中来了一对母女,女儿18岁,性格孤僻、不会与人交往,这让妈妈焦急万分也很无奈。所以,妈妈来到节目现场求助于心理老师,希望能找出女儿的症结所在。

在节目中间,有这样一个片段:在大家的鼓励下,女儿唱了一首歌,她甜美的歌声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妈妈也显得格外激动。然后,心理老师鼓励妈妈献上拥抱,作为给女儿的奖励。

这时,妈妈苦恼地说:“从小到大,她适应不了我,我一抱,她就躲。”

女儿说:“有点不习惯。”

老师问:“不习惯?多久没抱过了?”

女儿说:“好多年,十多年了吧!具体不记得了。”

老师问:“你希不希望你妈妈抱抱你?”

女儿肯定地回答:“希望。”

老师继续追问:“女儿小时候也曾挺想和你拥抱的,但是您当时特忙是吗?”

妈妈解释道:“在她小时候5岁之前,我回家也亲她、抱她。但是,在她7岁上学以后,基本上没有抱了,因为那个时候我开始做生意,特别忙,回到家里很累,几乎没有时间抱孩子。”

老师继续问妈妈:“一个拥抱需要多长时间?”

妈妈说:“一秒钟。”

老师问:“这是忙可以做借口的吗?”

妈妈说:“做生意以后每天事特别多,也没有好心情。基本上能坚持每天给她辅导作业,但拥抱已经没有了。”

……

节目最后,在心理老师强烈要求下,妈妈和女儿拥抱了两次。第一次,两个人的拥抱非常勉强,给人的感觉不像一对母女,更像陌生人;第二次拥抱仍然有些不自然,比如女儿的胳膊并没有环绕着妈妈,而是搭在妈妈抱她的胳膊上,但是比第一次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教育启示】

  访谈节目中,女儿渴望妈妈的拥抱,但她不知道如何拥抱妈妈,也不习惯妈妈拥抱她。是什么让一对亲生母女对拥抱都显得如此陌生呢?妈妈因为忙碌没有时间关注女儿的心理健康,使得女儿失去了倾诉的机会,久而久之,女儿变得孤僻、不自信,与妈妈的距离越来越远。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父母常常拥抱孩子,不仅是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和力量——常被拥抱的孩子更坚强、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反,幼儿期缺乏拥抱的孩子爱哭,长大后容易生病、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能力也比较差。

  现在的父母以忙为借口,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感情上的沟通,而拥抱正是父母理解孩子、爱孩子的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正如节目中那位妈妈说的那样,一个拥抱只需要一秒钟,难道父母忙得连一秒钟拥抱孩子的时间都没有了吗?

  其实不是这样,而是父母没有每天拥抱孩子的这个思想意识。节目中的妈妈能抽出时间辅导女儿作业,却“忙”得没时间抱她,她忽略了女儿的内心世界。父母要多拥抱孩子,并且拥抱是可以训练的,正如那对母女,她们第二次的拥抱比第一次更加自然、亲密。相信第二次的拥抱也让这对母女的心越来越近。

  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所以,父母要养成经常拥抱孩子的习惯。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每天拥抱孩子30秒

  拥抱可以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亲密,孩子在父母的怀抱中能够感受到父母的体温,会更有安全感,长大后遇到挫折也不会有孤独感;拥抱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有助于他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更能从容地面对困难。

  父母不要以为孩子无忧无虑,其实,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压力,如考试压力、升学压力、人际关系的烦恼等。而一个拥抱可以让孩子的压力得到有效地缓解,让孩子保持一个良好的健康心态。

  比如每天晚上睡觉前,给孩子一个拥抱,让拥抱持续30秒,并轻声地对孩子说:“宝贝,让妈妈感受一下你一天的快乐,也分担你一天的忧愁,明天会更好。”这样,让孩子紧绷的心一下放松下来。

父母也可以在早上起床时、傍晚回家后、晚上睡觉前给孩子一个热烈的拥抱,坚持每天拥抱孩子的时间超过30秒。就算孩子渐渐长大独立后,仍然需要给孩子这种身体语言“支持”。

建议二、让拥抱消除与孩子间的隔阂

人们常说:“越是亲近的关系越难以相处。”因为不知道哪句话就伤害了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与孩子之间难免会存在误会、不理解,而一个拥抱包含了宽容与谅解,会让父母与孩子之间僵持的关系得到有效地缓解。

  李刚今年14岁,他的父母都是老师,平时对李刚要求很严格。在父母面前,李刚有很大的压力,他几乎不愿与父母交谈,也逐渐拉开了与父母之间的距离。

  为了缓和与儿子的关系,李刚的妈妈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于是试着和儿子找话说,可能是平时沟通较少,每次妈妈的问话或关心,却换来儿子“嗯”、“知道了”、“明白”等等简短的回答。

  一天晚上,妈妈来到儿子的房间,说:“儿子,我想抱你一下,好吗?”李刚有点不自在,但是在妈妈强烈的要求下,勉强和妈妈抱了一下,妈妈抱着他说:“儿子,妈妈爱你,睡吧!”以后的几天里,不管李刚有多么烦感,妈妈心里有多少不满,她仍然坚持每天晚上睡前拥抱李刚。

  就这样,妈妈的拥抱坚持了一个月,儿子对妈妈的态度逐渐有所转变,母子俩沟通的话题也越来越多,可是,李刚和父亲的关系依然很僵。

  一天下午,李刚和父亲同时跨进家门,妈妈立刻跑上前去,拥抱着比自己还高的儿子:“儿子,辛苦了!他爸,你也抱一下儿子,这段时间他表现不错哦!”父亲也受到了感染,父子俩终于抱在一起。那一刻,全家人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从此,李刚与父母的关系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李刚与父母之间长期的矛盾,已经很难辨别清楚到底谁是谁非。但是,这个时候总需要有人站出来缓和这种僵化的局面。所以,妈妈不管心里有多大的气,内心对他有多么的不满意,仍然坚持每天在睡觉前拥抱儿子,用身体的温度感化儿子内心的坚冰,最终,她的行为感化了儿子,成功地消除了他们之间的隔阂。

  有人说:“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更多的要讲‘爱’。” 而融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所以,当与孩子长期处于矛盾时,父母要能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放下尊贵的“面子”,主动地给孩子一个拥抱,来消除与孩子之间的误会。

建议三、用拥抱认可孩子的行为

拥抱可以替代语言上的称赞和鼓励,也是认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当孩子取得成功时,父母可以用拥抱表示对他的肯定。

凌云今年8岁,一次,和妈妈一起坐公交车。一个矿泉水瓶从车座底下滚了出来,随着汽车的加速、减速和转弯,瓶子在车上滚来滚去。

这时,瓶子滚到了凌云的脚下,她抬起头问妈妈:“妈妈,如果乘客踩到瓶子滑倒了怎么办?”妈妈说:“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听了妈妈的话,凌云眼球一转,弯下腰捡起了瓶子。

顿时,凌云的这一行为赢得了许多乘客的赞赏。凌云看了看妈妈,妈妈什么话也没有说,而是轻轻地抱了抱女儿。此时,凌云的脸上露出自豪的表情。

凌云的妈妈用拥抱认可了女儿的行为,让凌云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拥抱是孩子的一种本能需求,当取得成功时,她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而父母的一个拥抱可以让孩子心中体验到成就感。所以,父母要善用拥抱认可孩子的正确行为。

建议四、用拥抱表达对孩子的歉意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难免会做出一些失信于孩子、冤枉孩子的行为,做出这些事情后,父母往往懊悔不已。但是,一句“对不起”对于有的父母来说实在是难以启齿。那么,父母可以通过亲吻、拥抱等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歉意。

晓晓今天第一天上幼儿园,到了放学时间,她兴奋地跑到教室外面寻找妈妈的身影。可是,眼看着其他的小朋友都被爸爸妈妈接走了,始终没有找到妈妈的踪影。晓晓有点失望,在老师的陪同下,她回到教室等待妈妈。20分钟过去了,妈妈还是迟迟没有来,这时晓晓有点担心了,于是走到外面去等。

不一会儿,妈妈急匆匆地走了过来,看到妈妈的身影,晓晓一下哭了起来,对妈妈说:“妈妈,我以为你不要我了呢?”听到女儿的话,妈妈很懊悔,走上前用力地抱紧女儿:“不会,妈妈爱你,妈妈不会不要你的!”

晓晓的妈妈将对女儿的歉意和爱通过拥抱的形式表达出来,希望能得到女儿的原谅,同时,也用拥抱的形式抚慰了女儿受伤的心。

有时,父母的失误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让孩子久久不能忘怀。这时,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深深的拥抱,再说一句“对不起”,表示道歉的真诚,以求得孩子的原谅。

建议五、用拥抱消除孩子的委屈

现在的孩子比较敏感,内心比较脆弱,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或者遭到批评时,比较喜欢较真,往往一句无足轻重的话也会让孩子感到莫大的委屈。

这时,父母严厉的责备会让孩子更委屈,也会让孩子的心离自己越来越远。这时,父母不妨给孩子一个拥抱表示理解,让他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然后给孩子释放委屈的机会,听一听孩子的心声。

【教育箴言】

  父母不要错误地认为拥抱是小孩子的专属品,其实“长大”的孩子一样需要父母的拥抱。当孩子渐渐长大后,随着压力的增长、烦恼的加剧,他仍然需要父母给与精神上的支持,需要这种拥抱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所以,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多给“长大”的孩子一些拥抱。

    40.用手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抵达,那就是爱与爱的距离。父母与孩子间没有永恒的距离,有的只是为爱而对亲密距离的调整。而手是人的第二种语言,父母可以用手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用这种无声的表达方式在自己与孩子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经典事例】

韩赢今年7岁,一次和伙伴们玩闹,韩赢的行为惹恼了同伴们。在一旁的妈妈看到后,制止了儿子,并把儿子拉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拉着韩赢的手,用温和的语气问他:“你刚才怎么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呢?把乐乐弄哭了,还把强强的玩具扔了?你是大哥哥,就应该有大哥哥的样子。”

韩赢说:“我捅了一下乐乐,是因为他把强强的‘车’给扔了,至于强强,是他先拿棒子捅我的。”

妈妈说:“听起来,你好像很有理呢!不过妈妈觉得你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乐乐扔了强强的‘车’,你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要求乐乐道歉,而不是用武力;而且强强比你小,即使他先碰到你,你也要像大哥哥那样不去计较,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吗?”

韩赢说:“听起来不错,可是我急了、生气了,然后就动手了。”

妈妈笑着说:“要是妈妈也可能会这样,这种情绪谁都会有,但是稍稍控制一下,就能做到了。你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大哥哥,爱护他们、宽容他们,努力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你说这样做怎么样?

韩赢说:“好吧,我要努力做一个标准的大哥哥,做一个受欢迎的孩子!”

妈妈说:“嗯!我们一起努力!争取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击掌好不好?”

此时,妈妈伸出一只手,儿子也伸出手,母子俩“击掌”以示互相加油。

【教育启示】

  当妈妈看到韩赢的行为有些不恰当时,并没有严厉地批评他,而是先拉起儿子的手,倾听他的诉说,在表达理解的心情后,指出儿子的错误,让儿子欣然接受,并最后以“击掌”形式给孩子加油鼓劲,激励他做一个受欢迎的孩子。

  世界上的距离大多是可以测量的,大到宇宙中的星体,小到显微镜下的细胞。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距离是永远也不能用工具测量出来的,那就是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这种距离即使是时空阻隔,仍然可以有心与心的感应。

  父母与孩子间的距离不产生于时间或空间,而是在于心,在于父母与孩子是否能放松心情,敞开胸襟原谅、包容对方。父母不要小看“拉手”这一个动作,韩赢的妈妈正是用“拉手”、“击掌”这一连串的动作感化了儿子,拉近了他们心与心的距离,最后把建议用他能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他。

  所以,父母要善于拉起孩子的手,拉近与孩子间的距离。

【教育建议】

建议一、蹲下去拉起孩子的手

  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他是渴望平等、渴望温暖的,他希望能够平等地和父母交流感情,“蹲下”这一个动作正说明父母愿意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满足孩子平等的愿望。而“拉手”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体温,使孩子更有一种安全感。

在火车站有这样一幕:

有一个六七岁的男孩不愿意进站,被妈妈大声训斥,男孩低头不语,妈妈看见儿子不做声,更加生气,大声地训斥他:“抬起头来,看着我,听我说话!”孩子没有反应,呆呆地站在那里。

一会儿,爸爸看见了这一幕,走了过来蹲下身子,拉起儿子的手说:“儿子,你想不想回家和大磊哥哥一起玩儿?”儿子睁大了眼睛:“愿意。”爸爸说:“可是儿子,我们先要坐火车才能回家,怎么办?”儿子说:“现在去做火车。”爸爸继续说道:“对,但是我们需要先进站等着火来,才能上去,好吗?”儿子点头接受了。

这时,父亲拉起了儿子的手走向进站口。

  火车站的爸爸和妈妈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让儿子进入火车站,而妈妈的责骂使儿子脾气越来越犟,不愿听从妈妈的安排,让儿子与自己产生了一些隔阂。

  相反,爸爸的做法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蹲下让自己与儿子处于平等的位置上,用手温暖儿子冰凉的小手,并用和蔼的语气劝导孩子,最终成功地拉着儿子的手走进火车站。

在生活中,父母同样可以用拉手方式表现对孩子的关怀,如,当与孩子一起过马路时,父母可以牵起孩子的手,给他安全感;当孩子听不进父母的劝告时,父母也可以拉起孩子的手,感化孩子的内心。

建议二、用握手表示友好

握手是一种礼节,表示友好。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恰当地运用握手与孩子进行沟通,用礼貌维持与孩子间最优美的距离。

小菲今年上2年级,坚持每天完成作业后,让妈妈做检查工作。

一次,小菲做完作业,对妈妈说:“妈妈这次可以不检查周记本吗?”妈妈问:“为什么?”小菲支支吾吾地回答:“因为……因为这次的题目是‘我最想对妈妈说的话’,而我不想让妈妈知道。”

妈妈很疑惑,但是仍旧说:“好吧,我尊重你的决定,不过妈妈很希望能和你做朋友。来,握握手吧!”小菲和妈妈握了手,走出了房间,当走到门口时,小菲回过头来,腼腆地说:“妈妈,我爱你。”

妈妈用握手表示对小菲的理解,也让女儿有勇气说出想对妈妈说的话。父母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表示对孩子的友好,来安慰孩子。比如,在孩子哭闹后,父母可以握握孩子的手,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爱,然后停止哭闹。这样也可以让孩子学会礼貌地握手。

建议三、父母要经常抚摸孩子

抚摸是一种肢体教育语言,他蕴含着一种爱护、一种亲情、一个鼓励,他是一种传递关怀和情感的特殊语言。

有些父母不解:“为什么孩子总喜欢有事没事钻到父母的怀里?有时候还喜欢把父母的手放在他的脸上、手上……”其实,那是孩子渴望父母的抚摸。抚摸,动作虽然轻巧,但留给孩子的却是难得的慰藉,让孩子变得勇敢和坚强。有时,这样一个小动作胜过一大堆苦口婆心的话语。

一位母亲叙述:“我的女儿上幼儿园时,她很喜欢一位阿姨,而且经常叙述这样一件事。一个小朋友抢走她的玩具,正当她伤心地哭泣时,这位阿姨走过来,轻轻地摸了摸她的头,并说了一些安慰她的话。当时女儿已经想不起阿姨对她说了什么,但是,阿姨抚摸她头的这件事她记了很久,也讲过很多次。”

  阿姨抚摸女孩头的这件事,给了受伤的女孩很大的安慰,让她久久不能忘怀。那可想而知,老师的抚摸能有如此大的力量,那父母的抚摸呢?所以,父母要善于抚摸孩子,用这种肢体语言和孩子交流。

父母可以经常抚摸孩子的头。比如孩子放学了,摸摸孩子的头,说一句“回来了”表示问候;在孩子做了好事时,摸摸孩子的头,以赞赏的目光对他说:“好样的!”孩子犯错误时,摸摸孩子的头,表示提醒;当孩子悲伤、哭泣时,摸摸孩子的头,安慰他:“宝贝,要坚强!”

总之,父母要多抚摸孩子,满足孩子心灵和肌肤上的饥渴。

建议四、用“拉钩”激励孩子信守诺言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这句顺口溜相信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他的道理浅显易懂,“拉钩”鼓励人们要遵守约定。父母不妨找回童年记忆,走进孩子的世界,用这种方式鼓励孩子信守承诺。

7岁的张彦有一个坏习惯,晚上不喜欢刷牙。

一次晚饭后,张彦对妈妈说:“妈妈,我可以吃糖吗?”妈妈想了想回答:“可以,但是你只能吃一颗,并且睡觉前一定要刷牙。”张彦很高兴:“好吧。”妈妈补充道:“说话要算话啊!我们‘拉钩’。”说完,张彦和妈妈拉了钩,并得到了一颗糖。

过了一会儿,张彦又问妈妈:“妈妈,我可以再吃一颗吗?”妈妈问:“你不是已经吃一颗了吗?”张彦撒娇道:“我都已经答应妈妈刷牙了,你就让我再多吃一颗吧。”妈妈装出一脸失望的表情:“咱们都‘拉钩’只吃一颗了,而且说做到刷牙,难道你想反悔啊?”

张彦被妈妈的质问呛了回去,找不到讨价还价的余地,只好打消了吃糖的念头,不一会儿,乖乖地刷牙去了。

“拉钩”的约定让孩子明白要做到说话算话的诚信,也是对他行为的一种有效督导。孩子年龄小,自制力一般比较差,不能做到言出必行,“拉钩”的形式可以加强孩子的记忆;孩子喜欢提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尤其善用撒娇和讨价还价的方式求得父母满足自己的愿望,而“拉钩”像契约,让孩子没有反悔和讨价还价的余地。

建议五、与孩子击掌给他力量

击掌是力量传递的一个过程,也是大多数孩子喜欢的加油方式,父母可以试着用孩子喜欢的表达方式与他交流感情。

比如,看了一场精彩的球赛,取得胜利时,父母与孩子可以用双手击掌方式表示庆祝,并伴随一声“耶——”让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当孩子面对重大比赛或考试时,父母可以摆出和孩子击掌的姿势,用充满自信眼神对孩子说“你一定可以,加油”,顺势把一种无形的力量传递给孩子。

其实,这些微小的动作都是拉近与孩子距离最好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建议六、用手轻拍孩子以示提醒

现在的孩子压力大,很小就有驼背的习惯。但是往往父母语言上的提醒,不能起到很好的纠正作用,那么父母不妨用手轻拍孩子肩膀,以提醒孩子挺直腰板。比如,当孩子在台灯下学习时,眼睛离书本太近,父母可以轻拍孩子的肩膀,提醒他要注意距离;当孩子走路稍有驼背时,拍一下孩子的后背,让他挺直腰杆。

建议七、挥手和孩子告别

  孩子是细心的,他喜欢关注父母的一些动作、细节,体察父母的感情变化。而一些小细节,同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细腻的情感并学会表达。

  曾有这样一幕:一对父母因为要到城里打工,与孩子分开一段时间,将只有五六岁的孩子留在乡下让奶奶照顾。当母亲踏上公交车要离开时,孩子使劲拉着母亲的衣角,不愿母亲离开。情急之下,奶奶拉住孙子,硬是将孩子与母亲分开。这时,孩子眼看着母亲离开,无力挽回,但他趁着妈妈还没有离开自己的视线,拼命挥动小手,哭喊着:“妈妈,再见!”挥手一直持续到妈妈的踪影消失在人群中。

  那个男孩的挥手包含了千言万语,包括:不愿父母离开,想念父母之情,当没有机会完全表达时,他将感情融进挥手中,希望能传达给母亲。

  父母要注意“挥手”这一个细节,比如,每天早上和孩子离别时,父母可以挥一挥手表示再见;孩子放学回家,父母可以挥一挥手打招呼,这一些小动作都会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让家庭氛围更和谐。

【教育箴言】

  用手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关键在于父母要主动地做出这个动作,表示愿意听孩子的心声。尤其是当父母和孩子间出现矛盾时,不管孩子怎样任性,父母都要主动和孩子敞开心扉、包容他的缺点,主动拉一拉他的手,逐渐缩小与孩子心灵之间的距离。

    41.用眼神和孩子交流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可以透露出心灵深处的消息,很多微妙的感情都可以从眼睛里得到明确的答案。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眼神是经常笼罩他的一种光线,他可以借助这个光线感受世界的明暗和生命的强弱。所以,父母要善于用眼神和孩子交流,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信息。

【经典事例】

  曾经有一篇文章《状元之路》,出自一位高考状元之手。在文章中,他描述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在他上初中3年级时,寒假的一天,他随妈妈一起去一位阿姨家拜年。那个阿姨家也是一个男孩,那个男孩就读于天津有名的南开中学。在聊天中,妈妈问那个男孩:“你今年几年级了?”男孩回答:“高中1年级。”妈妈继续问:“那学习怎么样?”男孩自信地回答:“阿姨,我这次考试成绩在班里排第一名。”这时,妈妈转过头深深地看了儿子一眼,什么话也没有说。

  后来,在饭桌上,妈妈脸上一直带着一种苦涩与尴尬。但是,妈妈怕伤害儿子自尊心,没有再提学习的事。

  在回家的路上,他心想:“我也是老爷们儿,我为什么就不能为妈妈争这一口气,妈妈在看到其他人的孩子考第一名时,只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有说。而且为了维护我的自尊,在饭桌上,她对学习的事只字未提。我怎么就不能为妈妈做点什么呢?”

  从此,这个男孩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勤奋好学。一年后,他成功地考入了南开中学。经过高中3年的刻苦努力,最终,又以天津市理科状元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在文章中,这个男孩说:“我一生的改变就是从妈妈的那一个眼神开始的。”

【教育启示】

  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位母亲,她用沉默维护了儿子的尊严,用眼神替代唠叨表达了对儿子的期望,进而激发起孩子的斗志,使他最终成功地迈入了著名高等学府的大门。

  母亲的眼神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可见,父母的眼神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可是,遗憾的是,许多父母没有意识到眼神的作用,父母大多忙于工作事业,很少与孩子在一起,即使与孩子相处的时候,也都是唠叨孩子学习上的事情,而眼神里流露出的却是忙碌和陌生。

  孩子年纪虽然小,可是,他已经会用童真的双眼观察周围的事物,而父母是他观察的中心,他喜欢用眼睛去试探、去感知、去交流,所以父母也要学会用眼神和孩子说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运用眼神和孩子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多给孩子信任的眼神

有时,孩子眼神里充满了胆怯甚至羞涩,做事情喜欢在父母的眼神中寻求肯定的答案。这时,父母要及时给孩子温柔带有肯定的眼神,慢慢增强孩子的自信。

曾有这样一幕:在一所小学的游泳池里,有一群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游泳。在游泳池外,站着很多父母,他们透过栅栏用饱含关切和担忧的眼神望着里面。有的父母还不时呼叫自己的孩子,给他一个鼓励或者一句警告。课程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在这期间,父母们关切的眼神始终未曾离开过这些孩子。

那一幕,那些父母给孩子的是一种既复杂又空洞的眼神,眼神里充满了不安和担忧。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是长不大,并且自理能力比较差?那是因为他大部分动手实践或思考的机会被父母剥夺了,失去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所以,当他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人时,眼神里会流露出惶恐、不自信。

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信任的眼神,比如,孩子参加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时,父母可以给他肯定眼神,允许孩子参加劳动;当孩子做错、做得不好时,父母也要给他微笑的眼神,说:“没关系,我们下次再来!”让孩子有信心做好每一件事情。

建议二、善于用眼神引导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主要倾诉对象,孩子放了学,喜欢把学校发生的事情讲给父母听,这时,父母一定要腾出时间来,用眼神回应孩子,让孩子学会表达。

  希源今年上小学1年级,她很喜欢数学,一天放学回家,跑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我背九九乘法口诀给你听。”这时,妈妈将目光转移到女儿身上,耐心听女儿背:“一一得一,一二得二……六八三十八……”背完后,妈妈问希源:“六八多少?”女儿肯定地回答:“三十八。”这时,妈妈挠了挠头,睁大眼睛,眨了几下,说:“再想想。”希源歪了歪头,突然,眼神里放出了光:“啊!错了,应该是四十八。”妈妈微笑地点了点头。

  当妈妈听到希源背错乘法口诀的时候,没有当场指出女儿的错误,也没有对女儿说“不对”,以否定的话语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而是眨了眨眼睛,表示疑问,引导女儿自己认识到错误并积极改正。

  父母要善用眼神和孩子沟通,比如,孩子讲故事,当听到高潮时,父母可以睁大眼睛,表示在认真地听;当孩子说错或者吞吞吐吐说不出来时,父母可以眨眨眼睛,表示疑问,让孩子好好想想,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回答。在与孩子沟通时,父母还可以配合丰富的表情或其他肢体语言来和孩子互动,增强他肢体语言的交流能力。

建议三、要读懂孩子的眼神

在父母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孩子认知能力的局限和表达能力的欠缺,他的一些真实想法不能或不愿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但是,他的眼神不会说谎,更能表达他的内心的想法。所以,父母要多观察孩子的眼神变化。

比如,当孩子做某件事之前,他用期盼的眼神看着父母,这是他在征求父母的同意,这时,父母可以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表示支持。当孩子眼神很迷离,东张西望表现出不耐烦时,父母应该马上停止对孩子的训斥,用理解的心情听一听孩子的诉说;当孩子低头不语,眼睛不敢正视父母时,可能是父母的责骂过于严厉,这时父母应缓和说话的语气;当孩子眼球一转,并露出诡异的表情时,可能他有了新点子,父母要注意他的言行,可能是一个好点子也可能是一次恶作剧。

总之,要读懂孩子的眼神,父母需要先了解孩子的性格,知道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心理。

建议四、要慎用“负面”的眼神

有些孩子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在与别人对话时,经常低头,目光不敢注视着对方。还有些孩子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害怕众多的目光注视他,这些行为都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眼神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重要工具,有时眼神威力比语言的威力要大得多。亲切、和蔼、信任、期待的眼神会对孩子起到更好的激励作用,同时,犀利、绝望、不懈、冷漠的眼神也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伤害。

比如,孩子闯祸了,父母很生气,严厉斥责他后,狠狠地瞪着孩子,恨不得用犀利的眼神再教训他一次;孩子考试不及格,父母露出不懈的眼神,对他不屑一顾。这些都是伤害孩子自尊心,打击他自信心的表现,而这些眼神都尽量不要在父母的眼神里出现。

父母要多给孩子肯定、温和、微笑的眼神,让孩子在父母的眼神里看到希望。

【教育箴言】

  父母与孩子用眼神交流是一个相互的过程,父母不能只注意自己眼神的传递,而忽略孩子的眼神变化。而且这种眼神的情感表达,需要建立在默契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当父母传递了眼神,孩子不能领会时,父母要先检讨自己:是不是应该多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与孩子多一些眼神上的交流?

    42.尝试亲吻你的孩子

  

  曾有一首老歌这样唱道:“妈妈曾给我多少吻,多少吻,吻干我脸上的泪花,温暖我那幼小的心,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父母的吻像暖流般滋润着孩子的心田,消除了孩子的恐惧与疑惑。因此,父母要善于用亲吻孩子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

【经典事例】

  有一位年轻漂亮的中学女教师,深受同学们的爱戴,尤其是男生,大家都希望能够得到她的喜爱和重视。

  女教师喜欢一名叫罗斯的男孩,因为他学习成绩优秀,遵守课堂纪律。在中学毕业典礼上,当罗斯走上台领取毕业证时,女教师站了起来,给了他一个深深的吻。这个吻让罗斯感到无比荣耀,同时也引来了其他同学的争议,一群男同学包围了女教师,其中一个为首的男生质问老师:“你为什么只把吻给了罗斯一个人?”

  老师没有慌张,而是从容地回答:“罗斯是靠努力赢得了我特别的赏识,如果其他同学有出色的表现,我也会吻他,并且绝不食言。”

  罗斯得到了老师的吻后,他希望以成功来报答老师对自己的最高奖赏。参加工作后,他勤奋努力,先进入了报界,后来他被总统亲自任命为白宫负责出版事务的首席秘书。

  而当时被拒绝,现场没有得到吻的男孩被老师激发了斗志,他努力学习,希望用成功的事实得到女教师的吻。最后,他成功当选美国第33任总统,他就是哈里·杜鲁门。在杜鲁门就职后,第一件事就是拨通了那个女教师的电话,说:“您还记得我未曾获得的那个吻吗?我现在所做的能够得到您的评价吗?”

【教育启示】

女教师的吻深深地埋在了两个孩子的心中,罗斯为了报答老师,最终当上了白宫负责出版事务的首席秘书;而杜鲁门为了得到女教师的吻,争取成功,最终他当上了美国总统。一个吻造就了两位成功的人物。可见,吻不需要成本,却可以创造如此大的价值。

一位老师的吻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那可想而知,父母的吻的力量会更大。其实,亲吻是接纳对方的一种表示,也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父母可以把所思所想通过身体接触正确传递给孩子。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不妨多亲亲他,给他一种最高的肯定和赞美,让他在亲吻中感受到父母浓浓的爱意。

每个孩子都渴望亲近父母。比如:当孩子撒娇时,有时意味着他需要父母的爱,需要爱来帮助他克服心里上的不安。

  事实上,孩子离不开与父母的体肤接触、细腻的情感交流。所以,父母一定要经常亲吻孩子,向孩子表达无限的爱。

【教育建议】

建议一、用亲吻表达对孩子的爱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爱他的,而不是单纯地让他知道父母为他做了多少事,有多么辛苦,因为这样反而让孩子产生压力或反感情绪。而亲吻是生活中的细节,是父母有效表达感情的方式,更是孩子成功接收父母爱的最直接的方式。

  有一些父母对孩子的爱表现在物质形式上,如:让孩子吃得好,穿得暖。以为这样就是对得起孩子,给孩子最好的爱,而殊不知忽略了孩子感情上的需求。

传统的父母喜欢把对孩子的感情埋藏得很深,语言上、行动上很少表达对孩子的爱。他们认为和孩子握个手、拥抱甚至亲吻太“西方化”、“太酸”、“不现实”,有的父母甚至说:“都老大不小的了,还吻个啥?”

这些父母往往容易忽略细节,在不知不觉中,拒绝了孩子亲近自己的机会。这样不仅让孩子的心离自己越来越远,同时,也让孩子渐渐失去了表达和交流情感的能力。

所以,父母一定要摒弃陈旧的想法,大胆地吻孩子,勇敢地向孩子表达对他的爱。

建议二、用亲吻作为孩子的奖赏

单纯的物质奖励容易让孩子迷失方向,过多语言的奖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有时,父母无声的“吻”是给孩子最好的奖励,不仅满足了孩子的感情需求,更对孩子起到精神上的激励作用。

孙进今年10岁,在她卧室的墙上,挂着一张漂亮的毛线贴画,画上有一只慈爱的鸟妈妈,正展开那双有力的翅膀,精心呵护他的小宝宝。画被金色相框装裱起来,显得格外精致,原来,这幅画是去年孙进费了好多心思精心制作的,孙进把这幅画命名为“母爱”。

她在日记中曾写道:“当我把画拿给妈妈看时,妈妈夸我是一个心中有爱的孩子,但是,让我更记忆犹新、久久不能忘怀的是:妈妈给了我一个甜甜的吻,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那个吻包含着浓浓的爱意,给了我无限的温暖。妈妈的吻对我来说是最好的奖赏,我喜欢这个奖赏。”

在孙进心中,妈妈的吻胜过更多的物质奖励,是她得到的最高的奖赏。可见,在孩子心中,他期待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赞赏,而有时这种非物质、语言的奖励方式,如拥抱、亲吻更能激发孩子潜在能量,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

建议三、让亲吻成为一种习惯

父母要养成亲吻孩子的习惯,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亲吻。比如:父母在上班前或者下班回家后,亲吻孩子的脸颊;在孩子入睡前,深深地道一声晚安,亲吻孩子的额头;在孩子悲伤哭泣时,用亲吻脸颊的方式表示鼓励。只要父母善于运用亲吻,这种亲密的沟通方式会使与孩子间的情感更加融洽。

一位母亲曾叙述:“记得有一次因为女儿出色的表现,我由衷地赞赏了她,然后很激动地给了她一个吻。可是女儿却显得有些不自然,说:‘我怎么觉得有点不习惯呢?可是妈妈,我还是很高兴。’”

父母突如其来的吻会让孩子很惊讶,但是惊讶之余更多的是幸福。父母何不让孩子经常有这种幸福的感觉呢?经常亲吻自己的孩子吧!让亲吻变成父母与孩子间一种表达爱的习惯。

建议四、父亲也可以亲吻孩子

父亲的爱低调而深沉,亲吻孩子比较少见,因为父亲比较不善于通过这种细腻的方式表达爱。但是,不要认为亲吻孩子是母亲的专利,有时,父亲的吻对于孩子来说是无比珍贵的。

孟琳今年上初中3年级,很懂得体谅父母。

这天是她15岁的生日,她在日记中写道:“已经晚上10点了,今天和往常一样,父母说晚安,然后妈妈像往常吻了我的嘴。可这一次是特殊的,因为今天我15岁了,爸爸把吻印在了我的额头,我却深深地感觉到了一些温度和重量。我要让这两个最爱我的人永远幸福快乐!”

父亲的吻让孟琳感受到了他深沉的爱,在生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更让孟琳感受到一种责任,让父母永远快乐。

当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或者做了一件好事的时候,父亲为了鼓励孩子,不妨亲亲他,让孩子感受成功带给父亲的快乐。

建议五、鼓励孩子用亲吻表达爱

亲吻是父母向孩子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也让孩子学会表达情感,使孩子具备交流感情的能力。

宾阳今年5岁,不仅爷爷奶奶疼爱他,幼儿园阿姨也很喜欢他,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人见人爱的小家伙。

每次,妈妈送宾阳去幼儿园,宾阳都会亲吻妈妈表示感谢,有时忘记了,他还会再叫住妈妈:“妈妈,等一下。”这时,妈妈就弯下身子,等待儿子的亲吻;节假日,去爷爷奶奶家探望他们,每次临走前,他也会亲吻爷爷奶奶表示再见,让两个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当犯错误时,他会等待妈妈的吻,求得妈妈的原谅。

宾阳之所以能养成这样的习惯离不开妈妈的榜样作用。每天早上起床,妈妈会先叫宾阳一声,然后用吻他的方式激励他起床;晚睡前,妈妈也会亲吻他表示晚安。久而久之,宾阳学会了用亲吻表达爱。

吻成了宾阳传递感情的一种主要方式。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够认识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但是,由于口头表达能力的局限,低年龄的孩子大多数是用行动来实现表达。所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用行动来表达爱。

【教育箴言】

  父母的吻是让孩子感受爱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而吻只是一种形式而已,父母更多的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他真正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和关怀。所以,父母无论多忙、多么辛苦,也要腾出时间来,多陪陪孩子,多关注孩子感情上的需求,多亲吻孩子,向孩子表达爱。

43.用宽容心激励孩子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是的,父母如果心胸宽广,能以宽容的心态面对孩子的错误、缺点,就会做出正确的教育判断,从而能有效激励孩子。

【经典事例】

  甘地是印度国父,曾带领国家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走向独立。他的“非暴力反抗”主张,曾激发了全世界人民的和平意识,并影响了国际性的和平运动。

  这位伟大领袖曾在少年时,接受过一次“宽容的洗礼”。甘地从小害羞、敏感、自尊心强。一段时间,甘地因为好奇,学会了抽烟,后来还偷了家里的钱去买烟。当甘地意识到自己越陷越深时,他感到羞耻、恐慌和无助。

  终于有一天,甘地鼓足勇气把自己的错误全部写在本子上递给了父亲。甘地以为父亲会狠狠地批评他,甚至惩罚他。甘地的父亲看完后心情十分沉重,他什么都没说,但却老泪纵横。这时,甘地感到了深深的自责。从此,甘地改掉了以前的坏毛病,再也没有误入歧途。

  正是父亲的宽容让甘地改正了错误。许多年后,当甘地一讲到他那段难忘的岁月时,就深有感慨地说是父亲的宽容挽救了他。

【教育启示】

  父母以一种宽大的胸怀、一种宽容的心态接纳孩子的过错,这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激励,从而使孩子内心受到自责,感到悔恨,促使他改正错误。

  孩子犯错误或有过失时,正是教育孩子最有效果的时机,父母要用谅解感化孩子的过失,必要时,甚至为孩子的错误和过失保密,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在这种情形下,有过失的孩子会吸取教训,加倍努力。相反,父母如果以暴力与专制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孩子,只能让他心中充满恐惧和仇恨。只有宽容才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力量,这种力量与皮鞭无关。也只有这种力量才能让孩子敬重、信服,并为父母感到自豪。

  宽容孩子非常有必要。父母学会宽容,才能用宽容心去理解孩子,才能用谅解去感化孩子,激励孩子,这比对孩子无休止地唠叨、斥责与打骂要好得多。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怎样注意用宽容心激励孩子的成长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培养宽容心

如果父母心胸狭窄,不懂宽容,无视他人意见,习惯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为一点小事争执不休、斤斤计较,又怎么能有宽容的心态激励孩子呢?所以,父母应先培养宽容心。

  孩子活在父母的影子中,只有父母的心是宽容的,这颗心才能真正激励孩子。生活中,父母一定不要在孩子面论人长短,比如,不在孩子面前议论单位同事的缺点,否则就会给孩子一种不良影响。孩子可能会想,我的同学是不是也有很多缺点呢?这样容易让孩子对同学过于挑剔,对同学产生偏见。

  相反,如果父母能发现他人的优点,比如单位同事的优点,孩子的小伙伴的优点等,孩子就会明白,每个人都有优点。所以,当小伙伴做的事让孩子不高兴时,孩子就会想到人家的优点,就会原谅小伙伴;当孩子认为自己不如人时,也会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激励自己。

建议二、营造宽容的家庭氛围

  家庭生活中,各成员之间也应该相互宽容,彼此友爱。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宽容的家庭氛围,这样,全家人就都会生活在宽容的氛围中。

  一位奶奶在50周年金婚纪念日那天幸福地说:“从结婚那天起,我就想列出丈夫的10个错误,为了保证我们的幸福婚姻,我还向自己承诺,如果丈夫犯了这10个错误中的任何一个,我都愿意原谅他。”那10个错误到底是什么呢?老奶奶说:“其实这50年来,我始终没有把这10个错误列出来。每当我丈夫做错了事,气得我直跳脚时,我就会马上提醒自己,他犯的是我可以原谅的那10个错误中的一个。”

  可以想象,这样的家庭氛围是多么和谐、幸福!和谐和幸福来源于是宽容和忍让。那么,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自然会受到宽容家庭氛围的激励。

建议三、学会理解孩子

  父母应该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真正理解孩子。因为孩子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也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只有学会理解孩子,才能容忍孩子的缺点和错误。

  父母理解孩子,孩子也会受到影响,也会理解他人。当然,父母理解孩子,也应该让孩子在与同学或小伙伴的交往中学会理解他人。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不嫉妒比自己强的同伴,不嘲弄比自己“差”的同伴,不故意为难同伴。让孩子真正理解同伴,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做到向比自己强的同伴学习,帮助比自己“差”的同伴。这样,就是激励孩子与人交往。

建议四、宽容犯错误的孩子

  宽容孩子并不是对他的错误放任不管,而是给他一个认识和反省的时间和机会。《我的母亲》的作者容桂宏曾谈到小时候被母亲宽容的一件事:

  我的邻居家曾有一株龙眼树,当龙眼成熟时,我就和小伙伴偷偷爬上去摘龙眼吃。有一次,我没去上学,一个上午都在龙眼树上摘抢争斗。到了放学时间,若无其事地跑回家,端起饭就吃。我的逃学没能瞒过母亲的眼睛——裤子被树枝划破,身上还沾着树叶。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而用娓娓的规劝和不动声的“揭露”令我悔悟。

  从母亲那慈祥的带有泪水和希望的目光中,我的自尊心被启蒙了,逐渐感到了生命的庄严和可贵。从此,我再也没有骗过母亲,直至长大后走向社会,我都是以诚待人,靠自己的诚实和人格赢得朋友,赢得生活。

  孩子是受教育者,他是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进步和成长的。孩子犯错误一般是不自觉的,或者对错误的后果认识不够造成的。所以,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也应该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有一颗宽容心,谅解孩子。

建议五、同情并接受孩子的缺点

  孩子的某些缺点可能是他的个性所致,他可能不能完全自控,所以,父母要同情孩子的缺点,接受孩子的缺点。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心平气和地纠正孩子的缺点。

  在教育孩子上,心态决定一切。宽容孩子的缺点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改掉缺点,培养更多的优点。所以,父母要学会宽容孩子,要用宽容的心去影响和激励孩子,这要比对孩子无休止地唠叨和斥责所收到的效果强得多。但要注意一点,宽容孩子绝不等于放任或纵容孩子。

  当然,父母宽容孩子,也会给孩子很好的启示,孩子也会从父母的宽容中受到激励,从而学到宽容的品质,他也就会拥有一颗宽容的心,进而去宽容别人。

【教育箴言】

  当孩子已经认识到了自身的过错,并主动向父母坦白时,父母就不应该再追究孩子,而是宽容,这样收到的教育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时,孩子最需要父母的理解与信任,如果此时父母还要试图“教育”孩子一番的话,并不利于孩子改过。

44.给孩子树立无声的榜样

  

  马克思说:“你可以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响孩子,可最好的方式还是你的行动。”因此,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无声榜样,父母的言行举动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作为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就要做出好的表率。

【经典事例】

  彭丹上小学的时候,母亲严格教育她要努力学习,但母亲自己却一有时间就与邻居在自己家里一起打麻将,一玩儿就好久,根本不顾及这个氛围是否会对女儿产生影响。

  直到有一天,母亲下班回家,看见早早放学的小彭丹居然和她的同学也支开了桌子一起叠麻将牌玩儿,母亲顿时大怒。她劝走了彭丹的同学,把女儿叫到身边好一顿骂,哪知道女儿却委屈地说:“我是看你每次都玩儿得那么高兴,我想一定很好玩儿,所以我也想试试。”只此一句,母亲顿时羞愧难当。

  经过和朋友及丈夫的交流,母亲反思自己的言行,她深刻认识到“父母的榜样力量是强大的”,于是她决心改掉打麻将的习惯。

  从那以后,母亲在业余时间经常找来杂志和报纸阅读,遇见好的文章还会读给彭丹听,母女俩一起讨论。一段时间下来,她发现女儿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同时,母亲还抽时间和彭丹一起看电视、聊天、干家务,通过沟通交流又增进了母女间的感情,拉近了母女距离。而不知不觉中,母亲发现,家庭氛围也和谐了许多。

  彭丹在母亲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并最终如愿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教育启示】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老师。母亲的转变,自然带动彭丹的转变,可见父母榜样力量的强大。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接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教育。

  当代文坛巨匠巴金先生说,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孩子在父母的身边逐渐认识世界,通过模仿父母的言行来学习基本的做人道理,进而得到成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看来,不是听父母讲了多少大道理,而是看父母怎么做。

  因此,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父母要时刻注意检查自身,随时改掉不良习惯,注意保持优良作风,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想激励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必须率先垂范做出榜样。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具体应该如何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要修炼自己的品行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品行端正、诚实正派。在要求孩子的同时,父母必须先从自己做起。这就要求父母要修炼自己的品行,让孩子自觉地跟在父母身后前进。

  父母对孩子的道德品行习惯的培养都要从小抓起,而父母的言行又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孩子所模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时刻注意谨言慎行,自己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勤于学习,积极上进,比如生活有规律,讲究公德,等等。父母在这些方面的所作所为都会慢慢地渗透进孩子的心里,进而从他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父母要为孩子的成长树立一个良好的参照,为他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建议二、注意要以身作则

  很多时候,父母总会讲出一堆大道理,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做,不要那样做。但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候说教起的作用往往很小,父母若能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很多道理他自然会自己明白。

  ***对小女儿李讷就曾严格要求,让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而身为父亲的他自然也是以身作则——他的睡衣,补丁摞着补丁;吃完饭,每个碗都是干净的,一粒粮食也不浪费。

  李讷小时侯,有一次吃饭把饭粒掉在了桌子上,***让她捡起来,她不愿意,结果是***过去捡起来放进了自己的嘴里。从那时候起,李讷便牢牢记住:一定要爱惜粮食。

  一代伟人***,都能以身作则教育孩子不要浪费粮食,那现时代的父母更应该向伟人学习。要想让孩子身上具有良好的品质和习惯,父母自己就应该先具备。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不仅代表权威,也代表了言行道德的标准。

建议三、一定要严于律己

  严于律己,就是严格地约束自己。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有不少人思想道德滑坡,拜金主义盛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要想坚持做到不随波逐流,就要求人们有很强的自制能力。在这样的社会里,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老师,要想教育孩子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要想让孩子能正确地明辨是非,父母在品行、性格、学习以及文明做人方面,都必须要严于律己。

  章新到某海滨城市旅游,在海岸边游玩的时候,不小心丢失了一个随身小包,包里除了大量现金、银行卡,还有贵重的相机等物品,加起来少说几万块钱。他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报了案却又担心那些东西回不来,只能回宾馆干等。

  几个小时后,一位出租车司机给章新打来了电话,并开着车把包送到了他的下榻处。章新看见这位出租车司机的时候,发现他身边还跟着个小女孩。

  出租车司机不好意思地笑笑:“孩子下午放学,我顺道给接回来的。这个包是我在海边拉客人的时候捡到的,我今天还这个包,我女儿会一辈子记得,得让孩子记住拾金不昧不是?”

  章新大受感动,他为了酬谢掏出几张钞票,出租车司机婉言谢绝,带着孩子离开了宾馆。

  出租车司机辛苦一天挣不了很多钱,面对这飞来的金钱诱惑,他选择给孩子做一个榜样——得让孩子记住拾金不昧。父母要向这位司机学习,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保持一颗干净的心。教育孩子首先约束自己,用自己的榜样力量让孩子受到启发,让孩子得到成长。

建议四、必须言行一致

  “说到做到”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家庭生活中,各个方面都包含着教育的因素,为人父母者应该发挥示范作用,为孩子做出榜样。曾子杀猪的故事也许能给父母一些启示。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儿子也哭闹着要一起去,妻子哄劝孩子说:“你先回去,回来我杀猪给你吃。”

  待妻子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便要捉猪去杀,妻子连忙拦下他说:“我那只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不是真要杀猪给他吃。”

  曾子说:“可不能跟孩子开玩笑啊!小孩子缺少思考和判断能力,他是要向父母学习,听取父母的正确教导的。你今天欺骗了他,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这样是不会使教育有效果的。”

  说完,曾子就去杀猪给孩子煮肉吃了。

  由这个故事,父母应该明白,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父母始终都要做到言行一致,否则对孩子的教育便失去了效用。“言必信,行必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话要讲信义,做事要有结果。父母对孩子,要做到言行一致,就要求父母对向孩子承诺的事情不能随意反悔,不能对孩子食言,不能前后不一致,同时也要求父母不要对孩子的错误言行姑息迁就。言行不一致的父母,往往会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孩子也不可能养成好习惯形成好品质。

建议五、要重视心理健康

  在现今社会,由于工作生活学习的压力,人的内心经常会出现抑郁、自卑、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和心理,作为社会人的父母也不例外。而孩子是敏感的,若是他看到父母的这些消极表现,他便也不会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更有甚者,若是父母心理不健康,或者心胸狭隘或者脾气暴躁,久而久之,不仅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也会影响他的健康成长,甚至将他引向歧途。

  在这个时候,就要求父母必须学会尽快从这些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性。父母要尽量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生活氛围。心理健康的父母对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极其重要。

  因此,父母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及时调整不良情绪,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以自身的快乐、自信、知足等等的榜样力量,来引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让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箴言】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刻意去要求孩子,他也会跟着做;相反,若是父母自身都不端正,要求孩子做到完美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父母要从自身做起,给孩子树立无声的榜样。

完本试读结束。

相关内容推荐

邻家萦怀点评:

《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写的很感人的一本书,我几乎都是流着泪看完的。写的很接地气

猜你喜欢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