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资讯

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小说免费阅读 ,大结局免费试读

时间:2021-03-01 11:15:14分类:其它

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由网络作家张振鹏所著的其它小说,您可以在生活阅读网免费试读赏识孩子就是最好的激励。

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从头甜到尾啊!会套路的小姐姐,情商低的小哥哥,彼此之间的相处与摩擦,很爱!

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 第4章免费阅读

  赏识教育是每一个父母的必修课,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如果父母常常把眼光放在孩子的长处,不但会唤醒孩子的很多潜能,而且,孩子也会在自我肯定中成长起来。当然,每个孩子也有自己的缺点,如果父母总是把注意力放下孩子的不足之处,孩子就容易自卑,甚至自暴自弃。所以,父母换个角度看孩子,孩子就能换个方式过人生。

    16. 赏识孩子的努力并非聪明

  

  父母赏识孩子原本是为了激励孩子发挥潜能。然而,当孩子经常听到父母对自己的聪明表示赞许时,难免会增长傲慢心。而父母如果很赏识孩子的勤奋和努力,孩子就会通过正确的方式把自己的优势全部发挥出来。因此,父母要懂得赏识孩子的努力并非聪明。

【经典事例】

  有一对姐妹俩,姐姐比妹妹大3岁,妹妹常常表现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父母也对小女儿表现出的聪明表示惊讶,同时又免不了一番赞赏。时间一长,全家的眼光都关注在小女儿身上,致使小女儿越加活泼,甚至有点目中无人,而大女儿总是安静的坐在一边,一副对周围一切漠不关心的样子。

  随着两个姐妹的长大,性格差异越来越大。妹妹虽然聪明,但逐渐表现出蛮横无理,姐姐却显得有点自卑,而且不善于和他人交往。直到姐妹俩的父亲在书店里了解了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后,才发现,两个孩子的问题大部分出在父母身上。

  父亲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小女儿做什么事情都期待赞扬,而他和妻子每次也“成全”了她。而夫妻俩长期对小女儿的赞赏,从而忽略了对大女儿的关注,其实大女儿并不笨,只是获得的赏识太少。

  经过反思,父亲和孩子的母亲一起渐渐不再对小女儿说“你怎么这么聪明”等类似的语言,反而,当大女儿在任何方面取得进步时,他们都会关切地说:“不错!原来我们的女儿这么努力!”家庭气氛的转变,使两个孩子都逐渐意识到,父母不再关注谁更聪明,而是注重谁最努力。

  于是,姐妹俩争先在学习、德行等方面努力起来,姐姐慢慢地自信多了,而妹妹也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更努力上。两人齐头并进,个性逐渐随和、阳光起来,姐妹俩也越来越受大家欢迎。

【教育启示】

  姐妹俩之所以有很大改变就是在于父母对他们赏识的转变。父亲明白了赏识孩子的努力远比赏识孩子的聪明更重要,因为“努力”是孩子可以落实的方向,而“聪明”却是一个看不见、摸不到的空壳,还很容易让孩子迷失方向。

而且,听说过“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孩子聪明本来是好事,怎么又会被聪明给耽误了呢?主要原因就是孩子迷在聪明的赞许中无法自拔。而又听说过“笨鸟先飞”或“早起的鸟儿有食吃”等名谚,这都是说明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在于努力的程度而不是聪明的程度。

  父母可以问自己,希望孩子在“聪明”的赏识中一无是处,还是希望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幸福和成功,相信每一个父母都会选择后者,所以,父母就一定要懂得赏识孩子的努力而非聪明。

  那么,父母具体该怎样把对孩子努力的赏识落实在生活中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理智看待孩子的先天优势

  每个孩子在刚出生不久就会把自己独特的天赋表现出来,父母只要频繁和孩子接触并细心观察,就一定能发现孩子的先天优势。作为父母,不仅要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天赋,还要预防孩子在优势中骄傲自满。

  李浩在6岁时表现出了很好的肢体平衡能力,并且天生胆大、敢于尝试。对于他的特点父亲早有发现。于是,只要他想尝试的攀、爬、走、跑,父亲都会支持和鼓励,遇到他有胆怯和犹豫的时候,父亲都会说:“不要怕,加油!”每次他在父亲的鼓励中成功突破时,父亲也会说:“你的肢体平衡能力很强!”

  当父亲观察李浩开始了解自己的优势,并开始自己试图展现优势的时候,父亲就不再过多地说一些赏识的言语。最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实际的引导,并说一句:“好的!继续努力!”父亲理智的态度,不但使他认识了自己,而且并没有在自己的优势中膨胀起来。

   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理智看待孩子的优势,既不能粗心到发现不了孩子的天赋,又不能过分认为孩子的优势是独一无二。只要父母的心态平衡了,对孩子的赏识就是自然和合理的,孩子也不会因父母的赏识而找不着“北”。

建议二、不赞赏孩子的外表

  对于孩子的外表、体形、面貌等先天的遗传基因的优势,父母万万不可过分赏识。父母对孩子外貌的夸奖,不但会无形中增加孩子的傲慢,而且孩子也会瞧不起那些外表不是很突出的同伴。孩子的这种心理对他的人际交往有很大的阻碍,而且容易把原本的优势转变成劣势。

一位母亲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儿,母亲深知美貌对一个女孩的利与弊,她认为:女儿外表出众是不言而喻的优势,但是,一旦女儿在赏识声中增加虚荣,并完全沉溺于自己的美貌中时,不要说以后在学问上有所长进,很有可能会因外表而招致祸患。所以,母亲从来不说自己女儿长得漂亮,也不允许家人和朋友夸女儿的外表。

有一次,一个朋友来家里做客,一进门就看到了她的女儿,女儿向母亲的朋友问好,这位朋友不禁说到:“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女儿离开后,母亲轻声对朋友说:“不要夸她漂亮,她会认为漂亮是自己的本事,会因此骄傲起来的。”

作为父母与其赏识孩子漂亮,不如夸奖孩子的微笑很暖人,夸奖孩子有礼貌等。因为外表不是孩子自己努力得来的结果,而礼貌和微笑是孩子良好行为的表现。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赏识孩子可以提升方面,这样,孩子会在父母对肯定声中努力做得更好。

建议三、不要把“你很聪明”常常挂在嘴边

  孩子头脑聪明是好事,何况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为自己聪明而感到自信和自豪。但是,父母总是对孩子说“你很聪明”,久而久之,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聪明的赏识。而且,孩子一旦做事成功就以为是自己聪明的结果,一旦失败,就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聪明了。这样,孩子很难把成功和失败的真正原因找出来。

  当然,孩子都愿意别人夸他聪明。有的学习优异的孩子为了得到聪明的“头衔”,常常在同伴面前装作不怎么努力的样子,但回到家里却拼命地学,以保证良好的成绩。这样,自己不但不能有效合理利用时间,而且一旦被识破还会招致“虚伪”的名声。

  有的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听多了别人对自己聪明的赏识,总会认为:我很聪明,我只要学习起来,绝对成绩优异。然而,他就是在这种错觉中浪费了时间和青春。因为,他过分认为自己的聪明,从而很难有真正“学起来”的一天。

所以,父母与其把“你很聪明”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不如在孩子取得进步时说:“这是你努力的结果!”这样,孩子会清醒地面对自己的成败,也会知道自己该如何扬长避短。

建议四、不是绝对不夸孩子聪明

有的孩子天生不是很聪明,自然很难听到父母和老师对他的赞许,甚至还有可能听到“你很笨”的评价。这样,孩子很容易认为自己真的很笨,有了这种心理暗示,他在做事的时候很难放开手脚,不容易有成功体验,容易有自卑倾向。

那么,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首先要给孩子能“够得着”的任务,在孩子体会到成功的甜头时,毫不吝啬地告诉孩子:“你很聪明!”这种赏识是帮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孩子不至于在“自己很笨”的误区里自暴自弃。

一个女孩反应不快而且做事拖沓,经常会遭别人的埋怨和责备。她为此感到自卑,在学校不敢举手发言,下课也不和同学玩,在家里更是闷闷不乐。父母为了让孩子自信起来,就在一个周末把她独自留在家里,让她尝试整理自己的房间。

接受任务后,她精心布置起自己的小天地,还特意折了很多纸鹤串起来挂在窗户上。父母回来时,看到孩子布置的房间和美丽的纸鹤,真是喜出望外,连声称赞:“真漂亮!你很聪明!”孩子听到父母的赞美,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从此,她和父母的交流多了起来,父母也有意识地针对她的每一点进步大加赞赏,还鼓励她参加学校举行的手工制作展览。于是,她把很多纸鹤“组装”成一只色彩斑斓的大纸鹤,并作为作品展出,没想到,她的大纸鹤得到了同学和老师赞许。之后,她性格慢慢开朗起来,各科成绩也上去了,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美术学院。

父母在把“你很聪明”告诉自卑孩子之后,更重要的是鼓励他不断努力,在努力中感受自己的价值。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笨孩子,“笨”只是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的不足。父母对孩子的赏识会让孩子清醒而理智的看待自己,并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

建议五、让孩子明白努力比聪明更有用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努力比聪明更有用。当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和成绩时,父母要及时给孩子分析原因,让孩子明白:对一件事情的重视和努力,是获得成功的关键,而不是把主要原因归在运气、智商等非努力因素。

  反之,当孩子失败时,父母也要帮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因为只有反省,才会有努力改进的空间。如果孩子都把失败的原因总结到客观因素上,又怎么能通过努力转败为胜呢?

所以,父母在平日里就该故意淡忘孩子的聪明,并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努力上。当孩子常常听到说“不错,这正是你努力的结果”时,孩子就能感觉到父母赏识的是自己努力的方面而不是聪明的表现。因此,孩子就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是不断努力,而不是不断展现自己的聪明。

父母这样的教育,会让孩子终身受用。

【教育箴言】

  有句话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赏识。”作为父母,应该懂得用赏识的眼光看孩子。当然,如果想让孩子在赏识中获得最大的收益,父母就要把赏识的焦点放在孩子通过努力可以提升的空间上。当孩子的努力得到父母大力的肯定和赞许时,孩子会把自己无限的潜能通过努力展现出来。

  

    17. 赏识孩子众所周知的优点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很多优点等待父母去发现。当孩子在某一个方面的表现常常得到周围大多数人的肯定时,孩子的这个方面就变成“众所周知”的优点了。此时,只有父母的认同和赏识,才能使孩子这个优点保持并发挥下去。

【经典事例】

  9岁的刘洋在父母的影响下,从小就有环保意识。他在小区里走路时,只要地上有果皮、纸屑等垃圾,他都会捡起来放进垃圾箱里。时间长了,小区的住户都知道有个爱惜环境的小男孩——刘洋。后来,他被小区管理处评为“年度环保小卫士”。

  可是,一段时间,他对环境的保护似乎没有以前积极了。父母发现后问他原因,原来,当刘洋拿回“环保小卫士”的奖状时,父母只是随便看了一眼,并没有向往常一样表示赞许。刘洋觉得父母不再重视自己的行为,因此积极性下降了。

  父母弄清了原因后,对刘洋说:“你的环保意识很强,爸爸妈妈都为此高兴。你在这方面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肯定了,我们也一直表示赞赏。而你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爱惜环境?是为了得到表扬?还是自己真的重视环境?……爸爸妈妈希望你不要因得不到肯定而泄气,你要知道我们始终会支持你!”

  听了父母的话,刘洋明白了自己保护环境的目的,也不再因有没有人赏识而改变。同时,父母也反思了自己,孩子毕竟年龄小、思想不够成熟,做事的波动性大。孩子的善行如果能得到父母理智的赏识,相信孩子会把这个优点保持下去。

【教育启示】

  刘洋的父母原本觉得孩子在环保方面的表现已经受到了肯定,就用不着再给予赞赏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得到赏识就是受到激励,而被赏识多了也会骄傲。刘洋父母的做法值得借鉴,既让孩子明白环境保护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表扬,父母自身又反省到:虽然孩子的优点众所周知了,但赏识还是有必要的。

  儒家经典《弟子规》言:“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意思是,我们赏识并宣扬他人的善行本身就是行善,如果对方知道的话,会像得到勉励一样更加努力去做。同样,父母教育孩子也是一个道理,赏识孩子众所周知的优点就是在鼓励孩子把优势保持并发扬下去。孩子一旦得到激励,会把表现出来的优点内化成自己良好的品质。

  而父母的忽视很有可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理智地知道自己不是为了得到表扬而努力,大部分孩子也很难不在鼓励中成长。所以,父母不但要让孩子知道发挥优点本身不是为了得到赞赏,同时,也要理智地肯定孩子,让孩子再接再厉。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要如何赏识孩子众所周知的优点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赏识孩子的善良品质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众所周知的优良品质就是善良,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作为父母,当孩子展现出善良的品质时,一定要给予赏识。因为善良是人道精神的核心,作为一种美德,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一个缺乏善良品质的人,同时也是个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最终很难有所作为。

  而父母对孩子善良最好的赏识就是支持孩子的善行。父母不要因为个人的利益阻止或嘲笑孩子,孩子才刚刚开始建立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父母要用正确的态度引领孩子走一条正确的路。

  赵欣上小学一年级,一个寒冷的冬天,她和母亲路过一家蛋糕店,两人去挑选了一些蛋糕准备当第二天的早餐。从蛋糕店出来不久,母亲接了一个电话,而路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妇女,正在给嗷嗷待哺的婴儿喂水,周围放了一些杂物,一看就是苦难人。

  小欣和母亲走过之后,她不断地回头。母亲接完电话后就问:“欣欣,怎么了?”

  小欣怯生生地说:“妈妈,他们好可怜啊!”

  母亲也回头看了一眼。

  她试探性地问到:“妈妈,我们可不可以把蛋糕给那个阿姨一点?”

  母亲说爽快地说:“好啊!”

  当小欣把蛋糕递到年轻妇女的手中时,小欣看到了她感激的表情。当她和母亲正欲离开的时候,母亲对她说:“要不,我们再去蛋糕店买两杯热牛奶给他们?”听到母亲这么说,小欣高兴得直点头。

这位母亲的态度就是对孩子善良的赏识。如果母亲对孩子说:“你很善良啊!”或者对家人说:“我们的孩子真的很善良!”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赏识,会把人性最善良的一面展现出来。所以,对孩子这与生俱来并众所周知的有优点,父母一定要关注和赏识。

建议二、关注他人对孩子的每一个赞赏

当孩子的优点被“众所周知”之前,总有第一个发现的人,这个人有可能是父母,有可能不是。所以,当有人对父母说出孩子的优点时,父母应该进一步询问对方得出结论的原因。比如,对方说:“您的孩子很有爱心啊!”父母可以问:“是吗?为什么这么讲?”对方讲出他看到的情景后,如果孩子在场,父母可以摸摸孩子的头,欣慰地说:“你真不错!”如果孩子不在场,父母可以回头转告孩子说:“某某阿姨夸你有爱心!”并把具体的例子举出来。

父母或他人讲出具体事例就是让孩子知道:这样做就是有爱心。否则孩子只是听到夸奖,但是下次会无章可循。

高贝上小学三年级,一次父亲接她放学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位邻居。双方打招呼后,邻居就对她父亲说:“你家贝贝很好啊!很愿意帮助别人啊!”

父亲问道:“是吗?怎么回事?”

“那天,一个骑三轮车拉货的上这个斜坡,很吃力的样子,结果后面的一个小学生就在后面推车,一直帮着推上坡。我老远看着像你家贝贝,就喊了一声,果真是她,这孩子真好,又有礼貌,又愿意帮助别人!”邻居描述道。

父亲笑着问贝贝说:“是不是这样的?”

高贝不好意思地低下头,父亲摸了摸孩子的头说:“嗯,不错,不错,就该这样!”

从此,高贝遇到家人和路人需要帮助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父母时而也会听到别人称赞高贝,他们也会及时地把听到的称赞转告给她。受到鼓舞的高贝越做越好。久而久之,“乐于助人”成了高贝众所周知的优点。

也许,父母不是第一个发现孩子某一个优点的人,但一定要成为赏识孩子、鼓励孩子的人。任何一个人对孩子某一行为的赞扬就像一颗种子,是否会发芽、生长、结果,完全看父母有没有重视起来并赏识下去。

孩子第一次的表现也许是一种偶然,但是通过父母的认同和关注会让孩子把“第一次”变成“每次”。那么,孩子最初的表现就成为一个优点,再延续下去就是一种品质。所以,父母不要忽视任何人对孩子的每一个赞赏,因为这是“唤醒”孩子优良本性的萌芽。

建议三、面对孩子的优点要保持理智

当孩子的优点被很多人称赞的时候,父母不一定也要跟着夸奖两句,但至少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认同的,父母的赏识对孩子日后的行为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父母赏识孩子的同时,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如果父母以孩子的优点为骄傲,并且内心深处认为别人的孩子没有自己的孩子优秀的话,那说出的话肯定会导致孩子傲慢起来,因为父母先骄傲了;但当孩子获得赞赏和肯定时,父母表现出无动于衷、甚至是无所谓,认为这不值得被赏识的话,这种态度也不利于孩子积极性的发挥。所以,父母“过”和“不及”都不行。

因此,父母面对孩子众所周知的优点时,要有一个理智和正确的态度。这种心态就是:赏识孩子,并且认为孩子优点的展现是为了提升自己、帮助他人,不是为了和其他孩子做比较。比如,如果孩子很有礼貌,当别人称赞孩子有礼貌时,父母可以笑笑,表示认同但不夸耀。当父母已经察觉到孩子因有礼貌而看不上没礼貌的同学时,父母就要正确引导说:“你有礼貌很好,你常常这样做,其他同学也会受影响,他们会跟着学,时间长了,大家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要记住,优点不是用来炫耀的,也不是用来要求别人和比较别人的,而是为了完善自己、帮助他人。你做好自己就是在帮助别人!”父母说出这一席话,孩子既感觉到父母对自己优点的认同,有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待,他肯定会做得更好。

建议四、不把孩子的优点和自己的面子挂钩

当孩子的某个优点被众所周知的时候,孩子和父母就同时背负了一样东西叫“名誉”。

名誉本身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背负“名誉” 的人其实有责任为大家做好榜样。然而,“名誉”也会与“面子”直接挂钩,特别是父母的面子。当大家的称赞声此起彼伏的时候,父母当然很高兴,当称赞不再频繁,甚至听到负面的言语时,父母会不会因此生气、责备、埋怨孩子?如果是这样,路就走偏了。

比如,孩子是很有礼貌的,结果可能因为在学校被老师批评了,心情低落,见到长辈没有向平时一样主动问好。那么,父母要清楚地知道,问题的根源是孩子因被批评而心情不好,如果把孩子的心患解除了,孩子就会自然恢复常态。而父母的清醒源自于没有把孩子的表现和自己的面子挂钩。如果父母一旦觉得孩子让自己没面子了,就免不了会责备和埋怨。对于孩子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以后,孩子很有可能会让父母更没面子。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要真正地爱护,只有爱护才不会把孩子归到自己人生的附属品中,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永远是最重要的。

【教育箴言】

  当孩子的优点被众所周知的时候,父母要赏识孩子,并鼓励孩子做大家的好榜样。同时,要避免孩子背负压力,也要避免孩子因此而骄傲。而避免的最好办法就是父母和孩子保持平和的心态。父母只要鼓励孩子做好最真实的自己,让孩子既不因别人的夸奖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他人的不满而垂头丧气,那么,孩子的成长就是轻松而自然的。

  

    18. 赏识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片树叶,那么,世界上不会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树叶。可以说,每一片树叶都有与众不同之处。所以,每一个孩子比起其他孩子而言都是与众不同的。父母如果善于发现孩子的特性,并给予赏识的话,就是激励孩子做真正的自己。

【经典事例】

日本著名女作家黑柳彻子从小就是淘气的孩子。她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对窗外的一切都感兴趣,经常会与窗外的人打招呼。她在课堂上的动静总是很大,还常常大声和蚂蚁说话,即使拿支铅笔都要发出很大声响……由于她常常扰乱课堂纪律,被老师看成“问题学生”,上学不久就被迫退学了。

  她的母亲并没有让她知道她被学校退学的事,只是全心全力帮她找适合的学校。最终找到了一个新学校——巴学园。这所学校的教室是用废弃的电车车厢做成的,而且学生们按自己喜欢的顺序自由地学习各个科目。他们没有固定的座位,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坐在一起。而且,学校会举行各种自己策划的、有稀奇古怪的比赛项目的运动会,主要是为了使每个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平时,如果学生们上午把课程都学会了,下午就可以集体出去散步,接触和感受地理、自然……校长小林宗赏识每一个孩子的与众不同,他办学的宗旨是顺应孩子的天性,使学生们健康成长。自然,黑柳彻子也就成为这所学校的一名快乐的小学生。

  长大后的她把自己这段经历写成了书,名叫——《窗边的小豆豆》。此书1981年出版后轰动全球。黑柳彻子也因此被任命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后来,她在自述中说,倘若童年时没有遇到小林校长,她的人生轨迹不会这样发展,如果父母告诉了自己退学的事情,也许自己幼小的心灵会蒙上阴影。

【教育启示】

  一个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最后能成长为著名作家,根本原因是小林校长和父母理解她的与众不同之处,并且以欣赏的眼光让她自由成长。《窗边的小豆豆》之所以会引起世界轰动,就是因为它让人在欢笑和流泪的同时,深深思考:当今的父母和老师应该如何发掘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激励孩子展现自己完美的天性,并使其一生都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中。

  作为父母,如果能发现并赏识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无疑是在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孩子都很重视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很多孩子在年龄较小的时候是很难看清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即使有的孩子表现出与众不同来,如果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赏识,那孩子自然会在大众统一的标准中平平庸庸。而世界很多科学家,小的时候都是很“与众不同”的人,比如,爱迪生被老师认为是“低能儿”,但他的母亲却以儿子有好奇心为骄傲。不是母亲的赏识和激励,哪有后来的爱迪生与电灯。

  所以,无论孩子在大众中如何表现、获得如何的评价,只要父母赏识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孩子迟早会为大家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自己。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欣赏孩子的与众不同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别让分数掩盖了孩子的与众不同

  父母赏识孩子与众不同的前提是:不要太过分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正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曾指出的,人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个人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每个人都兼有八种智能,又突出某个智能。

  而我们现行学校教育中的考试制度大多以语、数、外、生、物、化等为主,那么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孩子当然就占优势。如果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恰巧属于其他六种智能的话,那么分数就完全无法体现出来。而父母此时如果太注重分数,就是忽视孩子的特性,那就更谈不上赏识了。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和教育家。他的儿子叶至善从小学习成绩不好,曾在小学和中学曾留过4次级。每当儿子考试不及格,灰心沮丧时,他都安慰儿子不要背思想包袱。他了解儿子不喜欢死记硬背,但是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表达能力强,知识面宽。

  于是,他根据儿子的情况帮孩子选择了一所适合的学校。此后,儿子对学习感到有兴趣了,也不用整天把时间花在做练习题和做作业上了,有足够的时间看课外书籍、唱歌、吹口琴。

  后来,他还为儿子买了一架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鼓励儿子观察和思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到儿子22岁那年,他开始让儿子学习写作和编辑业务。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成为著名作家。

  叶圣陶先生曾说:“分数并不代表知识,更不是衡量孩子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正是他这种“不以分数论英雄”的观点,才有心情去发现和观察孩子的与众不同。如果父母常常着眼于孩子的分数为什么上不去,就很难看到孩子其他方面的长处,孩子也很难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得到父母的支持和激励。如果是这样,父母就是用“分数”完全掩盖了孩子的天性。

建议二、不要用统一的模式让孩子“标准化”

  当今社会,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已经形成气候的就是“课外班”。几乎每一个在校生都多多少少地参加过或正在参加所谓的兴趣班,这种“兴趣班”已经变成流行趋势。而父母是否把参加课外班当成标准来让孩子屈从?如果父母常常对孩子说“你看某某都参加了奥数班”或者“你们班大部分同学不都提前学英语了吗?”等类似的话,就等于拿同一个模式套用自己的孩子,就无法关注到孩子的与众不同,因为父母关注的是孩子与众相同之处。

  当然,是否让孩子参加课外班完全看孩子的兴趣和意愿,如果是孩子兴趣所致,那么,父母的支持是正确的;如果孩子不想参加,那父母真是在扭曲孩子的特性。所以,父母要清醒地知道这个“标准化”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与其让孩子在所谓的“统一”中默默无闻,还不如让孩子好好发挥自己的与众不同。

建议三、观察孩子,激励孩子发挥长处

人和人之间有很多不同,父母不要随便拿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特别是不要用孩子的不足之处与其他孩子的优势作对比。正如一句绕口令说:“是扁担长,还是板凳宽?”答案就是“扁担比起板凳长!而板凳比起扁担宽!”那么,作为父母,如果自己的孩子是“板凳”,就要常常赏识孩子的“宽”,如果孩子是“扁担”就要赏识孩子的“长”。

陈亮上小学5年级,比起其他同学来,他性格教腼腆,言语不多,反应也不是很快。但他的父母和老师并没有拿他跟其他好动而灵巧的孩子作对比,反而认为他思想较成熟,做事可靠而稳重,思维很缜密。

于是,父母根据他的性格引导他接触儒家文化、茶艺和书法,他的确表现出了很浓厚的兴趣。而且,老师也看出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就安排他做班长。没想到,他把班级搭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他在课堂上不爱举手发言,因为他表达不是很流畅而且语速很慢,班里很多灵活而聪明的同学几乎等不到他把问题回答完就把答案讲出来了。但是,他的英文老师很赏识他的稳重,并努力帮他把优势表现出来。

在英语课堂上,老师每次叫他回答问题时,都提醒其他同学保持安静。而且,鼓励他说:“不要着急,慢慢说!”每次他给出的答案都很准确,并且逻辑很清晰。老师也会对所有同学说:“只有心里不着急,才不容易出错!”

在老师的赏识下,他举手发言的频率增多了,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居然可以在家长课上和其他同学配合演练英文小品。课后,母亲握着老师的手,感谢的言语说不尽。

其实,父母拿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做比较,大部分原因是片面思维所致。孩子和孩子之间本来就没有可比性,因为孩子的父母、家庭环境、各自性格本身就是无法比较的。如果父母一定要拿孩子与其他的孩子作对比,就先拿自己和对方的父母对比一下。

所以,与其浪费时间做无用的对比,不如细心观察自己孩子的特点,发现之后,激励孩子把自己的与众不同发挥出来,就像陈亮的父母和老师一样。如果陈亮没有遇上如此的父母和老师,也许他会被当成“笨孩子”而抛弃到角落里。因此,孩子会在角落里抽泣,还是会在阳光下舞蹈,完全看父母从哪个角度去看待他。

建议四、要清楚“与众不同”的标准

“与众不同”其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字面的感觉是以“大众”为参照物,而父母如果认为孩子只要和大众不一样就要赏识的话,那就是误解了“与众不同”的本意。正如孩子无论多么有自己的个性,但父母把孩子培养成道德高尚、有良好品质的人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孩子在公共社会道德方面表现出异于正确的标准时,父母自然不该赏识。比如:超市付款应该排队,而孩子却插队的话,父母就不能因孩子节约了点时间而赏识孩子的灵活。父母如果这样赏识孩子的与众不同的话,就等于给孩子指了一条不正确的道路。

所以,赏识孩子的与众不同主要是父母要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孩子,并关注孩子个性中的特点,创造条件使其发挥出来。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职责其实就是“长善而救其失”,如果父母总是看到孩子的不足,那就很难看到孩子的优点,更无法赏识孩子的不同之处了。只有父母的赏识,才会激励孩子不断前进。

【教育箴言】

  父母赏识孩子与众不同的前提其实端正自己的心态。一个总是挑剔他人毛病的父母是很难赏识孩子的特性;而一个总是会欣赏他人的父母,即使孩子不够出众,他也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父母首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就会发现孩子的优点,父母学会感受生活的乐趣,就自然会赏识孩子的与众不同。

  

    19.在做事的过程中赏识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通过自己做事来积累成长经验和能力。如果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赏识,无形中就调动了他的积极性。一旦得到了激励,孩子不但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而且会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

【经典事例】

  王艳是小学2年级的学生。一次,学校组织师生大扫除,她和其他年级的同学被分配到音乐教教室,由音乐老师带领他们做清洁。

  音乐老师把擦桌子的任务分给了王艳。在大家分别劳动的过程中,音乐老师看到王艳擦起桌子的动作不是很熟练,于是,就过去指导她。告诉她从桌面擦到桌底,哪些位置要特别注意,哪些位置容易忽略,包括保持抹布的干净等等。

  音乐老师先示范一遍,当王艳自己动手的时候,只要做得对的地方,老师就会及时说:“对,就是这样,没错,很好!”看到王艳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并没有说“不是”、“不对”等否定的言语,而是说:“来,是这样做,我示范给你!”

  老师总会用正面的语言和王艳交流,并在王艳擦桌子的过程中不断肯定她做得好的地方。在老师的赏识和自己的练习下,她很快掌握了擦桌子的技巧,越干越熟悉,越干越起劲。没想到,最后王艳被评为“小组最有潜力劳动能手”。受到鼓舞的她,在日后班级的劳动中总是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并被推举为卫生委员。

【教育启示】

  每一个孩子在刚刚接触事情的时候都会表现出生涩和笨拙,因为孩子对所做的事物是不熟悉的。就像王艳一样,不会擦桌子是很正常的表现,而老师并没有以成年人的高姿态去教训她,而是以耐心引导,并肯定王艳的表现,受到了激励的王艳自然会调动浑身的潜能投入到擦桌子中。

  哈佛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若与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的肉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一部分而已。往大处讲,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就看能不能唤出它们。而慷慨的赞美就是唤出它们一部分的一个有用方法。

  作为父母,能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肯定他、赏识他,就是在挖掘孩子的潜力。孩子的成长首先是通过实践来了解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和自信,而孩子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一般来源于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常常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认可孩子,孩子对自己也会有正面而积极的判定;相反,如果父母常常责备和埋怨孩子,孩子也会认为自己能力有限。

  而任何一个人,只有当他认为他自己“一定行”的时候,很多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孩子也是一样。所以,父母在孩子做事过程中的赏识,就是在激发和唤醒孩子的潜力。那么,为人父母者,如何才能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赏识孩子?

【教育建议】

建议一、不以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父母要想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赏识孩子,首先就不能以成年人做事的能力衡量孩子的能力,否则,父母很难不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父母要清楚孩子与成年人相比,无论是体力、智力、身体平衡能力等都有明显的劣势,如果父母因此而认为孩子“不行”,那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冤枉。

  周翔上小学3年级。一天,妈妈在家做清洁,正准备去卫生间提桶水。周翔便尾随妈妈身后,表示要帮助妈妈。当水盛满后,他试了试,自己一个人完全可以提起,于是他对妈妈说:“妈妈,让我帮你提到阳台上吧!”

  “你自己可以吗?”母亲问道。

  “可以!”周翔很自信地说。

  于是,母亲离开卫生间去了阳台,等待周翔提水过来。没过1分钟,只听“咣当”一声。母亲赶忙出去一看,原来周翔把水桶倒翻在地上。

  这时,母亲说:“看吧!还说可以,撒了一地吧!赶快赶快,拿拖把去,这点小事都干不好,你能干什么?……”

  周翔只能沮丧地去拿拖把。

  如果说王翔自己不知道有没有能力拿水桶,作为母亲的成年人应该知道这个年龄的孩子有多少能力。当然,父母能不能预见孩子的能力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当孩子没有能力做好的时候,不要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当父母说“这点小事都做不好”时,是否想过:对于父母而言是小事的事情,对于孩子而言有可能是需要突破的成长之处。而父母这随口表示不满的一句话,却会深深地印在孩子的成长中,时间长了,就会阻碍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

建议二、父母能教好孩子才能做好

  当父母看待做事时的孩子,内心一定会有一种态度。当孩子做得好时,父母即使不用语言表示赏识,但内心一定会表示认可,而这种内心的态度孩子很容易感觉到,也会因此而得到激励。

但当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父母是不是会觉得:孩子这么笨,真是没办法让人欣赏。如果是这样,父母应该清楚地知道,当孩子“不行”、“不能”的时候,为人父母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变得“能”和“行”,而埋怨和指责孩子是父母推卸责任的表现。因为孩子做事做不好,根本原因是父母没教好,原本是父母的责任,为什么要推给孩子呢?

如果父母明白自己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成长,就不会以挑剔的眼光看待正在做事的孩子,即使遇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父母从内心提起来的是一份帮助孩子“做好”的责任。当父母有了一份帮助孩子的心情,说话的语气自然会平和,孩子也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此时,孩子会表现出让父母可喜的能力,父母也会为孩子的表现而赏识。所以,只要父母愿意帮助孩子成长,就是在激励孩子做好自己。

建议三、换个角度看孩子

父母是否能够赏识做事时的孩子,主要看父母的注意力放在孩子“做好”的地方,还是在孩子“做不好”的地方。如果在一件事情的进程中,父母总是关注孩子做不好的一面,那无论如何也从孩子身上找不到值得赏识的地方。所以,父母会不会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赏识他,完全看父母关注什么。

李刚上初中二年级,英语成绩很差,他自己也不喜欢学英语。母亲请了一位教英语的王老师来给他做家庭教师。李刚一开始很排斥,但在和王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慢慢地接纳了这位家庭教师。因为王老师从最基础的部分给他教起,一遇到他学会的时候,就会非常肯定地说:“嗯,对,不错嘛!”要是遇到他不会的地方,王老师从来不认为“这么简单你都不会”,而是耐心教他。

每次下课前,王老师都会让李刚把今天学过的单词挨个读一遍,大部分李刚都能读得很标准,只要他读对了,王老师都会发出“嗯”,表示肯定,如果遇到读错的,王老师也不会批评或责怪他,而是把正确的发音读出来,并再让他练习几遍。

一次,王老师在给李刚的母亲交代当天布置的作业时,母亲对李刚说:“来,把今天王老师教给你的单词给我读一遍,我看对不对!”李刚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但还是读了。在他读单词的过程中,只要读对的地方,母亲一声不吭,一遇到读错了,母亲马上说:“不对!”或者遇到正在犹豫处,母亲就不容等待地把正确的发音说了出来,母亲的态度让李刚极度的反感。

看到这个情景,王老师找机会和李刚的母亲长谈了一次,希望她能改变一下看待李刚的角度,建议她在李刚做得好的时候,要学会说肯定的语言,当李刚做得不好时,批评的语言慢点说。母亲也表示愿意接受。

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往是一种气氛,父母如果总是以挑剔的眼光看孩子,那么,孩子无论做什么,父母都习惯挑剔一下,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在自卑的同时不断想在父母这里证明自己的能力。但可悲的是,“挑剔孩子”已经成为父母的习惯,孩子在父母挑剔的眼光中永远无法证明自己。那么,父母为什么不换个角度看孩子?

父母应该常常看到孩子在做事过程中的好处。正如虽然李刚有几个单词读错了,但是大部分都读对了,针对他读对的地方,父母就应该赏识。而且,父母如果先赏识孩子,再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地方,孩子会很容易接受。只要父母能够换个角度、换个思维,孩子会在父母的赏识中成长起来。

建议四、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赏识他

当孩子对一件事情的程序和做法已经熟练地掌握并且成为孩子自身的能力时,父母就可以把对孩子的赏识用到孩子更需要的地方。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孩子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孩子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那么,处在“最近发展区”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赏识。

笑笑的爸爸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他在和笑笑相处时,总是细心观察女儿在做事过程中各各方面的表现,并常常说:“不错!就这样!”但是,当他发现孩子现有的表现已经成为一种能力时,他就会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引导她向下一个目标进发或者给她提出更细致的要求。

当然,这位父亲因为对女儿很了解,所以给孩子的新任务不会太难,但是也需要笑笑努努力才能做到。一般在这个过程中,他都会毫不吝啬对孩子的赏识,因为他知道此时的赏识是最好的激励。

父母要知道,在孩子需要时给予的赞赏是不会有“副作用”的。每个孩子面对自己要突破的事情时,都会体现出一种热情和力量,只要父母给他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并在孩子努力的时候不断给予肯定和赏识,孩子就会展现出最好的自己。

【教育箴言】

父母赏识做事时的孩子,就是在激发孩子的潜力。孩子不但会在父母的赏识中体验成功、体验成长,而且还学会了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人。孩子不仅提升了能力,更得到了与人相处的法宝,就是互相欣赏。这样,孩子的生活一定会幸福而满足。

  

    20.表扬孩子要讲究一点艺术

  

  父母对孩子的表扬是通过言语表达出来的。任何一种语言如果使用得适时适度,自然会得到预期的效果,表扬也是一样。父母对孩子的表扬如果能够讲究一点艺术,孩子就会在表扬声中得到最大的激励,也会避免因表扬而产生的“副作用”。

【经典事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育才小学当校长。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就当即喝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敬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批评不良行为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没有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教育启示】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完全把表扬的艺术体现了出来。他原本是要批评学生,却用了表扬的方式使学生自我反省并认识了错误。他有如此的智慧,根本原因是有一颗宽容的心、平等的心和实事求是的心。

  如果陶先生念念不忘要教训这个学生,又怎会在一见面的时候表扬学生不迟到?如果陶先生唯我独尊,又怎会发现学生对他的尊重?如果陶先生没有私下调查情况,又怎么会知道王友打人的真正原因?如果没有前三次的表扬,王友怎么会主动发现并反省自己的错误?由此可见,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能艺术地运用表扬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心境。

  而心境的改变和提升,也要通过实践来完成。作为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性格,了解孩子所处年龄的特征。有的孩子性格开朗,可能父母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达到了表扬的目的,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可能就需要父母语重心长地把对孩子的肯定表达出来;而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当父亲说一句“你比爸爸小的时候强多了”,孩子会得到莫大的激励;但孩子年龄大一些时,这种表扬就显得幼稚而无力了。

  而父母对孩子表扬的艺术在于激励孩子的同时,又几乎没有“副作用”。如何才能做到,在于父母对孩子充分的了解,当父母和孩子间建立深厚的感情,即使是批评都能起到激励作用。因此,我们给父母提供一些建议作为参考,具体表扬的艺术还请父母在实际的生活中去探索。

【教育建议】

建议一、用表扬的方式提醒孩子

父母表扬孩子,不是只有孩子做好时才给予表扬。而表扬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有时候,孩子不一定是有心做好事,有可能是好奇心作祟,此时,父母完全可以肯定孩子的行为,以便提醒孩子这样做是对的。

李佳上小学1年级,每次妈妈扫地的时候,她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也要拿着扫帚扫两下。妈妈也知道她是因为感到“好玩”才参与的。但妈妈并没有揭穿她的心理,而是说:“不错啊,知道帮妈妈打扫卫生了!一看就是爱劳动的孩子。”听到赞扬的李佳,扫得更起劲了,母亲看到她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就拿着另一个扫帚,示范给李佳正确的扫地方法。只要看到李佳做对了,就表扬说:“对,就是这样,没错!再来!”

就这样,没过几次,李佳就从一开始对扫地的好奇变成了喜爱。母亲也会强调说:“你真是个爱劳动的孩子!”

当孩子正在成长的时候,总会因为热情和好奇去做事,而父母不要仅仅认为,孩子的行为只是3分钟热度,不是发自内心愿意,所以没什么好表扬的。当然,孩子的确是一时兴起,但是孩子是否能将“热度”持续下去,并且成为自己发自内心的意愿,这就要看父母是否能利用表扬的艺术提醒或暗示孩子了。

只有父母能把孩子沉睡的积极性从孩子的好奇心里激发出来,孩子自然会把“偶然的热度”变成优良的品质,因为始终有父母在为他加油。

建议二、表扬孩子的具体行为

当孩子做得好时,父母对孩子的表扬要具体明确。比如:孩子帮助了别人,父母仅仅说“你是个好孩子”,不如说“你能帮助其他同学,真好!”父母对孩子明确的表扬,孩子就会知道今后该如何做。

田野刚刚3岁,正处于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每天,妈妈都和他说很多话,他也会不断重复妈妈的话。一次,妈妈带他去公园玩,迎面走来一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小男孩,个头比他高一点。他主动叫了一声:“哥哥。”那个小男孩也停下脚步,两个孩子对望时,小田野又说:“你好!”那个小男孩也笑了。

两人走开之后,母亲很高兴地说:“你真有礼貌,见到不认识的小伙伴都能称呼他,还说‘你好’,妈妈真是太意外了,妈妈喜欢你!”至此以后,总是会看到田野向陌生人打招呼,引得大家都夸他是有礼貌的好孩子。

当孩子的确做得好时,父母对他的表扬应明确而具体。这样,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就会用章可循,否则,可能会一头雾水。比如,父母认为孩子今天的作业完成得很好,但在孩子临睡觉前,对孩子说了句:“今天做得不错!”孩子可能会回想今天一天的行为,想想父母在表扬他什么。因此,表扬的艺术有时也体现在“明确到位”。?

建议三、当孩子没有做好时更要表扬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做好,而父母也不是在孩子做好时就表扬,做错时就批评。如果父母能学会在孩子做得不够好时,不虚假地表扬他,那才是智慧和艺术。

  孙鹏是初中3年级的学生,无论人品,还是学习成绩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孙鹏几乎是在父亲的夸奖声中长大的。他的父亲很会灵活应用表扬,并且很讲究艺术。

  小学2年级时,孙鹏刚刚学习写作文。一开始,他对自己很不自信。当他第一次把自己写的作文递给父亲过目时,心中充满了不安。父亲读完后,发现文章存在的问题很多,几乎让人找不出可以认可之处。但是,父亲为了不打击儿子的积极性,说了一句:“非常不错,这是你第一次写作,爸爸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比你差远了。”听了父亲的话,他长松了一口气。不久,父亲看了他的第二篇文章,发现与第一篇相比的确进步很大。

  这位父亲的智慧在于他表扬的不是儿子的文章,而是儿子第一次写作的尝试。一句“非常不错”激励了孩子写作的积极性,一句“爸爸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比你差远了”更是让孩子知道他的提升空间很大。每一个孩子都会认为父母是自己的偶像,当他知道父母小的时候和他一样,他就会认为自己并不是很差。

  也许父母会清楚的记得自己小时候比孩子强多了,但是,问题的关键不是在于一定要把孩子比下去或者尊重所谓的“事实”,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做才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当然,父母可能会认为:明明孩子做得不好,却要说“非常不错”,这不是在说谎吗?其实不然。孙鹏的父亲的做法值得父母借鉴,那不是一种欺骗,而是一种智慧。所以,父母要善于在孩子做得不到位时艺术的表扬他,此时,孩子受到的激励会更大。

建议四、表扬孩子的“用心”

父母看待孩子的成功与失败,不仅要看到结果,更要看过程。孩子可能常常“好心”办“坏事”。比如,孩子想为客人倒茶,却不小心把水倒在了外面;孩子很积极地帮父母洗碗,却不小心打破了碗碟……诸如此类的事情,在孩子身上应该是屡见不鲜的。

此时,父母如果只看到结果,那真的找不出要表扬孩子的理由,如果看到孩子的“用心”,那表扬孩子就不是难事了。当孩子好心干了“坏事”时,如果父母说“没关系,你能帮忙,说明你长大了,懂事了”,孩子会很欣慰,也会从做错事的压力中解脱出来。

当父母对孩子的“用心”表扬之后,再帮孩子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的表扬会受到很好的效果。

建议五、当众表扬孩子要谨慎

父母对孩子的表扬不仅具有激励孩子的作用,而且会有反衬他人不足的作用。因此,父母如果要当众对孩子进行表扬,一定要谨慎。

上初中2年级的陈亮,在期末考试中进步很大,父母很高兴。开家长会之后,母亲和陈亮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陈亮的同学吴刚和其父亲,无法避免的是,大家谈及了孩子的成绩。

陈亮的母亲在谈话中得知吴刚这次考得不好,就没有表达对陈亮的赞扬,只是说了一句:“陈亮还需要努力!”

试想,陈亮的母亲如果在对方面前大大表扬陈亮的进步,无形中,陈亮会觉得自己比吴刚强,而且吴刚的父亲也会更加生吴刚的气。这样的表扬不但滋长了陈亮的傲慢,也让对方感到不自在。所以,父母当众表扬孩子一定要谨慎,否则,父母对孩子的表扬不但谈不上“艺术”,还会有很多“副作用”。

【教育箴言】

  表扬孩子的艺术其实是没有绝对的操作标准可寻。父母只要完全了解孩子的性格,理解孩子的内心,无论孩子做好还是做得不好,都想着要帮助孩子、激励孩子的话。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会成为一种艺术,而艺术的本质是让孩子在父母的言语中成长起来。因此,父母无需刻意追求艺术的表达,只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孩子的一切,孩子一定会得到最大的激励。

    21. 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

  

  当孩子进步时,最需要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如果父母能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地给予肯定的话,孩子也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认可和期望,更会及时把喜悦转化下一段人生旅程的动力。

【经典事例】

  语文王老师在学校教4年级1班和2班的语文课。这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不多,一次期中考试之后,两个班的学生进步都很大,而且平均成绩几乎一样。于是,王老师想对两班的学生在不同时间进行肯定,来看看学生的反应会有什么不同。

  成绩出来的第二天,他就及时地肯定了1班的学生。他这样说道:“这次考得不错,我能看出来大家都很努力,老师很高兴,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然而,他并没有在这个阶段对2班的学生表示明确的认可,只是分析了卷面,并对个别进步大的学生单独表扬了一下。

  接下来的学习中,两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劲头明显不同。1班的学生因为全体受到老师鼓励,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而2班整体看来和以前并无变化。一个月之后,1班学生的进步很大,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此时,王老师才针对期中考试的成绩,对2班学生说:“你们期中考试考得不错,接下来的小测验,希望能够更上一层楼!”但是,因为离期中考试已经过了1个月,当老师说完这些话后,大部分学生表情呆滞,好像和自己没有关系一样。当然,接下来的小测验,1班的成绩超出2班很多

  至此,王老师感受到及时肯定的重要性。为了不让2班同学落下,他在小测验之后,专门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把2班每一个孩子的进步之处都列举出来,并提出表扬。即使有些学生没有进步,或者完全退步了,他也对他们提出期望和鼓励。受到鼓舞的2班学生,不久就赶上了1班,大家齐头并进,学习热情越加高涨。

【教育启示】

  两批同等程度的学生,就是因为获得肯定的时间不同,之后的结果就不同。原因在于,考试之后,学生们针对自己的成绩都会有一个期待,考得好的同学期待老师肯定,考得不好的同学期待老师帮助。如果原本的期待没有被满足,时间一长,期待自然渐渐消退,这时再提出表扬,意义就不大了。好在王老师在小测验之后,及时弥补了对2班的“亏欠”,使得2班学生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同样,孩子获得进步的时候,心里也会对父母有一种期待,期待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肯定。如果父母在孩子的“心理期待期”中给孩子正确的评价,就等于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会因为满足而继续前进。就像一个饥饿的旅行者,只有在吃饱饭之后才能赶路。如果没有获得及时的食物,旅行者就会在原地解决温饱问题,如果原地解决不了,可能会放弃此次旅程。而孩子就是旅行者,父母及时的肯定就像粮食和水。

  所以,父母要正确把握赞扬的时机,在孩子取得微小进步之后,父母的肯定最能激发出孩子的潜能。如果父母没有给予及时的赞赏,孩子可能会因此而失望,即使以后再补也无济于事了。那么,父母在生活中,可以借鉴以下几个建议来操作。

【教育建议】

建议一、要重视孩子的进步

父母是否能及时肯定进步中的孩子,完全在于父母是否重视孩子的进步。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很有限,对孩子的进步也不以为然的话,就不可能说出赞赏或鼓励孩子的语言。但孩子却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赏识,因为他想证明父母对自己是重视的。

赵兴杰是小学4年级的学生,他英语成绩一直平平,但今天在英语课上表现很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一回到家,他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我英语单词听写得了满分!”

“听写了多少个单词啊?”妈妈淡淡地问了一句。

“听写了10个,每天上课老师都要听写10个,我今天全都写对了,老师夸我进步很大!”兴杰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

“才写对了10 个单词,有什么可得意的。”妈妈好像还不是很满意。

兴杰强调说:“我以前没有全写对过,今天全部写对了!”

“那是你以前做得不好,现在这样是应该的!好了准备洗手吃饭吧!”妈妈反驳道。

听到妈妈的话,兴杰非常失望,闷闷不乐地去洗手了。

其实,赵兴杰的母亲没有说错话,只是这些语言不适合现阶段的兴杰。如果兴杰保持了一段时间的满分,并且因此而骄傲的话,母亲的这番话是恰当的。但是,兴杰现在刚刚有一点进步,母亲这种“不满意”的态度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虽说孩子不是为了父母而学习,但对于孩子的进步,父母没有表示出认同和重视的话,孩子很可能因此而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

建议二、及时表扬孩子的进步

  当孩子自己感觉到进步,并且向父母展示的时候,父母要及时地给予肯定。此时,孩子从父母的认同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会进一步做自我认可和评价。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非常重要,这决定了孩子以后是自信地面对人生,还是自卑地得过且过。

王宇上初中1年级,学校运动会时,他在年级50米短跑比赛中得了第一名。

回家后他高兴地对父亲说:“爸,我今天比赛得了第一名。”

父亲问道:“是吗?第一名,一共几个人参赛?”

“进入决赛的4个人,第二名和我还相差一大截呢!”王宇自豪地说。

“不错,不要骄傲啊,继续努力!”父亲认真地提醒道。

王宇回应说:“嗯,爸,我知道了,我会加油的!”

  父亲简单的几句话,道出了对儿子的认可和期待,孩子也从中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的激励。当孩子取得进步时,父母不需要长篇大论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那怕就是简单几句真心的鼓励,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但可以激发孩子更加努力和自信,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都很有好处。

建议三、对孩子提出期待后,要留心观察

任何一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要求和期待。当父母向孩子提出要求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定要留心观察孩子的转变。特别是在孩子改进时,父母应毫不吝啬地给予鼓励,孩子会因此做得更好。

姜晓伟有随手乱放东西的坏毛病。以前,父母总是批评他,但有一次,在他随手把铅笔放在餐桌上的时候,母亲说:“晓伟,从现在起,妈妈要看看你能不能改掉这个乱扔东西的毛病,我相信我的儿子能做到!”并在晓伟书桌前的墙壁上贴了“物归原处”四个大字以示提醒。

第二天开始,母亲特别注意观察晓伟的举动。当晓伟把用过的剪刀放回工具箱时,母亲高兴地说:“我说我的儿子能做到吧,真不错,剪刀放回原处了,很好!”得到表扬的晓伟在接下来的时光里进步很大,而母亲也不吝啬对他的肯定。两个月后,晓伟完全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很多父母给孩子提出期望时很积极,之后却没有仔细观察孩子的改进。实际上,孩子的确在转变,但是,因为没有得到父母及时的认可,就渐渐忘记了父母曾提出的要求。等到再犯错的时候,父母会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错误,并说一句:“我上次提醒过你,你还是不改!”其实,不是孩子没有改,是父母没发现。所以,父母如果想让孩子记住自己的要求,首先自己要记得留心观察。

建议四、及时鼓励孩子的微小进步

很多父母当给孩子提出期望后也仔细观察了孩子的行为,但是当孩子进步的时候,却在心中“暗喜”,心想“这孩子,还挺有记性!”但是,父母也许过两天会发现孩子又“没记性”了。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父母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时,不应该“暗喜”,而应该“明喜”,父母的喜悦就是对孩子的肯定。如果父母还能表扬两句,孩子也会高兴,孩子高兴了,就更愿意努力去做。

王蕾活泼好动,平时家人说话,她总是爱插嘴。父母提醒过她很多次,总是没见她改正。一次,母亲和王蕾去超市购物,母亲碰巧遇到了一个朋友,两人随便寒暄了两句,互相道别之后,母亲突然发现王蕾异常安静,根本没有插话。原来,是一个布娃娃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但是,母亲还是表扬了她。母亲说:“妈妈今天发现你没有插嘴,真是太好了。这样多好,妈妈可以和阿姨完完整整地说话,阿姨也会觉得很舒服。‘不插嘴’才是有礼貌的孩子!”王蕾腼腆地一笑。令人意外的是,从超市出来后直到晚上睡觉前,王蕾插嘴的次数明显少于平时了。

于是,临睡前,母亲还不忘记鼓励王蕾说:“不是妈妈夸你,你今天真的很好,从超市回来,在家人谈话时,你的插话次数少很多!这就是进步,今天少几次,明天少几次,逐渐不就不插话了吗?你说对不对?”

王蕾恳切地点头,带着甜蜜的微笑入睡了。

对于孩子需要改正的毛病,不可能一次就改得干干净净,这不是一步登天的过程,而是一步上一个台阶的过程。只要孩子上了一个台阶,父母就要及时肯定,哪怕是孩子刚刚抬脚准备上台阶,父母的肯定都会让孩子坚定地迈出下一步。因为,父母及时的表扬就是及时地强化了孩子的正确行为,孩子也很愿意接受这种强化,并会以此作为前进的动力。

建议五、给孩子提出新期待

在孩子进步的时候,及时表扬是很必要的。但是,如果孩子已经开始维持这种进步,说明他已经开始原地踏步了。此时,父母如果还像孩子第一次进步时表示赞许的话,很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傲慢,孩子会不屑与父母的认可,或者干脆对表扬产生依赖,要是得不到表扬就不好好做。这样的话,就完全违背了赏识教育的初衷了。

所以,针对孩子已经开始维持的进步,父母无需大加肯定,而且要对孩子提出新的期待,让孩子知道这并不是行为的尽头,而仅仅是一个开始。比如,孩子从没礼貌变得有礼貌后,父母对孩子新的期待就是:不因有礼貌而骄傲。这样,孩子就会踏踏实实地为“如何不骄傲”而努力,这就避免了因表扬而产生的“副作用”,同时,又更进一步地激励了孩子。

【教育箴言】

  父母是否能即使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在于是否能发现孩子的进步。如果没有发现,“肯定”又从何谈起。所以,父母先做一个细心人,在和孩子经常性的接触中,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一旦发现孩子进步了,哪怕是一点点,都要及时地进行肯定和鼓励。这样,孩子就会在父母的认可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就会更加努力。

  

    22. 让孩子感受到表扬的真诚

  

  “表扬”是赏识教育的一部分,父母能恰到好处地表扬孩子,孩子才会在父母的肯定声中真正成长起来。然而,父母对孩子的赏识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表扬的言语也一定是真诚的。唯有真诚的表达才能撞击孩子的心灵,才能激发他无限的潜能。

【经典事例】

  王芳是小学6年级的学生,平日里,她的父母不太善于表扬她,当她做错事情后,批评倒是时常发生。一次,她的母亲听说“赏识教育”对孩子大有好处,就决定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

  母亲回家后,看到王芳在写作业,就夸了一句:“你今天不错,没看电视就在学习,不错嘛!”王芳并没有显得很高兴,反而很无辜地看了母亲一眼。

  过了一会儿,母亲叫她洗手吃饭,看着王芳正在洗手,母亲又说:“我女儿一直有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此时,王芳说:“妈妈,我可从来没听您说过这样的话!”

  王芳的语气里流露了一丝不适应,但是,整个晚上,母亲还是在不断地表扬女儿,比如:“我女儿总是帮我收拾碗筷,不错!”“你的作业写得很工整嘛!”等等。临睡前,王芳终于忍不住说:“妈妈,您没事吧?怎么一晚上都跟背台词一样!”

【教育启示】

  一般情况下,当孩子的行为有所改进时,父母因此而喜悦,于是给予表扬,这样的表扬是自然而真诚的。而王芳的母亲只是听说赏识教育好,就一味地把王芳的日常行为提出来称赞,王芳自然觉得莫名其妙。如果王芳每天放学回来都看电视,那母亲一句“今天没看电视,很好”,就是表扬对地方了。而王芳的母亲为了落实赏识教育而赏识孩子,这里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有了明显的目的,自然而真诚的表达就很难做到了,孩子也不容易接受,更谈不上有什么好的效果。

  父母要知道,“表扬”是对孩子表示赞扬,是父母内心因孩子的行为而有了高兴、喜悦、自豪之情,并把这种真实的感受通过亲切的语气、温和的眼神、鼓励的言语等方式表达出来。父母如果没有内心真实的感受作为前提,即使表达出对孩子的表扬,也会让孩子感到不自然、不真实,不但起不到激励的效果,孩子还会因此而产生反感。

  所以,真诚是父母和孩子之间良好交流的前提。而表扬不仅是一种交流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方式。所谓教育就是父母所做的,孩子不仅能看到、感受到,最重要的是学到。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真实而诚恳地对孩子表示欣赏。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

  父母对孩子的真诚在于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果父母内心并不觉得孩子值得表扬,但因为要落实“赏识教育”就有口无心地对孩子说称赞的话,这样,孩子虽然听到了父母的表扬,但心里感受不到父母的真诚。父母内心的意愿隐瞒不了自己,更欺骗不了孩子,因为人与人之间原本就是心与心的沟通。如果是这样,孩子不但没有从父母的赞扬声中获得激励,而且会怀疑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时间一长,孩子很有可能从父母的榜样中学会了言不由衷。所以,如果父母暂时不认为孩子的行为有获得称赞的必要,与其犹豫地说出肯定的话,不如保留自己的想法。

同理,当孩子所做的事情让父母感到高兴时,父母不要压抑自己的喜悦之情,因为父母表现出的喜悦就是对孩子的肯定,此时,父母表达出的赞扬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也是孩子最需要的。所以,请父母尊重自己的内心感受,也算是对孩子的尊重。

建议二、表扬孩子要认真

当孩子进步了,父母也认为给予赏识必要的,那就请认认真真地表扬孩子。父母最好能暂时停下手边的事情,看着孩子的眼睛,表达对孩子的满意。如果父母一边忙着事情一边随口表扬,孩子不但感受不到父母的重视,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

马浩然是小学2年级的学生。一天,他在学校珠算比赛中得了第一名。放学之后,他一进家门就迫不及待地冲向看球赛的父亲说:“爸爸,爸爸,我今天珠算比赛得了第一名!”

父亲因为看球赛太专注,没有听清浩然的话,问了句:“什么?”

浩然大声地说:“我今天珠算比赛得了第一名!”

父亲的眼睛盯着电视荧屏,说了句:“好啊!不错!……进了,进了,好球!”爸爸一拍大腿,一脸喜悦地面朝儿子说:“好!”

浩然觉得爸爸根本没有因自己的成绩而高兴,而是因球进了而高兴,于是,一脸委屈地哇哇大哭起来。搞得父亲一头雾水,说:“不是得了第一名嘛,哭什么?”

浩然也说不清楚,哭得更大声了,直到母亲出来安抚后,他心灵的“伤口”才算愈合了。

这样的场景可能在很多家庭中都出现过。孩子年龄小,没有能力把自己的想法组织成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他通常会用表情或行为表达内心的不满。当父母表扬孩子时,如果表现出漫不经心,孩子会很敏锐地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敷衍。父母的这种态度会激起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误认为父母对自己不重视。

如此一来,孩子感到受冷落的同时,也会怀疑这种交流的必要性,以至于下次不再告诉父母自己的进步。所以,父母表扬孩子的时候请专一一些,只有孩子感受到父母发自内心的赏识,才会激励自己好好做下去,才会接连不断地把自己的成长展现给父母。

建议三、不做一味的“叫好者”

  作为父母应该理智而真诚地表扬孩子,而不是做一味的“叫好者”。对于孩子的表现,父母要做出客观的评价。孩子表现好时,父母不仅应该真心地肯定孩子,还要理智地告诉孩子好在哪里。如果孩子做的不好,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就需要一些艺术和智慧了。

  这是一位母亲的描述:

  小鱼好像很受不了我对他夸张的表扬。每当小鱼搭好积木或者画完画,都会欣喜地喊:“妈吗,你看!”此时,如果我说:“哇!我的宝贝真能干啊,真棒啊!”小鱼就会立刻制止我,一副不想听我说话的样子。如果我说:“棒棒,你真棒,我要和你一样棒!”那小鱼弄不好还会生气。

  小鱼很在乎表扬,而且是容易接受实质性的表扬。他很注意我的表情,喜欢看着我的眼睛,看我究竟怎么表扬他。后来,我不在简单地“叫好”,而是拉过他的小手,直接说出欣赏他的地方。比如,他让我看他的画时,我会说:“我看出来,这是个水管在喷水呢,前面是火,这个地方画的不错。”此时,小鱼都会轻轻地“嗯”一声,表示认可。

  当父母发现孩子的进步,不应该是简单地在旁边“叫好”,而应该真诚而明确地表达出欣赏之处。孩子尽管年龄小,但他能判断出父母的表扬是否真诚,更能从父母的眼神、表情、动作和言语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认可。所以,父母真诚而理智地表扬,让孩子获得的不仅是激励还有尊重。

建议四、不要用表扬束缚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真诚表扬会激励孩子积极向上,但是,父母是不是会尝到表扬孩子的“甜头”后,不自觉地把表扬当成了交换孩子好好努力的“条件”。如果孩子一旦发现父母用表扬来约束他,就会用捣乱和哭闹向父母抗议。

12岁的李婉竹学习小提琴有5年了。一个周末,家里来了父母的朋友,大家寒暄的时候,其中一个朋友提出想让婉竹表演一曲。于是,母亲就让婉竹准备准备,可是,婉竹不想表演。

母亲说:“你就拉上星期新学的那个曲子就好,那个曲子你拉得很好!”

婉竹还是表示不愿意,母亲执意想让她表演,就不断地说:“你提琴拉得不错,每次老师都表扬你,为什么不表演呢?”

婉竹还是不肯,母亲接着说:“这些叔叔阿姨都知道你会拉提琴,妈妈也经常在大家面前夸你有音乐天赋,为什么不展现一下呢?”

婉竹说:“妈妈,我拉琴是因为喜欢,又不是为了展现。你别说好听话了,反正我今天不拉。”

母亲拿她也无可奈何,只能愤愤地离开,并向朋友解释说,婉竹今天身体不舒服。

母亲说出的“好听话”就是为了让她出去表演一曲。父母这种对孩子的称赞有明显的目的性和约束性,而不是因看到孩子有某方面的进展而产生的喜悦之情。父母没有由衷的喜悦,怎么会有真诚的鼓励呢?

如果父母用表扬来换取孩子的表现,那么,这无疑给表扬添了一份功利色彩,时间一长,孩子也会在希望别人做什么之前,先说一番“好听话”。所以,父母这样的表扬,不但没有真诚可言,更会成为孩子走向世故的加速器。因此,唯有父母真诚的表扬,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教育箴言】

父母对孩子的表扬只有遵守“真诚”的原则,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表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父母过度表扬、带有目的性的表扬、漫不经心地表扬都属于不真诚的表达。这样不但很难起到激励孩子的作用,还有可能让孩子变得傲慢、世故或者逆反。因此,父母真实地尊重自己的内心,并理智而真诚地对孩子做出正确的评价,孩子会在父母的引导下健康成长。

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 第5章免费阅读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他的学习同样需要父母的激励。而孩子的学习也不只局限于学校里听老师讲课,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父母应该多细心观察孩子,重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培养孩子勤于钻研、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好品质,让他学到更多知识,为他的成长建立坚实的根基。

23.欣赏孩子的新奇发现

  

  在孩子的眼里,世界总是充满好奇的。孩子的每一个新奇发现,都反映出他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这是孩子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父母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对于孩子的新奇发现,父母需要有赏识的态度,以此激发孩子继续探寻未知,激发他在各样的发现与学习中不断成长。

【经典事例】

  8岁的多多吃饭总是不老实,父母为此头疼不已。有一天,多多吃着吃着却突然显得很安静,看几眼自己的杯子,从吸管喝上几口杯中的饮料,如此反复好久。不一会儿后,他干脆拿了杯子蹲在了凳子上,对着杯子上看下看,又拿吸管在里面搅来搅去。

  父亲为孩子突然的安静感到疑惑,他问多多:“怎么了?杯子里有什么吗?”

  “爸爸,”多多忽然抬起头问,“为什么杯子里的吸管弯了呢?”

  “什么?”父亲更加疑惑地问。

  “吸管啊。你看拿出来看就是直的,可放进杯子里为什么变弯了呢?”多多一脸问号地看着父亲。

  父亲这才明白,多多是发现了吸管在水中的变化,难怪他一直好奇。父亲笑笑说:“不错啊,多多。你发现了一个了不起的问题,我们吃完饭再继续研究好了。”

  饭后,父亲拿来水盆、玻璃瓶子、铅笔,又拿来多多吃饭时用的杯子和吸管,引导孩子观察水中的铅笔和水中的吸管,看它们弯折的地方,看它们弯折的条件……

  最终,多多在父亲的引导下,细心观察努力思考,终于自己总结出两种不同物质交界面的奇妙现象。

【教育启示】

  多多的父亲注意细心观察孩子,在孩子有不寻常举动的时候没有训斥他,而是和孩子一起探索,最终让孩子学到了知识。

  对于孩子随时随地的新奇发现,父母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去呵斥,那样等于扼杀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与能力。同时,父母也不要对孩子的发现不屑一顾,更不要因为孩子的发现与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有什么冲突而去否定他。善于发现的孩子,表示他对生活用心,懂得去发现与分析,这种行为该是值得父母肯定的。毕竟,有时候,小发现也会孕育大智慧。

  父母需要做的是欣赏孩子的发现,并和孩子一起探索,引导孩子发现更多,在发现中帮助孩子学到知识,激励孩子成长。

  父母欣赏孩子新奇的发现,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重视与信任。父母的欣赏也是对孩子发现与思考能力的一种肯定,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多多动脑、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好习惯,对其未来的身心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那么,对待孩子的新奇发现,父母该怎样去欣赏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发现

  孩子的新奇发现,来自于他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若是没有父母正确的引导,他的发现便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消退了,在孩子的成长中不能留下记忆。

  铃木镇一以其“才能教育法”闻名于世。他有一个叫映子的小女儿,非常喜欢问问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许多问题已经不是父母能顺利解答的了。铃木便想,要激发孩子自己去探索。

  有一次,映子激动地发现花瓣上有一只蜜蜂,她问父亲蜜蜂的家在哪里,铃木先生想,与其直接告诉孩子,倒不如让她自己去寻找,于是他回答说:“我也不知道它从哪飞来的,咱们跟踪它看看吧。”

  “真的?”映子高兴地跳起来,满脸的兴奋。

  父女二人跟踪了蜜蜂一天,终于找到了蜜蜂的家,映子高兴极了,因为这是她自己探索后的发现。

  就如故事中的铃木先生和映子一样,在成人的帮助和引导下,孩子将会更容易发现和探索自己未知的世界。

  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新奇发现将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父母在平时仔细观察孩子,并对他的新奇发现加以提醒、询问,有意识地锻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引导孩子多思考,充分调动起孩子的好奇心,让他自己主动地去探寻世界,进而发现许多他还不知道的新奇事物。

建议二、欣赏也要看对象、分时间

  父母对孩子新奇发现的欣赏,也需要看对象、分时间。

  孩子的年龄段不同,父母对其发现的欣赏也要有所不同。父母不要一味地只是欣赏,却忽略了孩子当时的切身情况,使得欣赏变成了哄孩子开心的工具。要知道,父母不恰当的欣赏对孩子也是一种欺骗,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就好比一个三四岁的孩子看见了影子,发现它在跟着自己做各种动作,父母该是会赞赏他,认为他小小年纪善于观察;但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也说他发现了影子在跟他做各种动作,父母还如对小孩子一样赞许他的话,不仅不会起到激励的效果,就连孩子自己都会觉得父母有些虚伪了。遇到后者的时候,父母就该针对年龄特点让孩子在发现中去寻找为什么,从而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

建议三、欣赏孩子的新奇发现要诚恳

  父母对孩子新奇发现的欣赏,不要只单纯地去应付,时间长了,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发现并不重视,而他善于观察与发现的热情也会因此而慢慢的消退。

  东东上一年级了,这天放学回家他兴冲冲地告诉妈妈,他发现了退位减法的简便算法。东东兴奋地说:“妈妈妈妈,让我讲给你听吧!”妈妈当时正忙着手里的家务,对孩子说:“现在妈妈正忙,等吃完晚饭再告诉我,好吗?”东东愉快地答应了。

  晚饭后,妈妈坐下来正准备看电视剧,却看见东东不时地从自己的房间门口往外探脑袋,妈妈叫过孩子问他在做什么,东东手挠着脑袋说:“妈妈,你说让我晚饭后跟你讲的……”

  妈妈这才想起来,她已经忘记了孩子的话,于是连忙说:“你说吧,我听着。”妈妈一边说,一边关掉了电视,与儿子坐个面对面,满面的认真与期待。

  东东高兴地继续下去:“是这样子的,你看,比如说15-6吧,你可以把6分成5和1,那么15-5=10,只要算10-1=9就可以啦!”

  妈妈听完有些失望,她上一年级的儿子告诉她一个自认为很重大的发现竟是如此的简单。她继续问孩子,确定了孩子再没有什么其他更重要的发现。妈妈本想不表扬他,但看到孩子满是兴奋与自豪的笑容,她想了想然后笑笑说:“不错啊!最近东东学习也认真了,进步很大,这个发现也是个不小的发现,但后面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你。所以以后要更加努力,让妈妈看到你更多的发现好吗?”

  东东使劲点了点头……

  妈妈尽管因为孩子的发现很简单有些小小的失望,但这位明智的母亲还是欣赏了孩子的发现,给予了肯定,并没有因为它很小而简单地敷衍孩子。这位母亲的做法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他这个发现的重视,妈妈的鼓励给了孩子继续前进的信心。

  对于孩子新奇的发现,父母要分享他的快乐,用诚恳的态度及时地赞扬他。父母的欣赏能让孩子时刻保持探索的心,同时也可以激发孩子继续学习新鲜知识的兴趣。

建议四、指导孩子在发现中学习

  孩子的发现有时候需要父母的指导,让他在发现中思考与拓展,在父母的鼓励下发现最终的结论,进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一天,父亲从杂志上看见了数学家高斯小时侯的故事,他惊讶于才8岁的高斯竟然能发现著名的数学理论。晚些时候,父亲叫来上2年级的女儿,对她说:“爸爸考你个问题,1到100这100个数相加等于多少?”

  女儿歪了歪脑袋,接着拿出纸和笔算了起来。随着时间过去,女儿一边算一边说:“这个算起来太麻烦了,还要一个一个数地加。”

  过了很长时间,女儿终于大功告成,她高兴地说:“算完了,结果是5050!”

  父亲笑笑说:“不错,你算得正确。不过,你看你耗了很长的时间,你想不想学习更为简单的算法?”

  看着女儿好奇的样子,父亲拿过纸笔在纸上写着“1+100、2+99、3+98……”,写完后递给女儿,并对孩子说:“你仔细看看有什么规律?”

  女儿接过纸,认真地看起来,好一会儿后,她惊喜地大声叫道:“啊,我知道了,从1加到100一共有50个101!这样算来就简单好多!”

  “其实这是德国一个叫高斯的孩子在他8岁的时候发现的,”父亲继续说:“不过,现在你也发现了。所以,爸爸相信你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也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女儿握了握小拳头,点着头说:“我一定会的!”

  父亲对女儿的发现加以引导,不仅让孩子学到了新的知识,也激发了孩子继续努力学习的斗志。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发现也许有些幼稚,但不少情况下,这些发现也同时带着他对未知的好奇,这就需要父母耐心正确的指导,这样将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联想思考能力。

建议五、不要不分好坏全盘欣赏

  孩子的发现不全是正面的,因为这个世界很客观地存在好的与坏的事物。所以,对于孩子的发现,父母不要只为了让孩子开心,却不分好坏地一并欣赏下去。父母应当注意观察孩子的发现,告诉孩子什么样的发现是有利于成长与进步的,什么样的发现又是不能学习需要屏弃的。

  父母需要教给孩子简单的分辨是非对错的方法。比如,现在的孩子对动画片与武侠片里热闹的拼杀镜头都会很感兴趣,在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义的保护的力量,教育孩子不要模仿其中的动作去欺负别人。父母要通过正确的指导教育教给孩子一个坚定的信念,让他在未来的发现中可以有较好的判定。

【教育箴言】

  孩子的眼里满是好奇,他所发现的事物是各式各样的。面对孩子新奇的发现,父母要时刻坚持明辨是非的信念,鼓励孩子更多地发现有利于成长的新事物,并在这些发现中指导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激励孩子的成长。

24.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曾有人说过:“创造力就是发明、做实验、成长、冒险、破坏规则、犯错误以及娱乐。”对于孩子来说,创造力就是一种天性。它体现了孩子善于发现、敢于创新的能力,同时它也是反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重要方面。所以,父母要重视对孩子的创造力的培养,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与教育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从而激励孩子的成长。

【经典事例】

  6岁的小林在家里常常会做出些让父母头疼的事——拆掉家里的影碟机、挂钟,把爸爸的剃须刀拆散后重装……只要他觉得有趣就会去拆一拆、动一动。因此,家里经常被他搞得一团乱,爸爸妈妈说多少次也不管用。

  这天,爸爸在家里翻来找去,一副急得不行的样子,小林悄悄地问妈妈:“爸爸怎么了?”

  妈妈说:“爸爸有一份文件找不到了,正着急,今天你就先乖些吧!”

  “嗯。”小林一边答应着一边走进了书房,找了几个废纸盒,备好了剪刀和胶带,紧接着忙活了起来。

  待爸爸走进书房,看见小林又一次把屋子弄得一团乱,心急加上儿子以前的“旧帐”累积,爸爸的脸阴沉了下来,正准备发脾气,小林却举起了手里的东西说:“爸爸,送你件礼物,我给你做的‘保险柜抽屉’,把文件放这里就不会再丢了。”

  爸爸一愣,火气压了压未发出来,而是专心地听小林讲解这个“保险柜抽屉”的使用方法,同时仔细观察着这个礼物。爸爸这才明白,小林以前的“捣乱”行为原来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正是平时的淘气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小林的创造能力。

  爸爸一手拿着那个“保险柜抽屉”,一手摸着孩子的脑袋,不住地称赞:“小林,你真棒!好好努力,将来你一定可以成为发明家!”

【教育启示】

  每个孩子都有创造的潜能,故事里的父亲敏锐地注意到了儿子小林创造力的萌芽,适时地给孩子以鼓励,这对孩子以后在发明创造方面的成长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创造力是孩子智慧的源泉,也是孩子未来能够卓越发展的基础。但是孩子的创造力并不是先天就很优秀的,父母后天的培养对于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有很大作用。

  现代社会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才。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创造力不仅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哪个国家能最大限度地发现、发展、鼓励人民的潜在创造性,哪个国家在世界上就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见,父母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是对孩子个人的未来成长有利,同时还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该怎样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美国科学家阿西莫夫说:“好奇心是人类精神最崇高的特征之一。”对于未知的世界孩子都有着满满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好奇心又往往是产生创造力的条件。

  爸爸把一盆花从没阳光的窗台上转移到了有阳光的窗台上,7岁的小博在一旁问:“爸爸,为什么要把花放在有阳光的窗台呢?”

  爸爸刚想告诉他原因,转念又一想,这不正是培养孩子好奇心激发他创造力的好时机吗?于是,爸爸对儿子说:“你可以自己试试看啊,找两粒黄豆种上,一盆放在有阳光的窗台上,一盆放在没有阳光的窗台上,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变化。”

  小博听了,兴致满满,在爸爸的帮助下选了两粒黄豆分别种进两个小花盆,然后将其中一个花盆放在了没有阳光的窗台上,另一盆则放在爸爸的花盆的旁边,让它充分接受日照。

  几天后,小博惊奇地发现,阳光照射下的花盆里,黄豆的种子已经有小芽开始破土,而没有阳光的花盆里依然没有动静。再几天后,虽然两个花盆都长出了幼苗,但仔细看,没有阳光的花盆里,幼苗又小又没有精神,而阳光下的幼苗则显得十分茁壮,嫩绿的颜色惹人喜爱……

  通过亲手实验,小博终于明白了阳光对于植物幼苗的作用。

  父亲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寻找答案,不但让孩子了解了他想要知道的事情,还进一步培养了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与求知欲。

  因此,父母日常应该多观察孩子,注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让他时刻都有探索的精神,培养孩子遇到事情多问“为什么”,让孩子学会思考,锻炼他的思维能力。父母还可以根据孩子的问题再联系出新的问题,引导孩子发掘更多的想法。通过对孩子好奇心的培养进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建议二、丰富孩子的知识面

  创造来源于想象,激发创造力的想象是一种形象思维,它以记忆的表象为基础。创造力也需要知识与经验的积累。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与他讨论他所感兴趣的事情,增强孩子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父母可以通过种种途径来丰富孩子的知识面。比如父母可以通过图书或玩具来给孩子提供故事、音乐、景物、画面等等,让他接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引导孩子展开联想,让孩子的思维得到释放。再比如父母还可以给孩子创造空间广阔、内容丰富的生活环境,带孩子郊游、和孩子一起手工、陪孩子一起看电影等等。

  孩子知道得越多,想得便也越多,他的思维能力便能得到锻炼,他的创造力也能很快地被激发出来。

建议三、肯定孩子新奇的想法

  创造都是独特而新颖的。正因为孩子的世界还没有受到世俗规则的约束,他所拥有的一些新鲜离奇的想法才显得格外珍贵。

  上幼儿园的女儿对父亲说,她发现苹果里藏着一颗星星。父亲很奇怪,他吃苹果吃了这么多年,还真没发现过这个现象,他疑惑地问:“怎么可能呢?”

  女儿拿来一把水果刀和一个苹果,对父亲说:“不信我让你看看。”

  说着,女儿把苹果横放,拦腰切了下去。父亲很想说女儿切错了——因为正常的切法都是将苹果从茎部到底窝切下分成两半的。

  但女儿却举起其中的一半苹果伸到父亲面前,高兴地说:“爸爸,看,里面有星星呢!”

  果然,从横切面看,苹果核恰好组成了一个清晰的五角星形状。

  父亲忽然醒悟,一直以来的规规矩矩原来让他已经错过了太多的新奇,而孩子的创造力也让他深深触动,他接过孩子手中的水果刀对孩子说:“真的啊!爸爸都不知道这个发现呢!咱们一起再切切看,看苹果里还藏着什么吧!”

  孩子的发现与创造往往都藏着巨大的魅力,就如那个苹果里的“星星”,不仅是故事里的父亲,每一个成年人也都会被触动吧!

  世界上的事情有时候就是这样,简单的让人难以置信,但发现它却又很难——因为太多人的思想已经被世俗的框框约束得不再天马行空。而孩子不一样,他的每一个新奇想法都是他对世界的一个创造。父母应当肯定孩子的新奇想法,欣赏他的创意,从而激发他的创造力。

建议四、善用启发孩子创造力的方法

  启发孩子的创造力,不一定要什么很昂贵的器材,也不一定要什么很正式的训练,父母只要善于运用,哪怕是日常生活的小物件小事情,也一样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父母可以尽可能地让孩子参与到日常家务中来,并尽量采用他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让他联想一些日常工具的其他用途,允许他“改良”、“创造”一些日常或不常见的工具,鼓励他在较为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各种新尝试,分享孩子的创造成果。以上种种,都有助于启发孩子的创造力,父母需要细心观察,善用良方。

建议五、鼓励孩子拓展新思路

  创造力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孩子的每一个“新思路”都代表了孩子的创造力。对于孩子的这些奇思妙想,父母该给予鼓励。

  儿子上小学2年级,有一天,数学老师将父母都叫了去,告诉了他们这样一件事情:数学教学恰好教到直式运算,所有孩子都按照老师的讲解由低位向高位运算,惟独他们的儿子,不管老师怎么说,他都一意孤行地从高位向低位逆向运算。

  回到家后,父亲向儿子提起了这件事,并问儿子:“这是怎么一回事?”

  儿子振振有词:“从高位向低位算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窍门。”

  父亲意识到,儿子虽然没有听老师的话,但这却是儿子独创精神的萌芽。

  父亲对儿子说:“你的想法不错!知道在学习中找窍门了,值得表扬。不过,窍门窍门,当然是实际好用的才算窍门对不对?我们来比较一下你的方法和老师的方法哪个更简单吧!”

  一番比较后,儿子不得不承认——老师的方法更为简便易行。

  不过,最后父亲还是表扬了儿子,鼓励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依旧要多留心观察,但是需要加上对思维结果的实际验证。

  父亲没有扼杀孩子的“新思路”,尽管孩子的创造在实际中并不是那么好用。但父亲还是肯定了孩子的创造,并给予他鼓励,这将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鼓励孩子“多想想”,当遇到孩子的想法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合的时候,父母要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学到生活和学习中实际可用的知识,激发创造力的同时也激励了孩子的成长。

【教育箴言】

  世界上几乎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创造力的果实。父母若是希望孩子能够取得成功,就要通过正确的指导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这不仅对孩子的个人未来成长有利,而且一旦他成为有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还将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大有益处。

25.用短期的目标鼓舞孩子

  

  一位教育专家指出:“总让孩子努力,却总不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他哪来的动力呢?”的确,总看不到成功,谁都会感到沮丧的。所以,父母应当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定立孩子短期内可以达到的目标,让孩子真正受到鼓舞,让他在成功的良好感觉下继续努力,继续成长。

【经典事例】

  诚诚上2年级了,做事向来没有长性。学校老师一直鼓励学生们写日记,但诚诚总是坚持个几天就再也不写了,爸爸妈妈为此很头疼。

  这一天,诚诚对妈妈说,他很想要一辆新的雷速登车。妈妈想了想,拿出一个小本子对诚诚说:“买玩具车,可以。不过,你要先和妈妈一起订一个‘半月计划’,若是你能完成,妈妈就给你买。”

  诚诚好奇地问:“什么半月计划?”

  妈妈笑笑说:“在半个月内,你要坚持每天都在这个小本子上记日记,而且态度要认真。若是你能做到,我一定给你买。”

  诚诚讨价还价道:“妈妈,一个星期行不行?”

  “不行,定好了,半个月。怎么样?半个月后就能拿到新玩具哦!”妈妈笑着说。

  诚诚一咬牙,抢了妈妈手里的小本子,大声说:“半个月就半个月!我做给你看!”

  从那天开始,诚诚每天放学回家后总是迫不及待地先拿出小本子,把当天发生的或大或小的事情记下来,比如他受老师表扬了,再比如他今天和伙伴们踢足球输了……点点滴滴的小事情在小本子上倒也写了个密密麻麻。妈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半个月后,妈妈把新买的玩具车递到儿子手上,并夸奖他:“有进步啊,诚诚!你看,坚持做一件事情不难吧?”

  诚诚抱着新玩具,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对妈妈说:“妈妈,下次我们定一个‘一个月的计划’吧!”

  “好啊!”妈妈笑着拍了拍孩子的肩膀,“不过,你要记住,我们定小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让你学到知识,可不要总来要礼物哦!”

  诚诚低头认真想了想,然后冲妈妈笑笑,使劲点了一下头。

【教育启示】

  半个月,并不算长的时间,母亲和儿子一起制定短期目标,孩子不但有了努力的方向,培养了毅力,养成了良好习惯,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当然,有时候,孩子也会有误解,就如故事里的诚诚,他会以为只要定了这种小目标,他就有奖励可拿。在这种时候,父母应当提醒孩子,给他讲清楚定目标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他学到知识,让他进步,告诫孩子不要养成为了物质奖励才肯努力的坏习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费里德曼等人曾经做过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证明,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并完成后,将更容易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种现象又被称为“门槛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可以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给孩子设立短期目标,以此来鼓舞孩子,之后再逐渐递进目标内容,让孩子感受到前进的动力,自觉地为自己的成长而努力。

  曾有人说过,人的积极性不仅来源于实现目标的价值,更取决于实现目标的概率。因此,父母应该通过“短期多次”的目标制定,让孩子在不断的努力与成功中取得进步。

  那么,父母该如何给孩子制定短期的目标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正确认识孩子的实际情况

  每个孩子的能力与自身情况都不相同,父母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切忌急于求成。短期的目标虽然小,但若是没有依据孩子的真实情况来制定,这个目标便也没有太大意义,反而会给孩子造成负担,一旦完成不了,孩子极有可能产生自卑自弃的心理,对他的成长极为不利。

  上小学5年级的小舟很痴迷玩游戏机,他的学习并不算太好,成绩在班里的排名一直是40名以后。父亲很头疼他的学习,为了激励孩子,父亲就对他说:“若是你下次期末考试能考进前十名,我就给你买最新型的游戏机作为奖励。”

  爸爸本以为用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来引诱他,他总该好好学习了吧?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小舟依然我行我素。又到期末考试,小舟的成绩还是原地踏步。爸爸十分生气,忍不住对小舟责骂不已。

  妈妈心疼儿子,对小舟爸爸说:“一下子让他进前十是不是目标定太高了?若是能进三十名以内,你再奖他游戏机……”

  “什么?”小舟爸爸瞪了瞪眼睛,“三十名又不是什么好名次,连中等都算不上,进步那么点儿我还给他买游戏机?不可能!我这么刺激他他都不努力,我不管他了!”

  小舟的成绩就这样的,在爸爸的骂与妈妈的劝中,依旧没有任何长进……

  小舟的爸爸忽略了孩子的自身能力,一味地只想拔高。孩子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甚至完全没有要努力的意思。父亲的这个目标便是白定了,他的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当然,以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努力的做法,父母也应该避免。

  所以,父母应当正视自己的孩子,为孩子量身定做合适的目标。就如够苹果,低处的苹果,跳一跳就能拿到,孩子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为下一个目标继续努力。

建议二、让孩子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来

  在制定目标的时候,父母不仅要了解孩子,还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来,更好地做到对孩子的“量体裁衣”,让目标更贴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孩子通过参与目标的制定,可以对自身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激发他的奋斗欲望。而且,若是目标如期完成,孩子会有自豪感,并为下面的努力更添动力;若是目标未完成,孩子也会自觉地从自身寻找原因,争取下次的努力。

  同时,孩子参与制定与自己有关的目标,也能提起他完成目标的兴趣。通过一个又一个目标的完成,孩子也能感受到真正的成长。

建议三、制定的目标应该恰当

  父母为孩子制定的短期目标应当恰当,太高会让孩子觉得目标遥远而失去动力,太低则又会因为要求很简单不必花太大力气就能实现,孩子不但提不起兴趣,就算完成了也得不到真正的进步。

  亚东上4年级,数学成绩一直都很差。妈妈为此很着急,劝说与打骂都用上了但依然不起作用,孩子的成绩还是没有什么起色。

  这一次月考,亚东拿着仅43分的数学卷子回家,见到妈妈就躲。妈妈一看,不用猜也知道孩子一定是又考砸了,刚要发火却被亚东的爸爸拦了下来,爸爸说:“这次我来试试。”

  爸爸叫过亚东,父子二人一起钻进小房间,根据亚东的学习基础和成绩情况,两人商量着制定出来一个小的目标——下次考试,亚东要争取考到55分。

  目标制定后,亚东对数学学习开始上心,上课也听得认真了,尽管不懂的地方还是有许多,但在老师和爸爸的帮助下,一个又一个的小问题在慢慢地解决。

  又到月考,亚东回到家,十分不好意思地把数学卷子拿给爸爸看,但爸爸却夸奖起来:“好啊,亚东,58分,比目标还高了3分呢!不错啊!进步不小!”

  爸爸又帮助亚东分析了他存在的问题,接着,爸爸说:“我们继续制定下一个目标怎么样?”

  亚东使劲点点头,说道:“爸爸,我想挑战一下,下次我要定一个75分的目标。”

  “能做到吗?”爸爸笑着问儿子。

  “能!”亚东攥了攥拳头。

  给孩子定一个符合实际又可以实现的目标,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对激励孩子继续努力至关重要。故事中的父亲给孩子定下了合理恰当的目标,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因此,父母需要给孩子制定一个合适的短期目标。这个目标要能让孩子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达到;这个目标要能感动孩子,引发他的兴趣,激起他为之奋斗与努力的决心与勇气;这个目标还要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执行,让他能看到成功的希望。

建议四、强化孩子的目标意识

  有不少时候,孩子的目标制定得很好,内容也很切合实际,孩子本身也对这个目标很感兴趣。但是,孩子总是有懈怠期的,随着时间推移,他也许就会偷懒甚至忘记自己定的目标。

  辰辰上小学4年级,他希望将来成为著名的小提琴家。爸爸妈妈一直很支持儿子的理想,并帮助儿子把这个遥远的大目标分解成日常的小目标,让孩子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地接近他的梦想。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辰辰迷上了动画片,经常是看到兴起而忘记练琴。

  这一天,妈妈特意买回一张小提琴独奏曲的CD,当着辰辰的面放入碟机,认真地听了起来,并貌似无意地对孩子说:“这些小提琴家拉得真好听啊!”

  孩子听了连忙接话说:“妈妈,以后我也要当小提琴家的。”

  “是吗?”妈妈笑着说,“可是人家都是刻苦练习才成功的。你现在并没有在练习呀?”

  辰辰的脸一下子红了,他不好意思地绞着手指,小声地说:“我就是、就是想看动画片。”

  妈妈说:“想看也可以,但是要有度,你难道忘记你的伟大目标了吗?”

  “没有!”

  “那就好。你看你这个月的小目标是要学会两首新曲子,完成了吗?”

  “还……没有。”

  “辰辰啊,要想成功就要肯吃苦。定了目标就要努力去完成。这样你的梦想才能实现对不对?”

  “嗯。”辰辰点了点头,向妈妈道歉,“妈妈我错了,我这就去练习。”

  懈怠与忘记是孩子在完成目标时最容易犯的毛病。故事中的妈妈,用巧妙的方法提醒孩子,让孩子重新回到奋斗的道路上来,为完成目标继续努力。

  所以,父母在给孩子定立小目标后,需要强化孩子的目标意识。比如说,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把目标写下来,贴在床头或墙上等比较醒目的位置,时刻提醒孩子。或者,父母在平时和孩子的聊天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与孩子谈起他的目标。总之,父母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引起孩子对自己的目标的重视,以此来督促孩子顺利完成目标。

建议五、正确评价孩子完成的目标

  孩子经过自身努力完成目标,父母应给予正确的评价。若是孩子的目标完成得很好,父母当给予鼓励,激励孩子继续前进;若是孩子的完成还有问题,父母就该与孩子一起找原因,告诉孩子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父母的态度也要恰当,当孩子顺利完成目标的时候,要适当地赞扬,但不要夸大他的成绩,以免让孩子产生自满情绪;而孩子若是没有顺利完成,父母也不要责骂,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探讨,找出不足之处,鼓励孩子下次注意。

  在目标完成后,父母只有恰当地评价孩子,鼓励孩子扬长避短,孩子才会感觉得到成长上的进步。

【教育箴言】

  用短期目标引导孩子,父母要让孩子看到只要努力就能有所收获,这样孩子就能产生“一定要努力”的决心和干劲。而完成目标后的成功与喜悦,以及父母对孩子的鼓励与称赞,也会让孩子产生完成下一个目标的动力和激情。一步一步,就如上楼梯,孩子会不断地向高峰前进。

26.引导孩子发掘自己的爱好

  

  北宋著名诗人欧阳修说:“视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意思是说,看一个人的爱好,就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可见,爱好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么重要,它与一个人的性格和个性密切相关。因此,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孩子,引导孩子发掘自己的爱好。

【经典事例】

  11岁的马峻收到了爸爸送的新礼物——一辆玩具车。

  哪知道才玩了不到一天,妈妈就发现马峻把玩具车拆散了,零件堆得四处都是,妈妈刚想发火,马峻爸爸却拦住了她,说道:“书上说过,凡是儿童产生爱好并主动要干的事,十有八九准会胜利。你看,世界上很多科学家小时候不是也乱拆乱卸的?咱儿子好动是好事,表明他正动脑筋呢!”

  之后,爸爸又给马峻买了不少玩具**、军舰模型、飞机模型等等。果然,这些玩具都在玩过不久后就被马峻拆散了,孩子对动手拆卸的兴趣越来越大。最近,爸爸发现孩子在拆过后又开始重新组装,这组装也不是按照原样,而是遂了他的心愿,他想怎么装就怎么装。

  不久后,马峻报名参加了市里的科技竞赛,竟拿到了绘画、自然科学、科技制作三个第一。而且,他制作的太空光速公路还获得了省科技竞赛的二等奖。

【教育启示】

  马峻的父亲及时发现了孩子的兴趣,并帮助孩子发展了这个兴趣,使之变成一项爱好。孩子在父亲的支持下对自己的爱好始终热情高涨,这才使得他最终取得优秀成绩。

  孩子有自己特殊的兴趣,父母则是能发掘孩子兴趣的最好老师。而从兴趣到爱好是一个过程,孩子要先产生兴趣,父母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进而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指导和培养,让孩子一步一步地发掘出自己的爱好。

  有了爱好的孩子,他的注意力、观察力及思考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他对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会增强,就能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可见,父母引导孩子发掘自己的爱好也是对他成长的一个很好的激励。

  那么,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发掘自己的爱好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关注孩子提的问题

  孩子总是在问“为什么”,而有时候,孩子的爱好也往往会在这些问题里隐藏。比如大发明家爱迪生,他小时候就很喜欢问“为什么”,他的母亲充分肯定了他敢于问“为什么”的精神,并加以指导培养,终于使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父母要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耐心启发、解答,并保护孩子的这种求知和探索精神。父母要从孩子的发问中,仔细揣摩,总结出孩子的兴趣方向,进而发现孩子的爱好,并通过恰当方式的引导,让孩子逐渐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

建议二、不要忽视孩子的兴趣

  父母要承认孩子有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的权利,对于孩子好的健康的兴趣不要忽视,更不要横加干涉,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尊重他的选择。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乔南自小就喜欢打篮球,进入初中后,他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篮球队。可爸爸却十分反对他玩篮球,说是怕影响他的学习。

  这一天,乔南准备说服爸爸,希望爸爸同意他让他走自己的路。但爸爸却很顽固,不论怎么说,就是不想让乔南继续玩篮球。

  乔南很委屈,他甩了书本对爸爸嚷道:“你怎么就知道让我死读书?我的学习又不差,再说成功的路除了读书考学就没别的了吗?学校的篮球队一周就周末两次训练,总共也不过3个小时而已。就当成我学累了休息一下都不行吗?”

  “不行!”爸爸一瞪眼,“一周3个小时,那一学期下来得多少时间?”

  乔南还是有点不甘心,他想了想,决定最后再搏一下。

  于是乔南摘下眼镜,对爸爸说:“你看,我的近视眼就是总看书不锻炼的结果。上初中以后我已经没有了玩耍的时间,只剩打篮球这一件感兴趣的事情了。再说,现在人家都要身体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你难道想让我变成病秧子样的书呆子吗?那样就铁定没学校愿意要了。”

  爸爸听后沉默了一段时间,最后,终于开口了:“好吧!参加学校的训练可以,但除了训练就不要再玩儿了,抓紧时间学习!”

  “好。”乔南见爸爸已经松口,连忙答应。

  尽管和爸爸有过不愉快,但乔南现在还是很高兴的,他认为,自己的路还是要自己走,自己的这个爱好也要一直坚持下去。

  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是好的,但也不应该无视孩子的兴趣,就如乔南所说,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社会所需要的。可见,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兴趣,并能在尊重的基础上对孩子加以引导,让孩子将兴趣发展为积极向上的爱好。

建议三、细心发现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经常会在不经意间显现,父母应该多多留心。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进而鼓励孩子确定自己的爱好并为之努力。父母同时也要避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要让孩子的兴趣得到自由的发挥。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从小爱好文学,一直悄悄地学习写诗歌。进入学校的雨果对于写作的兴趣更是只增无减,甚至笔耕不辍。而当时的社会对舞文弄墨的人都有些轻视,老师自然也十分不喜欢雨果。为了阻止雨果的创作,老师便用大量的数学习题来强迫他停笔。

  雨果的母亲长期细心观察孩子,她看到孩子对诗歌创作异乎寻常的热情和一直都萌动着的天生的创作灵感,于是彻底抛弃了世俗观念,干脆从学校带回了雨果。从那以后,母亲处处帮助雨果留心诗题,帮儿子捕捉灵感。在母亲的支持下,雨果的创作激情勃发,文思泉涌。

  一代文豪的诞生,他的母亲功不可没。

  雨果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肯定了孩子的兴趣,对雨果的兴趣加以支持鼓励,才让孩子的爱好被引导出来,并让孩子的这一爱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父母对孩子的兴趣表达出肯定的态度,对孩子的兴趣倾向给予支持,并加以适当的指引,便能激发出孩子的爱好,激发出孩子对这个爱好的最大热情。

建议四、父母要与孩子一起活动

  父母要创造与孩子一起活动的环境和机会。在与孩子共同活动的过程中,父母可以细心观察,逐渐了解孩子的行为特征,进而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尽早发现孩子兴趣的苗头。

  父母与孩子一起活动,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为孩子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又增进了亲子关系,使父母和孩子更容易沟通交流。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指导又能让孩子不断探索,从而发掘出自己的爱好。

建议五、重视孩子的劳动成果

  孩子自己动手完成的劳动成果,父母要重视起来,也许在这其中就能发现孩子的兴趣。父母不要用成人的苛刻的评判标准来评价孩子的劳动成果是好是坏,以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7岁的天浩喜欢画画,他的小房间里堆满了他的“大作”。

  北京奥运会期间,天浩对5个福娃很感兴趣,于是自己也画了一幅“五福娃”。他兴冲冲地把画拿给爸爸看,哪知道爸爸只看了一眼就说:“你画得这是什么?一点也不像!”

  天浩一愣,脸上的表情沮丧了许多。

  爸爸继续又说:“还有你房间里画的那些,又占地方又乱,扔了吧!你怎么不多读读书?”

  天浩听得眼泪都下来了,哭着跑回了自己的房间。

  从此以后,天浩再也没有画过画。

  天浩的父亲错过了一个发现孩子兴趣的好时机,更是错过了引导孩子继续挖掘自己爱好的好机会。父母对于孩子的一些劳动成果,要善于观察,从中发现孩子的兴趣,对其不屑一顾只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会让孩子丧失对兴趣的热情,更为严重的是还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教育箴言】

  孩子小时候所培养的兴趣往往可以成为他一生事业发展的基础。而由兴趣引导出的爱好既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还将有效促进孩子未来的事业发展。所以,父母应当多关注孩子,及时发现引导,让孩子的爱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27.鼓励孩子敢于大胆质疑

  

  法国教育理论家狄德罗说:“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父母要鼓励孩子敢于大胆质疑,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到知识。质疑能力还能培养孩子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激励孩子的成长。

【经典事例】

  法国著名科学家伊伦·约里奥·居里小时侯很淘气,但她却十分喜欢探索。

  有一次,物理学家朗之万上课的时候出了一道题:把一条金鱼放进一个装满水的鱼缸里,然后把溢出来的水放进另一个缸子里,结果却发现溢出来的水的体积比金鱼的小,为什么?

  所有的孩子都议论纷纷,但伊伦并没有参与讨论,她在想浮力定律——浸在水中的物体所排开的水的体积,应当与物体体积相等。为什么这条金鱼就例外呢?可是大物理学家朗之万会有错吗?

  伊伦回到家后向母亲居里夫人询问这件怪事,母亲笑笑对她说:“你自己动手试一下就知道了。”伊伦一定要弄个究竟,她找来缸子和金鱼,经过试验后发现,溢出的水的体积和金鱼的体积竟然一样。难道真的是朗之万错了吗?

  第二天上课,伊伦就告诉朗之万,说她怀疑他昨天那个结论不对,并详细描述了她自己试验的过程和结果。朗之万听完,赞赏地笑了:“伊伦,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这的确是一个小谎言,你的怀疑是正确的。所以,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全对,你只能相信事实。”

【教育启示】

  故事中朗之万的做法旨在告诉孩子,对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没有疑问就没有探索,不是所有权威都是真理。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创造发明与发现都源于发现者对周围事物或者现象的质疑。比如,牛顿质疑“苹果为什么往下掉”而发现了“万有引力”;梅尔道克质疑“煤是否能在水里燃烧”而发现了煤气,等等。

  所以,父母应该像居里夫人那样,重视对孩子“大胆怀疑”这个习惯的培养,因为,在怀疑基础上掌握的知识,在思考之后获得的知识,一定会印象深刻、受用终身。父母要鼓励孩子大胆质疑,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创新,通过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孩子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进步与成长。

  那么,鼓励孩子大胆质疑,父母该怎样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唤醒孩子的质疑意识

  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总是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很多时候,孩子却不会主动去发问。他大都会按照书本、老师还有父母所讲的,直接照搬去做,而照搬的结果,往往也不全是正确的。长此以往,孩子将会变成死板的“复读机”而没有进步。

  所以,父母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对孩子加以引导,让孩子能自己主动发问。这就需要父母给孩子创造自由的空间,鼓励孩子不要盲从于书本、老师和父母,要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随声附和,通过培养孩子的信心和勇气来唤醒孩子的质疑意识,培养他的怀疑精神。

建议二、肯定孩子的质疑态度

  当孩子向父母提出怀疑的时候,父母往往会有类似“自己不会去看啊”之类的回答,甚至有的父母还会说:“你怎么连这个都问?真笨!”这些话语都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心,打击孩子提问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下面这位父亲的做法也许能给父母一些启发。

  小佳上小学1年级,这天晚上,他拿着语文课本从房间里走出来,对爸爸说:“爸爸,我觉得书上有一个字写错了。”

  “是吗?哪个字?让爸爸看看。”

  “就是这个,”小佳指着课文里一个“他”字对爸爸说,“这个字不对。”

  “为什么不对呢?”

  “因为‘他’指的是一粒种子,种子又不是人,应该用‘它’才对。”小佳一边说一边用笔在书的空白处写下“它”字。

  爸爸接过课本,仔细看了看,然后对小佳说:“你的怀疑很有道理,在正常情况下,植物、动物的确应该用‘它’。不过,在《一粒种子》这篇课文里,作者是把种子当成一个小朋友去写的,这是童话里常用的写法,所以用了‘他’,明白了吗?”

  “噢,在课文里这粒种子就是个小朋友,是和我一样的人,所以才用了‘他’对吗?”

  “对!小佳真聪明!”

  小佳父亲的做法很明智,他先是肯定了孩子的怀疑态度,接着又给孩子讲明白了道理,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因此,不管孩子提出的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是古怪还是幼稚,父母都要有耐心,不要轻易否定和回避,而是要对孩子这种怀疑的态度给予鼓励与表扬,同时还要尽量给孩子解答疑问,让他获得成长。

建议三、不要打击孩子怀疑的积极性

  如果孩子对事物有了自己的怀疑,父母要珍惜他的这种怀疑精神,不要置之不理,不要讽刺打击,也不要横加干涉,而是要用赞扬与赏识的态度,鼓励孩子多加思考,或是与孩子一起研究,让孩子找到问题的答案。

  8岁的晓雯在课堂上听老师说,蚯蚓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即使被切成两断也能继续活下去,并可能分别再生长出完整的蚯蚓。

  晓雯不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她挖来两条蚯蚓,切成两段,放在窗台上养了起来。

  但是,妈妈发现后却很生气,她骂道:“不好好看书,居然玩虫子?多恶心啊!”

  晓雯委屈地说:“我是在做试验。”

  “什么试验!”妈妈一边说一边把窗台上用来装蚯蚓的小罐子顺手扔出了窗外,“你给我好好看书!别光想着玩儿!”

  晓雯委屈地哭了起来……

  这位母亲不分青红皂白上来就责骂女儿,既伤了女儿的自尊,又在无形中浇灭了孩子怀疑精神的火种,这种做法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所以,父母应该珍惜孩子的怀疑精神,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让他大胆怀疑。

建议四、让孩子有“资本”质疑

  质疑都要有根据,而孩子所掌握的各种知识便是他质疑的“资本”。因此,父母应该多注意孩子知识的积累,让孩子获取多方面的信息,激发孩子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孩子的质疑态度才能更端正。

  上初中1年级的严凡,自小就喜欢“怀疑”事物。父母给他买了大量的书籍,而严凡也是各方面都涉足,掌握了大量的课内课外知识。

  一天,严凡拿回来自然考试卷,上面有一道大题被扣除了分数。父亲问严凡这道题的错误原因,他却说:“我怀疑这道题出的有问题,老师不该判我错。”

  “哦?为什么?”

  “因为根据我看的资料,再结合课本上的知识,这道题根本就没有正确答案。老师给的答案只是说了一个方面,并不完全。“

  “那你跟老师说了吗?“

  “说了,老师说他回去查一下资料,然后再做确认。但这道题的分数他是不可能还给我了。”

  父亲笑笑说:“其实,你和老师谁对谁错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敢于怀疑,而且又和老师有了交流沟通,这样很好。”

  正是因为严凡有大量的知识做底子,他才能在考试卷子上发现疑问,而父亲对他的鼓励同时又能激发孩子继续发扬这种质疑精神。掌握大量的知识,不但能让孩子有“资本”去质疑,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得更多,思考得更多,从而成长得更快。

建议五、告诫孩子不要无端怀疑

  父母需要知道,对事物提出怀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的,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无端的猜测或随便的怀疑。

  因此,父母要适时引导孩子,让他的思想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提醒孩子,对事物的怀疑要有根据,任何有意义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认真研究,否则就会很难产生新思考和新发现,创新精神也无从谈起。

【教育箴言】

  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孩子若是能多些怀疑精神,敢于提出问题,这样将有助于他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对他的成长是有利的。父母应当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敢于怀疑。

28.鼓励孩子寻根问底

  

  孩子对新鲜的事物感到好奇,孩子对已知事物想要知道的更多,并提出“为什么”时,这都是孩子寻根问底的表现,父母应该鼓励他的这种行为。正是通过寻根问底,孩子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将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经典事例】

  200多年前,英国有个孩子叫詹姆斯·瓦特。有一天,他在厨房里看祖母做饭,灶上坐着一壶开水。忽然,瓦特看见水开沸腾的时候,壶盖不停地往上跳动。他观察了好久,也没想通这是为什么,于是他问祖母:“什么玩意儿使壶盖跳动呢?”

  祖母说:“水开了,就这样。”

  对这个回答,瓦特并没有满足,他又继续追问:“为什么水开了它就跳呢?是有东西推它吗?”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她应付道:“不知道。小孩子总这么刨根问底的干什么?”

  瓦特不甘心,一连几天,他都在火炉旁观察,认真地看水开以后壶盖跳动的样子,而且还拿来杯子、调羹等小餐具做试验,最后他终于明白了推动壶盖跳动的原因——水蒸汽。

  水蒸汽推动壶盖跳动的物理现象,成为瓦特发明蒸汽机的认识源泉。瓦特在日后的精心研究中,继续发扬他寻根究底的精神,终于发明出完善的蒸汽机。

【教育启示】

  瓦特的故事是寻根问底精神的一个典范。正是由于瓦特的这种精神,才最终使得完善的蒸汽机被发明出来。当然,瓦特祖母的做法是不值得父母学习的,她没有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反而是对孩子的问题不予理会,这是不可取的。当孩子对问题寻根问底的时候,父母应该欣赏他的这种精神,对他提出的问题加以引导,让孩子学到知识。

  在现今社会,寻根究底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种精神不仅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与探索创新精神,还能让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与经验,为他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寻根问底。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具体该如何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

  孩子对某些事物有好奇心,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让他自己提出相关问题,自觉地去寻根问底。孩子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问题的答案,比父母直接告诉他,让他被动接受得来的答案要记忆深刻得多。

  9岁的天畅十分喜欢小动物,邻居家里刚刚养了一群鸽子,每天放学回家后他都要和鸽子玩一会儿。

  这天,天畅的爸爸也和天畅一起逗起了鸽子。忽然,爸爸说:“你想多了解鸽子吗?”

  天畅逗着鸽子点点头:“当然想。”

  “那咱们来比赛吧,看谁发现的鸽子的问题多。”爸爸提议说。

  天畅高兴地回答:“好啊!”

  于是,父子二人开始轮流向对方提出关于鸽子的问题,比如,鸽子为什么不停地东张西望?鸽子的脑袋为什么摆那么快?鸽子脚上的小铁环是什么?鸽子为什么能认识家?等等。天畅一边提问,一边思考回答,遇到父子二人实在不知道的问题时,他还记录下来,准备回去查资料。

  就这样,天畅在父亲的帮助下,对鸽子的了解深刻了许多。

  孩子能够回答或者提出问题,表明孩子在积极主动地观察。天畅的父亲对天畅的引导和帮助,让孩子学到了更多知识。孩子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寻根问底,也培养了他的观察力与注意力,同时也有助于他思维能力的发展。

建议二、让孩子自己先分析思考

  当孩子的问题提出来以后,父母也可以不用立刻告知他答案,针对问题启发孩子,让他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与经验先去分析与思考。即使是孩子最终说错了也不要责备或讽刺他,父母要鼓励并加以引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寻找到答案,让他体会到自己思考寻根问底的乐趣,从而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如果孩子实在寻不到答案,父母再明确告知也不为迟晚。

  同时,父母还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看问题的观点与结论强加给孩子,更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即便问题很简单,也要尊重孩子寻根问底的精神,父母只是启发孩子自己思考问题就好。

建议三、认真对待孩子的疑问

  对于孩子自己不能解答的疑问,父母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并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给孩子一个较为准确、完整的解答。若是当时并不十分确定答案,父母也要在以后的时间寻找机会给孩子一个准确的答复,以免模糊的答案对孩子产生误导。

  上小学3年级的贝贝问爸爸:“为什么南极有企鹅,而北极没有企鹅?”

  爸爸听完后想了想,发觉自己对此也是一知半解,又不能胡乱地对孩子解释,于是就说:“爸爸也不太了解。这样吧,我们一起去图书馆查一查。”

  一番努力后,父子二人终于了解到,北极原来也是有数量庞大的大企鹅的,但后来去北极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狂捕滥杀,才导致北极大企鹅的灭绝。

  当父母对孩子的问题知之甚少,或者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的时候,可以像故事中的贝贝爸爸那样,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研究问题,寻找答案。父母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也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父母切忌不懂装懂,随便说个答案搪塞孩子,这样孩子不仅学不到知识,还有可能给他留下错误的结论,为他未来的成长埋下隐患。

建议四、善于向孩子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父母应该善于向孩子提问,通过问题引导孩子去观察、思考,进而启发孩子对问题寻根问底。下面北宋著名哲学家邵康节的做法,值得父母借鉴。

  一天中午,邵康节和他12岁的儿子在自家院子中闲坐。忽然,从院墙外伸出一个人头,向院子中间瞅了一圈又很快缩了回去。

  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在瞅什么?”

  儿子说:“八成是个小偷,想偷东西,看见有人就走了。”

  “不对。”邵康节启发儿子,“若是小偷,应该看见人就立刻缩回头,他不是还瞅了一圈?这说明什么呢?”

  儿子想了想,说:“也许是在找东西吧?”

  邵康节又继续启发儿子:“他只瞅了一圈,那你看他是在找大东西还是小东西?”

  “应该是大东西。”

  邵康节接着说道:“那么什么样的大东西会跑到别家院子里去呢?想想那人的农民打扮……”

  儿子又想了一会儿,肯定地说:“他是来找牛的。”

  邵康节满意地点点头:“说得对,他是来找牛的。以后,你要多动脑筋才是。”

  邵康节通过日常生活小事来教育儿子多动脑筋,培养了孩子寻根问底的精神。父母要善于向孩子发问,给孩子足够的思考时间,并且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孩子回答不恰当的地方,父母可以通过多次的提问来引导孩子进一步思考,让孩子找到正确答案的同时也增强他的学习能力。

建议五、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正确积极的思维,决定了他学习做事的态度。而态度逐渐会演变成为一种习惯,习惯与性格成就人的一生。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积极的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孩子更深刻地理解问题,对他未来的成长与发展也同样大有益处。

  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孩子寻根问底的精神应该肯定。而孩子想要知道的问题有很多,面对孩子各式各样的想法,父母就要引导他正确地思考,让他的寻根问底多用于有利于他学习与成长的地方,让孩子少一些对成长无益的偏颇想法。

  比如,有的孩子很是不解为什么父母不允许他沉迷网络游戏,这时候父母就要从网络游戏的危害及孩子的身体健康等方面与孩子沟通交流,用一些事实进行教育,或者与孩子一起进行其他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远离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引导孩子对这些建议和行为深入思考,让他逐渐建立积极、健康、正确的思维方式。

【教育箴言】

  父母应当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生活空间,鼓励孩子对他所遇到的问题寻根问底。并且父母也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既能共同分享家庭欢乐,又能激励孩子求知向上的精神,从而让孩子将他的寻根问底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为他未来的成长铺好道路。

29.诱发孩子的求知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对知识的渴求,就不可能有完美的精神生活,从而也就不会有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求知欲是推动孩子成长与进步的动力,父母应当帮助孩子诱发他的求知欲,让孩子积极地探索未知世界。

【经典事例】

  徐立从两三岁开始,就对周围事物格外好奇。最初是好奇影子的存在,妈妈发现他的兴趣后,开始在不同的时间陪他看影子,给他讲影子的原理,让他在玩耍中学到知识。

  后来,随着徐立的长大,妈妈都会尽量满足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重视他的每一个问题,能回答的尽量回答,一时不能回答的,陪他一起查资料找答案。妈妈给徐立准备了大量的书籍,并鼓励他自己动手做实验。为了开阔徐立的视野,妈妈带着他四处游历,每到一处,科技馆和博物馆都是必去的地方。有了这些经历,徐立的求知欲越发旺盛,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妈妈说,也许孩子并不一定能事事明白,对所读的书也不一定完全能读懂,但他的求知欲却是宝贵的东西,需要父母好好地呵护。

  后来,徐立在他11岁的时候参加了省里的科技知识竞赛,获得了特等奖。他说:“这种比赛不需要复习,全靠日常的积累。”看来,还是徐立的求知欲帮助他取得了好成绩。

【教育启示】

  徐立有一位好妈妈。这位母亲重视孩子从小就有的好奇心,通过她的引导与教育诱发出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学得更多,成长得更快。

  求知欲,就是对知识的学习有一种内在的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周围事物会好奇好问,对他不了解的知识都想要弄个明白。父母应当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保护好他的好奇心,并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孩子对未知产生求知的渴望。孩子只有对知识的学习有持续而强烈的追求欲望,他才能将知识学会学好,才能为他未来的成长打下深厚的根基。

  同时,求知欲还能让孩子专注于学习,对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与思维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而且,对孩子求知欲的诱发过程,也是父母了解孩子的方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方向与学习重点,这将有助于孩子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因此,父母应当重视诱发孩子的求知欲。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体会到知识的作用

  孩子的求知欲很旺盛,同时也很随意。他所想要知道的东西有很多,内容与方向都不固定。这个时候,父母就需要首先掌握孩子的知识范围,看他都学会了哪些知识,然后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与沟通中,设法让孩子运用到他所掌握的知识与经验,从而让他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作用。

  6岁的女儿从来没见过鹅,爸爸带她到乡下玩的时候,两人在池塘里看见了一只大白鹅。爸爸问女儿:“你猜,鹅的脚掌是什么颜色的呢?”

  女儿想了想说:“一定也是白色的。”

  爸爸笑笑:“你在学校里学过一首古诗,叫《咏鹅》,对吗?”

  女儿点点头,眼睛还是没离开那只鹅。爸爸接着说:“里面有一句诗,‘白掌拨清波’是吧?”

  女儿立刻大笑起来:“爸爸错了!是‘红掌拨清波’。”

  爸爸继续说道:“哦,这样啊!我的女儿也越懂越多了。那你想不想知道更多关于鹅的事情?”

  “当然想!”女儿点着头说。

  爸爸说:“那我们就去查查书,看看这鹅身上还有什么好玩儿的事情吧!”

  “好!”女儿非常兴奋地回应。

  父母应该注意观察,时常留心,像故事中的那位父亲一样,对孩子周围发生的事情尽量用孩子所熟悉和掌握的知识来解释,并对孩子加以引导,以此来激发孩子进一步学习的渴望,进而诱发他的求知欲。

建议二、赞美孩子的求知欲望

  当孩子表现出对某些事物的求知欲望的时候,需要父母给予赞美,因为这是对孩子求知欲的最好的营养剂。

  有些父母会训斥孩子瞎想,认为他提出的问题要么幼稚要么古怪。殊不知,父母这样的训斥往往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扼杀孩子的求知欲。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想要学习的欲望越来越小,他会慢慢认为只要学会父母老师教的就够了,其他的知识学来无用。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父母需要对孩子的求知欲表现赞美的态度,让孩子时刻保持继续求学的热情,并鼓励孩子让他在这种热情的驱动下学得更多。

建议三、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求知环境

  环境造就人才。父母应当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求知环境,让孩子更方便探索未知,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父母可以在家中为孩子提供一些工具,比如望远镜、放大镜、地球仪、地图等等,父母通过演示及语言点拨,首先引起孩子的兴趣,进而诱发孩子的求知欲。同时,父母还可以在家中开辟角落,创造条件让孩子做些小实验,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可以满足孩子的探索心理。在实验过程中,孩子还能验证所学到的知识,实验里发现的新问题,又能诱发孩子新的求知欲望。

建议四、开阔孩子的视野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应当带孩子走出家门,让现实世界给予孩子智慧的启迪。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观察与探索,逐渐培养他的学习兴趣,诱发他的求知欲望。德国人卡尔·威特在他的《卡尔·威特的教育》里就是这样培养孩子的求知欲的。

  小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小的时候生长在内陆地区,从书中看到关于海洋的描述,看到航海家们的传记以及《马可·波罗游记》以后,他便非常想去看看大海。于是,老卡尔便带着他去了地中海海岸。平生第一次看到大海,小卡尔兴奋至极,而老卡尔则给孩子讲述关于海洋及海洋生物的各种知识,他甚至把地球仪带到海边,让孩子形成地理概念。

  老卡尔说,尽管他只是个穷牧师,收入微薄,为了能有出门的旅费,全家人都得省吃俭用,旅行时也只能住最差的旅馆。但他却坚信一切都是值得的。

  老卡尔说:“现实世界能教给我们的,永远比书本能教给我们的更多、更丰富、更生动。”广博的世界对孩子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父母要让孩子走出家门去学习,可以带他去博物馆、科技馆,也可以去游历山川,利用现实世界的精彩与神秘去诱发孩子的求知欲望。

建议五、给孩子树立求知探索的榜样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对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有意无意地去模仿。所以,诱发孩子的求知欲,父母自己也要表现出求知欲望,热爱知识,经常充实自己,从而对诱发孩子的求知欲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求知的精神环境。

  古时候,有一位宰相的妻子非常重视儿子的前途,每天她都要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让他好好读书,要守礼仪,要讲信用,要忠于国君与国家。而宰相却每天只是晨起上朝议事,傍晚下朝回家,吃过晚饭后就开始看书,对儿子的事情一点也不过问。

  爱儿心切的妻子对宰相的做法很是不满,这天她终于忍不住地对宰相说:“你不要整日只顾你的公事,你也该管教管教儿子,不要总靠我说。”

  宰相眼睛依旧停在书本上,不紧不慢地回答:“我入朝,是对国家忠;我待人,是对朋友义;我晚间读书,是要让自己掌握学识。你看,我不是时时刻刻都在教育他吗?”

  父母勤于钻研、勇于探索的榜样无形之中也会深深地影响孩子,就如故事中宰相的儿子,相信在看到父亲每天都勤于公事、刻苦求知,他也一定会像父亲那样,为他自己的前途而努力的。父母给孩子树立求知探索的榜样,诱发孩子的求知欲的同时,还可以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养成刻苦钻研、执著追求的优良品质。

【教育箴言】

  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求知欲,同时还要给予孩子支持、引导与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探索与学习的乐趣,让他体验到知识的作用。父母对孩子求知欲的诱发,将有助于孩子增加学习热情,让他学到更多知识,从而激励他进步与成长。

30.鼓励孩子树立远大志向

  

  有这样一句谚语:“一个确定的目标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人只有明确了目标,才会有明确的奋斗方向。所以,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树立远大志向,并鼓励孩子坚定意志,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前进。

【经典事例】

  美国人约翰·富勒小的时候家里十分贫穷,他有7个兄弟姐妹,尽管他从5岁就开始帮母亲做事,但依然无法改善家里这种贫穷的状况。

  富勒有一位不甘贫穷的母亲,她经常对孩子们说:“我们不应该这么穷的。不要说贫穷是上帝的旨意。我们虽然很穷,但我们不能怨天尤人,那是因为你们的父亲从未有过改变贫穷的欲望,而家中的每一个人又都胸无大志。”

  尽管还是个孩子,但母亲的这些话却深深打动了富勒的心,他立志要成为百万富翁。经过连续12年的不断努力奋斗,他终于做成了一家大企业,而且还收购了其他的企业,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约翰·富勒说,他成功的原因在于母亲那些话的激励。后来,他在演讲中一再重复他从小立下的志向:“虽然我不是富人的后代,但我可以成为富人的祖先。”

【教育启示】

  志向有多大,动力就有多大,财富就有多大,约翰·富勒的故事就是不错的例证。

  当然,并不是要求父母都要让孩子以赚大钱为远大志向,父母要用约翰·富勒的这种精神来鼓励孩子——只有树立了远大的志向,确定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人的一生才能不断进步,人才能不断成长。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人一旦有了目标与斗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精神饱满。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从小树立远大志向,让孩子为了目标而奋斗,这也是帮助孩子跨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大步。少年时期是志向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父母能在此阶段抓好立志这一根本环节,就能使孩子有远大的人生追求和高尚的品格。

  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样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孩子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这里的远大,是指一个人的志向应当高远而伟大。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足够的自信,让他敢于将高远伟大的志向当作自己一生的目标。

  家庭教育专家蔡笑晚先生曾经用民谣《凡人与神仙》来激励自己的孩子。民谣中说道:“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里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蔡先生意在告诉孩子们,不论古今,伟大人物都是从凡人成长而来的,从凡人到天才,就看你有没有那个自信。

  “神仙本是凡人做”成为了蔡先生教育子女成才的一项重要内容。蔡先生还将自己孩子的名字依次叫孟子、孙子、荀子、润子、曾子(后改为君子)、西子,他就是要用这些不平凡的人物的名字来激励孩子们从小立志,给孩子们以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和名人看齐。

  蔡先生就是用这种思想,激励他的孩子们从小怀有远大志向,才最终成就了蔡家5个博士、1个硕士的“博士之家”。因此,父母应该效仿蔡笑晚先生,培养孩子从小严格要求自己,以历史和现代的优秀人物为榜样,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从而树立远大志向。

建议二、让孩子在兴趣中立志

  孩子只有对某一科感兴趣,学起来才会有动力。若是此时父母能细心观察,并加以引导与帮助,便可以让孩子将学习兴趣与未来志向相联系。由兴趣而来的志向,一定会让孩子动力十足。

  有一位母亲发现女儿从初中开始,就对英语的学习格外感兴趣。除了课内的学习,女儿还参加了英语兴趣小组。从那以后,每当女儿取得成绩、感受到学习快乐的时候,母亲都会及时进行鼓励。同时,她还经常给女儿讲在语言上有造诣的成功人士的故事。女儿很快就树立起了自己的志向——长大以后当一名英语翻译。后来,女孩大学毕业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翻译。

  与兴趣相联系的志向,会让孩子更专注。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向故事里的母亲学习,通过一些恰当合理的方式从兴趣中引导出孩子的志向,让孩子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并最终获得成功。

建议三、让孩子树立成功的意念

  当一个人有了成功的意念的时候,他就会时刻思考,格外努力,不断进步。因此,父母应当引导孩子树立起成功的意念,让孩子在意念推动下实现他的远大志向。

  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于环境极其恶劣的贫民窟,那里充满暴力,满是流浪汉与偷渡者。罗尔斯耳濡目染,从小就逃学、打架,他甚至对自己的未来毫不上心。

  罗尔斯小学时候的校长皮尔·保罗改变了他,校长曾经假借看手相的名义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

  当时,还是孩子的罗尔斯大吃一惊,但他还是记下了这句话,并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这句话一直激励着罗尔斯,他不再和人打架,说话也文明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对自己的学习认真起来。在51岁那年,罗杰·罗尔斯终于成为了州长。

  尽管皮尔·保罗并不是罗尔斯的父亲,但他用成功的意念激励罗尔斯树立远大志向的做法是十分值得父母借鉴的。让孩子渴望成功,让孩子看到成功的希望,父母通过对孩子的鼓励让他树立起成功的意念,那么,孩子所有的思考与行为便都会配合它,使他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斗。

建议四、让孩子脚踏实地坚持目标

  坚持自己的目标,脚踏实地地去努力,最终才能成功。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对自己的目标负责任,坚持不懈的意志才是成功的关键。

  汉朝著名史学家班彪有两个儿子,班固和班超,兄弟俩自小就有远大的志向。班固说,他要继承父亲的事业,学司马迁,写出一部好史书;而班超则立志效法张骞,通西域,安定国家的边疆。

  父亲班彪在得知两个儿子的志向后十分欣慰,他便经常嘱咐儿子们:“你们都有自己的远大抱负,这很好,你们都是好孩子。但是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付出心血。从现在起,你们一定要像以前一样继续脚踏实地努力学习!”

  兄弟俩牢记父亲的教诲,按照自己的志向不断地充实自己。多年后,班固经过广泛搜求,潜心思考,终于在父亲所著史书的基础上,写成了著名的历史著作《汉书》。而班超时时不忘自己的志向,几经努力,最终奉朝廷使命出使西域,以机智果敢安定了祖国西部边疆,使汉族与各少数民族能和睦相处。

  要想成功,就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长久坚持下去。父母在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目标的同时,还要像班彪那样时刻提醒孩子,用他自己的目标激励他,让他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努力,从而最终实现他的志向。

  另外,父母在鼓励孩子坚持目标的时候要让孩子量力而行,首先要让孩子树立切实可行的志向,若是对完全没可能实现的志向还要努力的话,也会消磨掉孩子的意志力,反而起到反效果。

建议五、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竞争激烈的现时代,父母都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但很多时候,父母会将自己的期望当成孩子的奋斗目标强加给他,这样做既忽视了孩子的意愿和兴趣,也忽略了他的整体素质,对于他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是坚决不可取的。

  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说:“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干涉孩子的理想,就等于不承认孩子的人格。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种子,最初就是从这里萌芽的。”可见,父母的主观意愿对孩子树立远大志向的影响是多么严重。这样做不仅扼杀了孩子的个性,还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即使对于父母自己来说,也是操心受累,苦不堪言。而且,强加的目标也往往得不到实现。

  所以,父母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鼓励他树立适合自己的远大志向。

【教育箴言】

  三国时期的军事家诸葛亮有一句名言:“志当存高远。”这句话就是在鼓励人们,要怀抱高远的志向。当孩子心中有了明确的志向后,他就会表现出极大的信心、毅力和勇气。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正确树立远大志向,并激励他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奋斗。

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

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

《好父母改变孩子一生的60种激励法》:好孩子源自好父母的成功激励好父母在激励中感悟教育智慧好孩子不是压出来的,而是激励出来的相信孩子,解放孩子,赏识孩子,激励孩子激励就像春风雨露一样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促其健康成长

其它|张振鹏

小说详情

相关内容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