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激励孩子学会自立自强
A+ A-

  自立自强是孩子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一个自立自强的孩子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而一个没有独立能力的孩子,不仅性格懦弱,而且缺乏人生理想,更难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战,也很难取得学习、生活以及未来事业上的成功。所以,父母要激励孩子学会自立自强,让他真正成为生活的主宰者和未来成功的创造者。

51.激励孩子多参与家庭事务

  家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位成员都扮演相应的角色,相应地也承担一份家庭责任。让孩子多参与家庭事务,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所以,父母要给孩子真正走进家庭生活的机会,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的能力。

【经典事例】

  静宇从小和妈妈分床睡觉,妈妈对他的日常生活要求很严格,要求静宇自己叠被子,整理房间,周末也不能睡懒觉,而且周末例行的大扫除秉承分工协作的原则,全家都要参加。因此,静宇心里一直对父母有小小的埋怨,认为自己没有可以撒娇的“多姿多彩”的童年。

  今年暑假,静宇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城里的初中。开始了寄宿学校的生活。虽然远离了父母的照顾,但静宇却能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可是周围的同学,每天愁眉不展,常常因为床铺不平整,被褥叠的不合格等被老师批评;每周大扫除时,很多同学也常常不能完成任务;偶尔,有的同学还因为想念父母而哭哭啼啼。

  当看到这些,静宇明白了妈妈以前的良苦用心,原来是妈妈有意地锻炼他独立生活的能力。从此,他解开了与妈妈之间的小疙瘩,而且还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

【教育启示】

  孩子不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总有一天孩子需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能够坚持一些原则,只要是对孩子有益的事情都应该坚持,而不能因为不忍心,一时心疼孩子,或者孩子的撒娇耍赖就放弃自己教育的初衷。

  所以,在生活中,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分派给孩子一些与他年龄相当的劳动任务,如打扫卫生,为花草浇水,吃完饭后收拾碗筷等;父母还可以让孩子参与家庭计划、家庭决策,如买车、房屋装修、家具摆放、全家旅游等,待孩子长大一些后,甚至可以与孩子商讨家庭财政支出等重大问题。

  不可否认,现在父母都很忙,和孩子沟通的时间与机会都很少。其实,父母多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也是与孩子沟通的好机会。这样,父母才能在与孩子共事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不足,帮助他成长与进步。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怎样有意识地激励孩子多参与家庭事务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培养孩子参与的意识

  要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平等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前提。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家庭中有话语权,好的想法和建议一样会被父母采纳,这样就可以促进孩子参与的积极性。

  所以,父母应该尽量为孩子创造参与环境,提供参与机会。在家庭生活中,给孩子“投票权”。孩子会逐渐地关心家里的事情,也会自觉自愿地参加家庭的各项活动。

  在征求孩子的意见过程中,父母要真正把孩子当成一个商量的对象,切忌用“我说你做”的态度。作为父母,应该听孩子完整地表达他的意思,不采取是一回事,但不重视是另一回事情。当孩子提供建议时,可能想法比较幼稚,考虑不周全,这时父母不应该取笑他,要尊重他的建议和意见,同时引导孩子再深入思考一下;当孩子的想法或建议比较合理时,父母要表扬他,并积极采纳他的建议,给与孩子精神上的鼓励。

建议二、适时地让孩子了解家庭状况

  许多孩子从小生活在优越的条件下,不知父母辛劳之苦,更不知道家中每月的收入是多少、支出是多少、余额是多少,对于父母每天要付出的劳动更是不了解。

  而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你就好好学习,其他的都不用你操心。”父母的出发点是给孩子排除其他的顾虑,让孩子专心学习,但是有时候,适当地让孩子了解家庭状况,反而会激发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子西今年上六年级,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为了排除家庭条件带给子西的影响,父母尽量满足她生活上的需求,两个人再苦再累也不让子西知道。

  一直以来父母给他灌输的思想就是“好好学习”,而子西很叛逆,成绩一直很差,还经常故意不完成作业,花钱方面也是大手大脚。因此子西的父母很担心她的成长,所以决定要让她了解父母的生活,知道父母的辛劳。

  暑假的一天,母亲上班后,故意把安全帽忘在了家里,要子西去送。子西拿着安全帽到了妈妈上班的工厂,看到眼前的工作环境惊呆了:工厂里面黑漆漆的灯光,机器隆隆的响声,使得5米之外几乎听不到对方的声音。当子西把安全帽递到妈妈手中的那一刻,透过昏暗的灯光,子西隐约能见到妈妈脸上的灰尘,他哭了。

  自此以后,子西努力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花钱也有所节制。后来子西在日记中写道:“工厂里妈妈那瘦小而又疲惫的身影依然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父母可以带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参观一下,让他们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以及工资的来之不易。父母还可以让孩子记录家中收支情况,使孩子了解家中的消费水平。即使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父母也要教育孩子懂得节俭,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非常重要。

  有些父母认为让孩子了解家庭状况,会增加孩子的忧虑。事实并非如此,据有关机构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不少孩子的情绪并没有因为了解了家里的经济状况而产生忧虑,反而会仍然保持着快乐的天性。因为父母充分尊重孩子,让他知道这些事情,让他参与出主意,并且一起付出努力,孩子会感到特别自豪。

建议三、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孩子从小参加家务劳动对他一生会有很大的影响。做家务会帮助孩子形成尊敬劳动的态度,孩子还可以从劳动中学到一些必要的生活常识和宝贵的经验。俗话讲:实践出真知。孩子只有亲自做了这件事,才会对劳动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少静今年14岁,在一次德育课堂上,老师教育他们,“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我们要抓住机会好好孝顺父母。”于是,少静决定在妈妈生日这天,送给妈妈一份特殊的礼物——亲自下厨为妈妈煮一碗长寿面。

  少静平时喜欢给妈妈帮厨,掌握了基本的做饭技巧。他知道每次妈妈用炝锅方式煮的面口感特别好,所以少静打算煮一回炝锅面。一切准备就绪后,少静把油锅放在了燃气灶上,开了火。这时由于火太大,油锅太热,很快就着起火来。情急之下,少静找来一盆水浇了上去,可火还是没有被扑灭,于是她赶紧拿起手边的锅盖盖上,这下火灭了。

  这时,妈妈下班回来了。有点沮丧的少静低着头向妈妈承认错误。可是妈妈不但没有批评他,还对她的一片孝心给予肯定,大大赞扬了她一番,并教她怎样避免着火,怎样做饭。

  有句话说:“习劳之感恩。”孩子在参加家庭劳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到基本的生活常识,还能体会到父母在劳作过程中的辛劳,从而培养孩子的感恩心。

  当然,在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时,父母切忌把劳动当成惩罚的手段,更不能用钱或糖刺激,否则,时间一长,这种行为会把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变成索取的坏毛病。

建议四、鼓励孩子参加家庭计划、家庭决策

  父母让孩子参与家庭的重要决策,可以树立孩子的家庭责任心,还可以促使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比如,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家庭会议上,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应该清楚地了解家庭的计划和问题,当然,孩子也应该被邀请参与到其中,参与计划活动、解决问题等。孩子看到他的建议和想法被尊重和接受时,就会感到自己对家庭也有一分责任应该承担,也会知道要协调好家庭成员的需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慢慢地,他会在思考的过程中挖掘自身潜力,逐步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父母应把握时机和方法,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在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他做事的方法。

  路名初中毕业,爸爸决定给他一次参加制定家庭计划的机会,于是就郑重地对他说:“名名,你长大了,我们决定给你一次策划家庭活动的机会,所有的事情都由你来安排。我和你妈妈会随时听从你的调遣和安排。”路名兴奋不已,终于有了表现的机会,但是兴奋之余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爸爸看出了路名的困扰,晚上睡觉前,给了路名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计划从5个W,2个H开始。

  Who:参与者。都有谁参加这个活动?

  Where:地点。去哪里?

  What:都需要准备什么东西?

  When:日程安排。几天?什么时间?

  Why:理由。去那个地点的理由。

  How:怎么去?

  how much:费用。此次旅行需要花费多少钱?

  当路名接到这个方法如获明灯,成功地完成了这次旅行计划的任务。一家人旅行回来后,路名说:“今后遇到问题,我会按照爸爸交给我的5个W、2个H这个方法去思考。”

  在参与家庭决策的过程中,父母不能低估孩子的能力,最好不直接告诉孩子具体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他思考问题的方法,留给孩子一定的想象空间,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建议五、鼓励孩子参加家庭理财

  对于当今社会,理财能力已成为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和人一生的幸福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父母也有责任让孩子了解金钱,了解财富来之不易,并引导孩子花好每一分钱,学会理财。

  古语说:“当家方知柴米贵。”一些家庭为了帮助孩子应对未来生活,有意识地让孩子去交电话费、车费、餐费等,甚至让他参与家庭投资计划。在孩子懂事后,父母常会翻开账本,告诉他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此让孩子了解家庭的财务支出情况。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家里的财务状况,鼓励孩子参与“管家”,让孩子知道它们的生活,了解家里的财政计划、财政支出、余额等。如可以让孩子为家里买几天菜或者让孩子当小家里的小会计,参与记账。

  让孩子参与家庭理财,可以满足孩子的成就感,还可以养成孩子不乱花钱的习惯,更有利于孩子及早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

【教育箴言】

  父母激励孩子参加家庭事务,目的不是让孩子做多少事,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的能力和责任心。父母从中起到的更多的是引导作用,引导孩子建立自信心,引导他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一定要留给他思考进步的空间,最好不直接告诉孩子结果。

52.激励孩子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有这样一句格言:“凡你不愿写下来并且签字负责的事,不要说。”正所谓“一诺千金”,每一个人都要有对自己言行负责任的态度。教育孩子,父母也要试着把生活中属于孩子应该承担的每一项责任都放在孩子的肩上,让孩子自己承担,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自己做事自己承担责任”的习惯。

【经典事例】

  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很淘气。在国庆节前夕,他用某种方式得到了一些禁止燃放的烟花爆竹。下午,他来到罗克河大桥边,点燃了一颗威力很大的掼雷,得意洋洋之时,一辆警车驶来,把男孩抓进了警车。路上,男孩态度很恶劣。

  到了警察局,男孩被带去见所长,所长是男孩父亲的一个老朋友,男孩本以为会宽大处理,出乎意料的是,所长拨通父亲的电话,要求偿付12.5美元的罚金。在当时12.5美元是笔不小的数目,足足可以买125只生蛋的母鸡。

  回到家,闯下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但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男孩难为情地说:“爸爸,我没有那么多钱可以赔给人家。”于是,父亲拿出了12.5美元,交给了这个男孩,并说道:“钱可以先借给你,但是一年后必须归还。”从此,这个年仅11岁的男孩就利用周末、节假日赚钱,经过一年的努力,男孩终于赚够了12.5美元,将钱还给了父亲。

  许多年过去了,这个男孩长大成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里根在回忆这件事时说:“父亲让我用自己的行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明白了什么叫责任。”

【教育启示】

  父母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激励孩子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当里根主动向父亲承认错误时,父亲并没有采取打骂批评的措施,而是冷静下来,抓住了这个教育机会,激励里根勇敢地承担起责任。

  父母应该懂得,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天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成长不仅是身体和智力方面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格和人品方面的。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各方面的条件以及正确的引导,使其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因而,父母要有意识的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相反,不能对自己言行负责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能体察别人的感受。说出去的话,不能做到遵守诺言;当犯了错误,更是没有勇气承担,这样不负责的习惯,对于孩子以后的成长将会有很大的不利。

  所以,父母一定要激发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从小事做起学会“承担”。

【教育建议】

建议一、父母要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父母作为孩子最早的启蒙教育者,对孩子的影响也最深远。想培养孩子负责任的态度,父母必须以身垂范,做孩子的榜样。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当父母发现孩子言语行为不当时,首先要检讨自己。

  刘源上小学一年级,每天晚上9:30准时睡觉。爸爸曾经教育他玩网络游戏影响身心健康,所以禁止刘源玩网络游戏。刘源对爸爸的话一直记在心里。

  一天晚上,爸爸无意发现了一款新网络游戏,玩得忘了时间,刘源倚靠在爸爸身边也看得聚精会神。突然,爸爸意识到已经很晚了,于是对刘源说:“刘源,快去洗漱,爸爸还有10分钟就玩完了,9:30咱们准时睡觉。”说完继续玩游戏。

  可是刘源哪里舍得离开,仍然靠在爸爸身边,看他玩游戏。几分钟过去了,爸爸又说:“刘源快去洗,到睡觉时间了。”说完还是继续玩游戏,刘源依旧没有离开。后来,爸爸这样反复催了刘源几次,刘源都没有反应。

  游戏结束,爸爸看了看表,已经10:00了,生气地对刘源说:“你看,要你洗漱也不去,磨磨蹭蹭地,这都几点了?”这时,刘源委屈地低着头,不情不愿地走进了洗手间。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效仿的对象。父母要求孩子的事情首先要做到,在孩子心埋下一颗可以信任的种子,这样在今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少一些阻拦,多一些助力。

建议二、注意培养孩子的守信意识

  守信是对自己言行负责的最基本的表现。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守信意识,从小事做起,让孩子说到做到,使孩子认识到守信是优良品德,失信是不道德的行为。

  仍仍今年小学二年级,周末喜欢看电视。

  一个周日,吃过午饭,仍仍问妈妈:“妈妈,我可以看一会儿电视吗?”妈妈答道:“可以啊,但是前提是你要告诉妈妈,你打算看到几点?”仍仍看了看表,13:37,对妈妈说:“看到15:10,可以吗?”“可以,不过到了15:10要准时关电视哦!”仍仍非常高兴地看起了动画片。

  15:05的时候,妈妈提醒仍仍说:“仍仍,几点了,快到时间了哦!”仍仍看了看表,回答:“好,马上。”一会儿她关了电视来找妈妈,妈妈说:“宝贝,几点了?”仍仍小声回答:“15:19。”妈妈说:“你答应妈妈玩到几点?”仍仍小声回答:“15:10。”妈妈接着说:“你没有做到信守承诺,晚了9分钟,妈妈要对你拖延9分钟的行为进行惩罚,惩罚你今天不能再看电视了。”仍仍接受了惩罚,一整天都没有看电视。

  孩子的守信意识是随着年龄、经验的增长逐渐培养起来的,需要父母加以引导并时常提醒。守时和守信,在很多场合是互相联系的,父母要善于把它们融会贯通,一起训练、培养,使孩子有良好的守时守信的习惯。

建议三、激励孩子做事有始有终

  现在的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随意性很强,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所以父母要适当地让孩子做一些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父母也要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进行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例如,孩子要养些花草动物,父母在答应孩子的要求前,可以让孩子承诺定时给花浇水或给小动物喂养等。当然孩子在照顾的过程中,难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时候父母应该进行监督和提醒,并告诉孩子疏于照顾的后果,让孩子负起责任来。

  鼓励孩子坚持,如果孩子做事中途退缩,父母应细心观察,对于他产生的困难及时予以帮助,对于他的点滴进步要及时予以鼓励、表扬,使他产生愉悦感和自信心,从而使孩子树立坚持完成任务的决心。

建议四、激励孩子对自己的过错负责

  孩子有了过失的时候,恰好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有可能刻骨铭心。所以,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承担的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是才是现代父母真正的爱心。

  圆圆今年8岁,一天晚饭后,妈妈带圆圆到邻居家去玩。

  客厅里,大人们聊天说笑,圆圆在一边玩儿,她看到电视机前的花瓶很好看,伸手要拿下来。一不小心,没拿住,花瓶掉在地上摔碎了。主人忙跑过来关切地说:“伤到了没有?没关系,你继续玩,我来收拾。”说完,主人拿来了扫把。这时候,妈妈示意性地制止了邻居,对圆圆说道:“我们犯了错误,打碎了花瓶,自己来收拾好吗?”圆圆低着头,站在那里不动,妈妈继续说道:“犯错误不怕,就怕自己不能承担错误,圆圆能不能自己承担呢?”这时候,圆圆不好意思的蹲下,收拾起了地上的碎花瓶。事后,妈妈还鼓励圆圆向阿姨承认了错误。

  父母要坚持原则,该让孩子承担责任时,必须把责任放在孩子的肩上,不能因为面子等问题,就放弃让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

  当孩子犯了错误而没有勇气承担时,父母切忌一味地采取打骂的教育形式,以免引发新的教育问题,如孩子学会逃避和欺骗、归罪他人或其他不可预料的事等,形成不合理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建议五、不帮助孩子推卸责任

  有些父母一直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管怎么样叮咛嘱咐,同样的错误还是会接连不断地犯,甚至有时会怀疑孩子的智力和能力。事实上,有时往往父母无意的借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孩子的这种错误经常发生,同时又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家鑫今年上一年级,开学没多久,就丢了3个小黄帽。妈妈对家鑫的行为很伤脑筋,于是决定和爸爸商量这件事,可是爸爸的回应是:“没关系,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了。”可是一学期下来,家鑫共丢了7个小黄帽,这回家鑫的行为引起了爸爸的重视。

  一天放学回家,家鑫不好意思地走到爸爸面前,“爸爸,我的小黄帽又丢了。”这时,爸爸严肃地说:“没关系,爸爸会拿你下个星期的零花钱帮你买一顶新的。”结果,家鑫下一周的零花钱果然被扣掉了。以后,家鑫再也没有丢过小黄帽了。

  在生活中,父母不能以“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了”等这样的借口来帮孩子推脱责任,要知道孩子的坏习惯都是从小养成,所以很可能是这种无心之举,成了孩子不能承担责任的罪魁祸首。

【教育箴言】

  父母要坚持教育的原则,要知道教育“慎于始”。父母从一开始就要让孩子照规矩办事,不能轻易妥协,逐步培养孩子对自己言行负责的习惯。但是当不良习惯形成了,父母想要改正,必定要经历一个斗争和反复的过程。此时父母要有耐心,对此持冷静的态度。

53.跌倒了,激励孩子自己爬起来

  

  马克思曾说过:“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跌倒”,而“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再站起来。所以,当孩子面对困难与失败时,父母要做孩子坚实的支持者,帮助孩子走出阴影,激励孩子有勇气再站起来。

【经典事例】

  乔治·史密斯·巴顿,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一位著名的陆军上将,他的成功离不开父亲老巴顿激励式的教育方式。

  小巴顿小时候患有“阅读失常症”,这对小巴顿来说,不得不比其他孩子付出更多的汗水和辛苦。他不仅要克服阅读和拼写上的生理缺陷,还要忍受同学们的羞辱和嘲笑。小巴顿很伤心,自信心严重受挫。老巴顿会经常激励他:“这就好比一个人跌倒了,如果不爬起来,他就永远不会成长。所以,如果你不能克服这个障碍,不把学业坚持下去,就是辱没了巴顿家族的荣耀。”爸爸的话深深地印在了小巴顿的心里,在他小小的心灵上一直有一种家族的责任感。

  小巴顿平时努力学习,但是成绩却是班里最后一名。这一天考试成绩下来后,他垂头丧气地回了家,问爸爸:“爸爸,我学习这么用功,为什么总是班里最后一名呢?”老巴顿蹲下身子,对孩子说:“孩子,人生总要经历无数次失败,我们不能因为失败而退缩。重要的是,要找出失败的原因,终结失败,重新站起来,去挑战以后的一次次失败,最终一定能取得成功。”

  在父亲长期的激励下,小巴顿振奋精神,克服了心理障碍,克服了“阅读失常症”,形成了有信心、有理想的个性,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军官。

【教育启示】

  父母不会保护孩子一辈子,未来的事业和个人的生活道路上也绝不会是一帆风顺,只有那些在前进道路上不畏艰险、勇敢的人,才有可能克服人生路途中的种种困难,对社会做出贡献。所以,父母就要注意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勇气。

  父母可以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增加一些磨练,使他懂得如何正确对待失败、困难,从而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革命意志,这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反,如果孩子遇到困难,父母每次都“包办”,替孩子解决,如看到孩子跌倒了,父母立刻跑过去,将孩子抱起来;看到孩子吃饭时把米粒掉在地上,父母马上过去端起孩子的碗喂孩子吃饭……这样的做法,并非爱孩子,而是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会让孩子感到自卑、无能,从而使孩子丧失探索和尝试的勇气。

  那么当孩子“跌倒”,父母应该如何激励孩子重拾信心,勇敢地克服困难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给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不要马上帮助孩子解决,应该细心观察孩子的心理。当孩子逃避、灰心时,父母要给与孩子精神上的鼓励,让孩子有勇气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然然今年5岁,在幼儿园学了一些英语单词。每天放学回家后,然然都很有兴趣地把英语说给妈妈听。

  一天,然然在幼儿园里学了英语——关于人体器官的说法。放学回家后,然然边指着身上的器官边说起英语来,妈妈听得很投入。说着说着,当指到“肚子”的时候,卡住了,妈妈提醒了她。

  当说到说第二遍的时候,她依然在“肚子”这个词上卡住了。这时,然然灰心地低下了头,对妈妈说:“妈妈,今天老师要我回答这个的时候,我没说上来,现在又忘记了,别的小朋友都说对了。”

  妈妈听了,知道是然然在幼儿园失败的经历使然然丧失了信心,于是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说:“然然,妈妈相信你能说上来,你再好好想想。”妈妈一番鼓励的话仿佛给然然充了电,她转了转眼睛,最终说出了这个词。

  孩子在碰到困难和失败时,一般会产生垂头丧气、灰心、逃避等消极情绪。当孩子再次触及时,由于上一次失败的经历,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时,需要父母给孩子勇气和信心,父母可以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激励孩子,如“你能”,“你行”,“你可以”等,给孩子打气,帮助孩子走出失败的阴影。

建议二、引导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

  有些时候,孩子失败了,不能清楚、冷静地认识自己,喜欢推脱责任,将失败归过于一些客观原因或其他人的身上,这时需要父母从旁边提醒一下,帮助孩子找出自身原因。

  张静文从小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父母以及周围的亲戚朋友一直拿她做榜样,对她考上大学抱有很大的希望。

  今年,张静文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高中。和初中生活相比,高中生活科目多,压力大,节奏快,面对这些,张静文很不适应,晚上拼命学到一两点,成绩也只能排在班里的中等位置。由此,张静文自信心严重受挫。

  父亲看出了女儿的压力,一天晚上找张静文谈心,帮助她分析成绩不能提高的原因。于是张静文向父亲抱怨:“初中学校教育差,我的基础没打好;高中老师讲课太快,我也跟不上……”当父亲听张静文吐完苦水后,问:“抱怨有用吗?”张静文摇了摇头,父亲接着说:“凡事我们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爸爸来帮你分析,上课听讲很重要,课堂上吸收的知识要比自学高很多。你听讲效率怎么样?”她回答说:“不好。”爸爸继续说道:“那除了老师讲课快的原因,有自己的原因吗?”张静文想了想,若有所悟地说:“爸爸,我知道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从此,张静文改变了作息时间,晚上一定会在22:00之前睡觉,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成绩突飞猛进。

  父母要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好胜的孩子由于暂时的失败而产生自卑心理,过分的贬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使自己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这时父母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过去的成绩,既不要把自己看得过高,也不要把自己贬得一钱不值,引导孩子分析自身原因,找出症结所在。

建议三、激励孩子再次尝试

作为父母,必须要让孩子们明白:没有所谓失败,除非你不再尝试。生活是由逆境和顺境交替组成,在孩子尝到失败时,父母必须鼓励他重新站起来前行,并不断培养承受失败的心理能力和走出逆境的行动能力。

王超今年上5年级,平时喜欢和爸爸聊天。

新学期开始第一天,王超回家后就一直少言寡语,爸爸看出王超有些异常。晚上,爸爸来到王超的房间,鼓励王超诉说心事。原来新学期开始,班里要竞选班长,王超因为去年一次失败的经历,犹豫今年要不要参加竞选。于是爸爸对他说:“记得爸爸给你讲的关于科学家庄纳思·思科的故事吗?他成功地发现了小儿麻痹症疫苗,他是怎么发现的?”王超答道:“他做了200次实验都失败了,最后一次他成功了。”爸爸继续说道:“他能坚持201次,那你呢?”

第二天,王超竞选失败。晚上,爸爸又走到儿子的房间,刚想安慰他,他反而安慰爸爸说:“爸爸,没关系,虽然今天竞选又失败了,但我离‘200’更近了一步,我还要继续努力,坚持到我的第‘201’次,直到成功。”

  “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孩子失败后,给他再次尝试的机会,他就能克服自身的缺点,战胜失败。如果害怕失败,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本来轻而易举、能够做好的事情也做不了、做不好了。同时孩子会丧失尝试的动力,以至于长期处于无能的心理状态。所以,父母要激励孩子,再次尝试。

建议四、对孩子的失败“袖手旁观”

  “袖手旁观”不等于置之不理。当孩子失败的时候,父母要给孩子自己思考的空间。父母要切忌采用“包办”的形式,所有的问题都帮孩子解决。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成功地培养了三个优秀的女儿,他教育孩子有自己独到的方式。

  当孩子们学会走路时,宋耀如就鼓励他们:“一步二步三步,好!接着走。”有时孩子跌倒在地上,哇哇大哭,宋耀如绝不去扶他们,而是鼓励道:“别哭,你能自己爬起来的,自己爬起来再走……”在父亲柔和而坚定的话语中,孩子们爬起来,继续向前走。

  朋友们说宋耀如是在“开孩子们的玩笑”,宋耀如说:“错了,这不是玩笑,这是孩子们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将来在社会上闯荡,全靠这第一步啊!”

  对于孩子来讲,没有永远的“失败”,偶尔的“失败”也不是一件坏事,只有在失败后再站起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因此,父母要想真正地帮助孩子,在他失败后,不妨多“袖手旁观”几次,让他经受抗抵抗挫折的锻炼,使孩子吸取一些输的教训以后掌握赢的经验。

【教育箴言】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胆怯的孩子,一般性格大都较为脆弱,当失败时,父母应积极鼓励他,帮他走出失败的阴影;而对于天性活泼、好表现的孩子,父母要多指点、多约束,适当地给他创造“逆境”、设置障碍,以磨练孩子克服困难的意志。

54.激励孩子积极锻炼身体

  

  有这样一句格言:“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可见,体育锻炼对我们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认识到健康是孩子的第一财富,所以要激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经典事例】

  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教授曾讲过康健父子的故事:

  康康出生时5斤2两,这让身为体育老师的父亲康健很担心儿子康康的健康状况。于是康健决定对康康采取独特的教育方式,本着“健康第一,体育为主”的教育方针来教育康康。

  从康康会走路到初中毕业十多年里,康健每天都带儿子进行至少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期间从未间断。随着康康年龄的增长,周围许多的父母开始帮孩子报各式各样的特长班。康健经过思考,认为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比拥有一门特长更重要。于是,当其他父母在为孩子报什么特长班而发愁时,康健却带康康来到各种运动场所,观察别人锻炼身体,让孩子感受运动给人带来的无限活力,体会别人在运动中释放的激情,让孩子受到运动熏陶。

  康康经过体育锻炼后,精力要比其他同学旺盛,上课的专注力也比其他同学集中,虽然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比较少,但是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教育启示】

  现在,孩子的生活节奏快、学习紧张、升学压力大,父母往往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他的身体健康,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以达到强健体魄,促进心智的效果。

  经常运动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乐观和热情。因为运动能增进快乐,帮助人调节情绪。一些研究证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内腓肽的物质,科学家称之为快乐素,它就是能使人愉悦的秘密。

  身体健康是获得高质量生命的前提。鼓励孩子积极锻炼身体,不仅是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让孩子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的锻炼、大脑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性格的锻炼。体育运动能克服某些不良行为,使孩子的性格开朗、活泼、乐观。

  很多孩子因为怕耽误学习,做出很不明智的选择,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体育活动。所以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认识到,健康是一切活动的基础,锻炼身体是学习的有力保障。父母要适时地激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让孩子有一个好身体。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如何激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一次针对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中,对象是10万名学生和5000名体育教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一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这成为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直接原因。

  现在的父母都很有健康意识,注重合理的饮食搭配,让孩子均衡地摄取所需营养,满足孩子的各种营养需求。但是父母往往容易忽略孩子保持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锻炼。

  事实表明,孩子参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保持好的健康状态,还可以缓解孩子的疲劳和学习压力,使孩子紧张的情绪得到有效释放。所以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鼓励孩子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建议二、给孩子安排体育锻炼的时间

  现在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除了一部分时间用来完成家庭作业,其余的间都被父母用来给孩子补习,课余生活几乎变成孩子的补习班时间,由此,孩子很少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林林今年小学5年级,他多次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一等奖,而且还具备篮球特长,平时更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他的优秀离不开妈妈的悉心栽培。

  妈妈教育林林有一个原则:每周星期一、三、五坚持给孩子安排至少一个小时的打篮球时间;周末,林林除了完成家庭作业和参加辅导班外,其余时间他可以自由支配;寒暑假,妈妈也会征求林林的意见,帮他报一些游泳班、跆拳道班等等孩子感兴趣的活动班。

  有很多父母反映:“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做作业、吃饭、看看报纸杂书、上一会儿网,差不多就到睡觉的时间了。周末也是奥数、计算机等特长班,孩子根本没有时间锻炼身体。”

  父母细心观察,有些不是孩子每天必须参加的活动,像看报纸、上网、看电视等。而且孩子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不必很长,20—30分钟完全可以起到强健身体的效果,所以,父母要有意识地挤出时间鼓励孩子参加锻炼,让孩子充分利用这20—30分钟做一做体育活动。

建议三、激发孩子的体育兴趣

  为了孩子能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拥有自己喜欢的某项运动,这样父母就可以在发展孩子的体育兴趣中,让孩子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了。

  李岩今年7岁,爸爸是名体育教师,可是李岩好像一点也没有遗传到父亲的运动因子。为了激励李岩锻炼身体,父亲决定教他打乒乓球。

  一个周六午休过后,李岩刚睡醒,只见爸爸一身运动装扮走了过来,手里还拿着一副乒乓球拍和一个乒乓球,“走,儿子,楼下打球去。”最初,李岩不愿意去,经过爸爸再三劝说,最终随爸爸下了楼。

  刚开始时,李岩笨手笨脚,毫无兴趣可言。可是爸爸一再鼓励他,用“不错”、“有进步”、“简直太棒了”等鼓励性的话鼓励李岩。渐渐地,李岩有了兴趣,从拜年式发球演变成正常的发球,从球拍碰不到球到可以打两三个回合。李岩慢慢地喜欢上了打乒乓球。

  自此以后,每天晚上,李岩都要和爸爸过上几招。

  对于孩子来讲,某些体育活动枯燥乏味。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适当对孩子进行某些体育活动的培养,如女孩喜欢安静,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舞蹈、滑冰等兴趣;男孩比较淘气,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打篮球、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

建议四、帮孩子克服懒惰心理

现在的孩子,体质差,除了学习紧张的原因外,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懒惰。锻炼身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不能新鲜感没有了就放弃了,要让他持之以恒,这样他才能有一个好身体、好习惯。

  小力今年上3年级,自从爸爸认识到锻炼身体对孩子的重要性后,他坚持每天晚上带着小力下楼跑步。

  最开始,小力很有兴致,认为爸爸能抽出时间陪自己跑步很幸福。可是坚持了两个星期,小力疲倦了,和爸爸商量:“爸爸,咱们隔一天跑一次吧,要不这样太辛苦了。”

  爸爸保持沉默,小力见爸爸没反应,继续和爸爸讨价还价:“今天我实在是懒得动了,要不咱们今天停一次,就只有这一次。”

  这时,爸爸幽默地说:“闺女,你看爸爸,都已经是‘奔四’的年龄了,都能坚持,你可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国家未来的栋梁!”小力听到爸爸一番话,原本倚靠在沙发上,马上挺直身板说:“走,老爸,‘花朵’要和您下楼。”

懒惰使孩子做某一件事情不能有始有终,这使得孩子往往因为一次不坚持,产生惰性心理,导致以后的锻炼不能坚持。所以,父母要注意帮助孩子克服懒惰心理,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建议五、不帮助孩子逃避体育锻炼

  现在的孩子学习紧张,父母都心疼孩子,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吃,家务活也很少让孩子干,甚至有时溺爱孩子,引导孩子走向错误的方向。

  珍珍今年上初二,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是体育是她的弱项,体育课也成为她最头疼的课。

  一天,珍珍看到生病的同学可以不用上体育课,于是想出了一个好方法,她准备央求当医生的妈妈给她开张病假条,这样她就能成功地逃避体育课了。

  晚上,她来到妈妈的房间,和妈妈商量这件事,妈妈起初的反应是“这怎么能行呢?不能逃课。”

  珍珍继续说道:“妈妈,下一节课是跳山羊,每次我跳不过去,同学们都笑我。”

  “那你就努力跳过去啊!”妈妈答道。

  珍珍更撒娇了,抱着妈妈说:“妈妈,您就帮我这一次吧!每次上完体育课我都特别累,下一节课注意力都不能完全集中。”

  妈妈一听,体育课影响孩子下节课的质量了,再加上珍珍的软磨硬泡,最终帮珍珍开了张病假条。

现在孩子逃避体育锻炼的方法五花八门,如以生病为由逃避体育课,以家庭作业多、课业繁重为借口不参加锻炼等,父母一定要用理性的爱去爱孩子,不帮助孩子逃避体育锻炼,而是鼓励孩子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

建议六、切忌把体育活动当成一种惩罚手段

父母要正确看待体育活动,绝不要把他当成一种惩罚措施,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对某些体育活动的兴趣。

父母有时用体育活动惩罚孩子,如惩罚孩子跑步、做俯卧撑等,父母的这种惩罚行为不仅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会降低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所以父母要正确看待体育活动,不要用做运动来惩罚孩子。

【教育箴言】

  父母不仅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也要注意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父母要从一言一行、待人接物等等小事情开始为孩子树立健康心理的榜样,引导孩子的心理向健康的发展方向。父母要让孩子有个好身体,更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使孩子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

    55. 激励孩子乐观对待挫折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一块绊脚石;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一块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人生道路上,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挫折,而正是这些困境成就了那些成功的人。所以,父母一定要激励孩子有一个乐观的心态,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每一个挫折。

【经典事例】

  爱迪生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一生共有1100多项伟大发明。

  少年时代的爱迪生好奇心强,总是喜欢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母亲并没有制止孩子这一行为,相反,鼓励爱迪生积极思考问题,并亲手为儿子买了一本关于试验教程的书,鼓励孩子亲自动手寻求结果。从此,爱迪生疯狂地迷上了做物理、化学试验。

  为了攒钱买做试验所需的材料,12岁的爱迪生在休伦港至底特律的火车上卖起了报纸和食品。一次,他利用卖报纸的空隙时间在火车上做起了试验,可是试验中,他不慎失火,险些酿成大祸,因此被赶下了火车。

  不久,这件事情被人们传得沸沸扬扬,有些人甚至夸张地说爱迪生差点把火车烧着了。爱迪生也因此遭受到很多人的冷眼。从此,这件事在爱迪生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一个阴影,使得他在人群中抬不起头来。

  当母亲得知这件事后,安慰儿子:“一次试验失败不要紧,只要你肯再次尝试。我们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更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你一定要振奋精神,要积极乐观起来,前面的路还很宽广。”母亲为了鼓励儿子做试验,亲自腾出了自家的阁楼,作为爱迪生新的试验场所……

【教育启示】

  爱迪生的母亲在他受到打击时,没有责备他,而是教他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失败,鼓励他不放弃理想。母亲用理解和宽容解开了孩子的心结,并用语言和实际行动表示对他理想的支持,从而激励孩子去战胜挫折。

  世界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完美无缺,人生道路也不是人们预想中的那样平坦。当面对打击、挫折时,如果孩子陷入消极悲观、绝望无助中,那么生活的乐趣也就不存在了。

  父母应当引导孩子,让他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也拥有一颗坚强健康的心灵。父母要鼓励孩子既能抵抗住鲜花的诱惑,也能承受失败的挫折,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

  面对挫折,如果孩子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仅会丧失前进的动力,严重的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尤其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可能在心理上或行为上产生严重的偏差,曾有报道孩子因为高考失败而自杀,导致父母抱憾终生,这就是孩子意志力薄弱,不能乐观对待挫折的表现。

  那么,父母应该从哪些方面激励孩子乐观地面对挫折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让孩子学会乐观

  现实生活有顺境也有逆境,有困难也有挫折,父母要让孩子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不如意,以坚强豁达的心态对待生活中暂时的失败,让孩子做到得失坦然。而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心态,这种心态会改变孩子看问题的角度,会增强孩子击败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在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积极引导孩子克服;不压抑孩子的快乐,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悲伤,让孩子释放出不满的情绪;父母平时尽量抽出时间来陪孩子,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乐观心态的培养。

  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父母首先要具备这种心态,这样才能客观地看待孩子的失败。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两面性,不能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更多的要关注积极的一面。当孩子失败了,不管什么原因,父母要用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就会给孩子“就这点小事,怕什么,我们一起来想办法”的感觉,从而激励孩子积极动脑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

当然,父母应注意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不要让自己不好的情绪影响到孩子,如“这是什么鬼天气啊”、“郁闷”、“烦躁”等等消极的语言,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看待事物的态度。

孩子只有真正学会乐观,在面对挫折时,他才会从容不迫,才会有智慧去应对挫折。

建议二、对孩子的努力做出正确评价

  孩子因为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大,很在意父母看问题的观点。当孩子失败了,第一个想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这时,父母不能只抓住失败这个事实不放,而是要对孩子曾经付出的努力做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失败。

  思帆今年上初中2年级,一次,因为数学竞赛没能取得名次很伤心。

  当天晚上,妈妈来到思帆的房间找她谈心,妈妈开导她:“思帆,这次比赛获得名次的一共有几个人?”思帆回答:“6个。”妈妈继续问道:“那么参加比赛的有几个人呢?”思帆回答:“78个。”

  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说:“这就对了!比赛就是这样,参加比赛的人多,而最后取得名次的只有那么少数几个。你看奥运赛场上,每个比赛项目冠军只有一个,那么其他人是不是都没有努力呢?不是这样的,其实大家都努力了,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时候,只要我们努力了,失败了也不要紧,只要寻找出这次比赛失败的原因,那么我们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只有那些遇事坚强、宠辱不惊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孩子付出努力却迎来失败的结果时,父母一定要对孩子的努力做出积极肯定,这样会使孩子有信心再次尝试,更努力地把事情做到最好。而对于没有付出努力导致失败的孩子,父母鼓励孩子的同时,也要用恰当的方式,告诉孩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能投机取巧,而不努力最终会走向失败。

建议三、引导孩子摆脱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一个人因曾经失败的经历而产生的一种抵抗情绪,也可能是在完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自己设置的障碍。有些事情,孩子想不通或想不明白时,父母要积极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分析当时的情况,当父母帮他分析出利弊,很可能情况并不是那么复杂,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王笑今年6年级,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有什么活动老师都会第一个想到王笑。可是最近,王笑回家总是没有精神,不再和妈妈聊班里发生的事了。

  原来,最近班里转来了一名新学生叫张然,张然不仅学习成绩好,待人也很随和,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欢。下课时,同学们会找张然谈心、请教问题,而王笑觉得张然抢走了本应该属于她的注意力,自己有被冷落的感觉。更让王笑想不通的是:这次学校组织的知识问答竞赛每一个班有一个名额,而这唯一的一个名额老师没有给自己,却给了张然。

  妈妈知道这件事后,对王笑说:“孩子,我们的心胸一定要宽广,要能接受其他的同学比自己优秀,这样才能督促自己努力超过她。所谓‘近朱者赤’,班里这个新同学如果有才能、人品好,我们就一定要向她学习。至于你说的那个比赛名额,妈妈建议你明天找老师问清楚,相信老师做出这样的决定一定有他的道理。”

  第二天,王笑兴奋地跑回家对妈妈说:“妈妈,老师说了,每个人都要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为班级争光。好的锻炼机会也要让大家平等享受,综合知识方面不是我的强项,我的强项是英语。所以,老师把那个名额给了张然,并鼓励我好好复习英语,争取赢得参加下个月科普英语比赛的机会。”

  后来,在老师和妈妈的开导下,王笑与张然成了要好的朋友。

  每个孩子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即使天性乐观的孩子也是如此,而这些不如意往往是孩子自己在心里设置的障碍导致的。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要多留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引导孩子说出心里的不愉快,为孩子解开心结,鼓励孩子往好的方面想。

建议四、故意让孩子受点小挫折

每个孩子都有抗击挫折的能力,关键在于父母是否给他创造合适的机会。有些时候,父母可以适当放手,鼓励孩子在挫折中自己爬起来,这样才能让孩子抗击挫折的羽翼更加丰满。

今年上5年级的张松有一个赖床的坏习惯,每天都要妈妈催好几遍才起床,妈妈曾几次批评儿子赖床的这个坏毛病,可是儿子依然我行我素。

一天,妈妈依照往常的起床时间叫儿子起床,并对他说:“我今天只叫你一遍,一会儿我赶时间要出去。”张松答应了一声又睡着了。妈妈做完早饭,果然没有再叫张松起床,就上班走了。

下午放学回家,张松一脸沮丧,因为今天早上迟到,张松被罚站了20分钟。张松问妈妈:“妈妈,你怎么没叫我啊?害得我今天早自习站了20分钟。”妈妈一脸严肃:“我没有叫你吗?”张松发觉刚才语言不当,又说:“不是,您怎么只叫了我一次啊?”妈妈继续说道:“对,我以后也只叫你一次。”

张松看到妈妈坚决的态度,决定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懒惰。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每天早晨设定两个闹铃,隔5分钟响一次。从此,张松再也没有出现赖床的情况了。久而久之,张松渐渐养成了自己主动起床的好习惯。

因为张松的赖床,妈妈让儿子尝到了上课迟到被罚站的滋味,儿子感觉到羞耻后,最终靠自己的努力,摆脱了赖床的坏习惯。

父母要注意,给孩子“创设的挫折”一定要有针对性,同时不能超过孩子心理承受限度。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改掉身上的不良行为,真正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增强其韧性。

【教育箴言】

  父母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对待挫折的态度。当孩子面对挫折、困难时,他会产生消极或者抵触情绪,这时父母要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鼓励孩子释放出压抑的情绪,从而引导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父母除了给与积极地鼓励和肯定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直面挫折,乐观面对挫折,不要逃避。

    56. 重视训练孩子的忍耐力

  

  有一句格言:“人生像马拉松赛跑一样……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称为胜利者。”的确,人生道路漫长,路途中会有苦难、有失败,人们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不被这些挫折打垮。所以,父母要注重从小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训练孩子持久的忍耐力,才能让孩子在人生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经典事例】

  1960年,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曾做过一个“糖果实验”,实验对象是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4岁左右的孩子,实验一直追踪到这些孩子中学毕业。

  在实验中,米伽尔在每个小朋友面前的桌子上放了一颗糖,并指着糖说:“小朋友们都看到你们面前的糖了吗?如果现在吃,只能吃到这一颗;如果你们能坚持20分钟,等我回来后再吃,就能吃到两颗。”说完,米伽尔转身走出了房间。

  这时,一部分小孩已经迫不及待地抓起了桌上的糖,眨眼之间糖就被他们吃掉了。剩下的孩子则选择了等待20分钟得到两颗糖。这20分钟看起来是如此漫长,为了抵制冲动和诱惑,他们有的闭上双眼,把头枕在双手里,有的在喃喃自语,或者哼哼叽叽地唱歌,还有几个小朋友做起了游戏,剩下几个干脆睡着了。20分钟后,米伽尔回到房间,等待的孩子如愿地得到了两颗糖。

  实验一直在继续,通过跟踪这些孩子以后的生活表现,心理学家发现:那些吃到两颗糖的孩子学习成绩明显比较好,他们自信、不会轻易向困难低头、适应性、独立性比较强;而吃到一颗糖的孩子,相对各方面能力差一些。成年之后,有忍耐力的孩子在事业上也比不会等待的孩子更成功。

【教育启示】

  这个实验分析了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忍耐力等意志品质是成功者重要的心理素质,往往忍耐力比较强的孩子会更容易成功。

  现在的生活丰富多彩,孩子的想法也层出不穷,父母想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简直是不可能的,而且这种行为对孩子的成长本身也是不利的。过于迁就孩子,等于促使孩子养成随心所欲、惟我独尊的坏习惯。这样,当孩子在以后遇到挫折时,他的心理承受力势必会减弱。

  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成才、成功,其实成功就是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所以耐力是孩子成功的基础。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耐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要经过后天培养,只有父母付出耐心才会培养出孩子的耐力。

  那么,父母应该从哪些方面训练孩子的忍耐力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激励孩子学会等待

  现在的家庭大都只有一个孩子,对于孩子的要求,父母都百依百顺,尽量满足,使孩子脑海里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即“我想要什么马上就要得到”,孩子不愿意去等。当不能立刻满足自己的要求时,孩子会很沮丧,闹情绪。

  有这样一个镜头:

  “妈妈,我要那个玩具。”5岁的孩子说。

  “等一会儿,妈妈正忙,等妈妈忙完了,好吗?”妈妈回答。

  “不嘛,我现在就要。”孩子见妈妈不理睬,大哭大闹起来。

  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在重复上演类似的场景,有的父母反映:“我的孩子想要什么马上就要拿到手”、“我的孩子任性”、“我的孩子脾气暴躁”等等孩子急躁的表现。

  但每当孩子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时,父母为了安慰孩子,一般还会马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其实就是导致孩子没有自制力,没有忍耐力的一个直接原因。

  当孩子有请求时,父母可以采用拖延的方法,让孩子学会等待,以此来锻炼孩子的耐性。日本的教育家多湖辉曾经回忆:小时候向母亲要玩具,母亲要拖延一个月,还要他完成一定的劳动任务。因此,每次得到的玩具都特别珍贵,这也逐步培养了他超人的持久力。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和等待时间。同时,父母切忌让孩子“只经历风雨不见彩虹”,父母拖延了满足孩子要求的时间,本来是要锻炼孩子的等待能力,结果答应孩子的要求却无意间给忘记了,使得自己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个不信守诺言的印象,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好的影响。

建议二、激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脾气

  人在情绪冲动时,常常因为失去理智,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当冷静下来的时候,往往令自己后悔不已。相对于成人来说,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对自己的脾气往往不容易控制,所以父母有必要让孩子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曹志今年11岁,是班里的语文课代表,他性格急躁,容易发脾气。

  妈妈曾经教给他一个控制情绪的方法“1+3+10=镇静”,“1”是指1个放松,“3”表示深呼吸3次,“10”是慢慢地从1数到10,对这个方法,曹志很喜欢,也尝试着努力地克制自己脾气。

  一次在学校里,曹志帮老师收同学的家庭作业,当收到**的作业时,**态度很恶劣,不仅不交作业,还把曹志收上来的作业本推到了地上。当时,曹志很生气,站在地上停了一下,一会儿,走开了。

  事后,曹志在日记中写道:“……当时,我很生气,刚要开口说粗话,想起了妈妈教我的‘1+3+10=镇静’,当时虽然忘记了这个方法具体是什么,但他提醒我要控制脾气,最后我真的没有发火。”

  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也是孩子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好处。

建议三、激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

  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年幼的孩子很少具有自制性,这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教育孩子,做事要考虑后果,三思而后行。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非常重视教育孩子。

  一天,夫妇俩带着儿子上街,在一个商店门口,儿子被柜台里面琳琅满目的玩具吸引住了,于是儿子要求爸爸买一个玩具小马车,但是前提是他要答应爸爸爱惜玩具,不故意损坏玩具。于是他答应了爸爸的条件,得到了那个玩具小马车。

  几天后,儿子便对这些玩具失去了兴趣,于是把这些玩具都砸烂了。当卢梭看到儿子的行为,他并没有急于批评,而是想通过其他的办法来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

没过多久,儿子又吵着要玩具,卢梭对儿子说:“儿子,你的那个小马车呢?”儿子说:“坏了。”卢梭继续说道:“在买小马车之前,你答应过爸爸什么?”“爱惜玩具。”儿子小声答道。卢梭继续说道:“玩具这么快就坏了,显然你答应爸爸的事情没有做到,所以这次不能给你买。”儿子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此不再随意损坏东西了。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我控制能力,遇到外界不好的诱惑就会盲目跟从,比如迷恋电子游戏,吸烟等,这些坏习气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时,不是孩子不想好好学习,而是孩子自制力差,抵抗不住外面的诱惑,导致自己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所以,父母要激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建议四、激励孩子“坚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W=X+Y+Z,W代表成功,X表示坚持不懈地努力,Y代表正确的方法,Z表示少说空话。”其中,X是最根本、起决定作用的,人们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走向成功的大门。

成功是每一个人的梦想,但是通往成功的道路是曲折艰辛的,有的人不能坚持到最后,可能在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时放弃了,所以父母要不断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引导孩子走向成功。

子祥今年上5年级,学校里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开始报名了,其中有一项1500米长跑,每个班有5个名额,子祥为了挑战自我,积极地报了名。

运动会当天,很多父母坐在看台上观看孩子比赛,其中包括子祥的爸爸。在1500米赛跑中,子祥最开始跑在前面,慢慢地,由于体力不支,他落在了后面。这时候只见有的同学已经坚持不下来,退出了比赛。

又继续跑了一会儿,子祥发现坚持跑的同学越来越少,自己也有了退出的念头,刚要放慢脚步,只见爸爸从旁边跑了上来,拍了一下子祥的肩膀,说:“加油,儿子,老爸陪你。”爸爸这一拍,子祥如同获得了力量一般,加快了脚步。爸爸以这种带跑的形式鼓励儿子坚持到了最后。最终子祥成功地跑完了比赛。

子祥的长跑比赛结束了,虽然没有获得名次,但是,爸爸的行为激励了儿子,使儿子学会了坚持,从而锻炼了孩子的持久的耐力。

鼓励孩子坚持,是要让孩子坚持做对的事情。当孩子的行为或选择出现偏差时,父母要及时帮助孩子调整方向,从小事开始磨练孩子的意志,锻炼孩子的忍耐力。

【教育箴言】

  锻炼孩子的忍耐力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毅力。但是父母也要注意一点,训练孩子忍耐力的前提是,他坚持的方向是正确的,所做的事情是对的。这样的忍耐力才有价值。如果孩子已经在做错误的事情,目标和方向都已经偏了,即使忍耐力再强,也只能是“南辕北辙”,最终肯定不会有好结果。所以有人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因此,训练孩子忍耐力时,父母也要帮孩子看看他的抉择是否正确。

   

57.激励孩子挑战自我

  

  苏联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人只有在不断挑战中才能进步,而挑战中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确,挑战别人不如挑战自己,挑战自己就能超越自己。挑战自我可以激发孩子潜在的能量,使他发挥出更高的水平。所以,父母要激励孩子勇于挑战自己,鼓励孩子迈向一个新起点,从而让他对自己产生一个新的认识。

【经典事例】

  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鼓励学生们勇于挑战自我,积极思考问题。于是,老师问:“同学们,应该如何战胜自己的弱点呢?”同学们纷纷回答,有的同学说:“要全面认识自己,找出缺点所在,然后再寻求战胜这些弱点的方法。”然后,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挑战自我’中的‘自’又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齐声回答:“自己。”

  老师继续说道:“对,‘挑战自己’需要我们先肯定自己,具备坚实的信心,有了自信我们才能有勇气向自己发出挑战,才能有勇气面对挑战中的种种困难。”说完,老师进一步总结说:“挑战自己需要对自己进行鼓励,要相信‘我能行’,要为自己打气、加油。在挑战自我、克服困难过程中,我们会遇到阻挠,甚至因为失败而气馁,这时,我们便需要对自己说‘我能行’来恢复自己的斗志。”

  最后,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总结出了“挑战自我”所具备的条件:挑战自我=前进的信念+战胜弱点+自信+我能行。

【教育启示】

  正如上面所说,挑战自我是由“前进的信念”、“战胜弱点”、“自信”、“我能行”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我能行”代表自己鼓气、加油,这四个要素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父母要接受孩子身上各种各样的缺点和毛病。所以,鼓励孩子挑战自我的前提是父母要直面孩子身上的缺点,剖析孩子的不足,从而鼓励孩子丢掉以前的坏习惯。

  现实生活中,挑战无处不在。在困境一筹莫展时,需要挑战自己的脆弱;在失意孤独时,需要挑战自己的消沉;在种种诱惑前,需要挑战自己的贪心;;在与同学产生纠纷时,需要挑战自己的冲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考验,父母一定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孩子勇于克服自身缺陷,战胜自己。

  一个不敢大胆尝试、只知道“跟着感觉走”的人,很难突破现有生活的瓶颈,也很难创造辉煌的人生。而那些成功者,不难发现,他们不仅是征服世界的高手,更是挑战自我的典范。

  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从小具备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教育建议】

建议一、告诉孩子过去不等于未来

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的成功或失败只代表过去,而未来的结果需要我们用双手去创造。如果一个孩子永远停留在以前的挫折中,那么心理的阴影会使孩子不敢再次尝试;如果孩子永远停留在以前所取得的成绩中,那么孩子会停滞不前,没有新的发展,导致孩子一生平庸。

  父母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没有永远失败的人,有的只是暂时停止成功,这个世界上也没有永恒成功的人,成功只属于过去。父母要鼓励孩子走出以前的自己,不论以前如何不幸或者如何成功,都要充满希望地面对一个崭新的自己。

建议二、让孩子摆脱“自我设限”

  人的想法决定了做事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做这件事的成功与否。而“自我设限”是把自己规定在了自己设定的框架中,是孩子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所以,父母一定一定要鼓励孩子跳出常规的思维模式,激发孩子释放潜在的能量。

  美国著名心理医生基恩博士曾讲过一个故事:

  很多年前,在街头有一个卖气球的老人。一天,一群白人小孩在老人这里买了气球,然后兴高采烈地把气球放飞到天上。一个黑人小孩在旁边看白人小孩们玩儿得兴高采烈的样子很羡慕,但是自己却不敢走过去。当白人小孩走后,这个黑人小孩鼓气勇气走到老人面前,对他说:“我要一个黑色气球。”老人惊诧地看着这个小孩,将气球递给了他,只见他手一松,气球飞上了天空。

  这时精明的老人看出了这个黑小孩的心思,拍了拍他的后脑勺说:“黑色气球能飞上天,不在于他的颜色、形状,而在于他心中有没有想飞的那口气,如果这口气够足,那他一定能飞上天空。一个人的成败不是因为种族、出身,而是在于你能不能突破自己的那道心墙。”

  这个黑人小孩就是基恩博士自己。

  有些自卑的孩子,一旦有过做某件事失败的经历,当他再碰到同样的问题时,他在心里可能就会对自己说:“我不行”、“我害怕”、“我紧张”等类似消极的话,而存在这种消极的心理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摘掉束缚自己的枷锁,鼓励孩子积极地突破自我,勇于寻找机会锻炼自己,追求卓越,拒绝平庸。

建议三、支持孩子大胆尝试

  如果孩子拥有创造奇迹、突破自我的渴望,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会努力做到最好。这时,父母要支持孩子,激励孩子勇敢地干下去。

  12岁的玮婷最近被县重点中学提前录取,这让亲戚朋友们都投来羡慕的眼光。但是玮婷自己却忧心忡忡,一副有心事的样子。原来玮婷不想去县重点,她的目标是能去市里重点中学读书。

  玮婷向爸爸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并准备参加中招考试,凭自己的实力考上市重点中学。以当时玮婷的成绩,如果不再有所提高的话,考市重点中学有点冒险。但是爸爸却认为,不管女儿最后考试结果如何,关键是孩子有勇气挑战自己,对于她的这份勇气,做父亲的应该肯定她。

  于是,爸爸鼓励玮婷说:“试试就试试,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尽管离考试只有不到一个多月的时间了,但你有了这个目标,谁说我们不能通过努力让成绩有一个新的提高呢?”

  在爸爸的鼓励下,玮婷拒绝了县重点高中的录取,参加了中招考试。最后,玮婷以超出录取分数线5分的成绩成功地考入了市重点中学。

  任何事情都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在孩子选择大胆尝试时,同时也选择了接受风险,父母应该给孩子规避风险的信心,鼓励孩子大胆尝试。如果成功了,正好实现孩子和父母的愿望;如果失败了,孩子也会因此变得更坚强。

  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当孩子做出一些大胆尝试时,父母应该尽量鼓励、称赞孩子,让孩子体会到挑战自我而获胜的乐趣,使孩子从内心勇敢起来。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勇敢,意志力也会越来越坚强。

建议四、让孩子对生活充满激情

  没有激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而充满激情的人,对于任何一件小事都力求做到最好。父母要让孩子懂得,每一件小事情正是大事业的积累,只有充满激情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才能实现人生的卓越和完美。

  有一家保险公司,公司的业务经理要求业务员们养成一个习惯:每天上班前,在镜子面前看自己五分钟,然后再高声对自己说:“你是最棒的,我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激情,你今天就要证明这一点,明天也是如此,一直都是如此。”于是,所有的业务员都照做了。

  不久后,效果凸显出来了,这家公司的业务员不仅个个精神饱满,而且创造的业绩也比同行业水平高。

  究其原因,是业务员们对工作的激情激发了他们潜在的能量,促使他们取得好成绩。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的开始,父母可以充分利用早晨这个充满朝气的时刻,让孩子对自己说“我能行”,使孩子积极地面对每一天。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每天早起,深吸一口气,给自己一个微笑,说一些鼓励自己的话,如:“在这美妙的一天,我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去!”从而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情,让他养成每天积极向上心态。

建议五、适度鼓励孩子追求完美

  一个勇于超越自我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力求达到最佳境地,丝毫不会放松,父母要鼓励孩子做事有一个认真、力争完美态度,才能让孩子迈向一个更高的起点。

  13岁的张楠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这让同学们都很羡慕。一次班里组织联欢会,老师请张楠写4个字作为条幅,挂在班里。

  4个字对于已经有3年书法功底的张楠来说很简单。回到家,张楠只花了几分钟就写完了,拿出来让妈妈评价。妈妈看了后,先是对他的字大大赞赏了一番,最后指出了一个小缺点,纸上有一个多余的墨点。而张楠看了看,却说:“那个没事,不仔细看的话看不出来。”

  这时,妈妈说:“儿子,你的字可是要挂在教室里,激励所有同学的,而且这一个污点也会永远挂在墙上,让所有的老师和同学瞻仰。”张楠听了若有所悟,回到房间,认认真真地重新写了一幅。

  让孩子有一个追求完美的态度,并不是把孩子往极限里推,也不是勉强孩子做事尽善尽美,更不是要求孩子不能有犯错误的余地,而是要求孩子在一定能力的基础上,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达到一个相对更高的标准,从而取得更大的成绩。

【教育箴言】

  孩子挑战自我的目标一定要合理,过高的目标会使孩子心力交瘁,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所以,父母要对孩子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和分析,鼓励孩子追求高目标的同时,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检查孩子的目标高度和达到的可能性,从而激励孩子成功地挑战自我。

    58. 对孩子说“不”也是一种激励

  

  每位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爱的方式却是各不相同:有的爱表现为溺爱、迁就,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有求必应;有的爱则表现为严厉,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事实上,父母只有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约束,适时地拒绝孩子,这样的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这样的爱才是理智的爱。

【经典事例】

  今年8岁的鑫运有一个坏习惯,平时作息时间不规律,晚上经常因为看电视或者上网等原因,22:00以后才睡觉。妈妈知道女儿的这种坏习惯可能会影响她的身体发育和学习成绩,曾试图催女儿早点睡觉,但是,鑫运每次都以“再等等”、“马上”这些话来搪塞妈妈。于是,妈妈想出了一个好方法来约束孩子——时间计划表。

  最初,女儿听到这个名字很新鲜,在妈妈的带领下,鑫运参与了计划表的制定,并郑重地签了字。签完,妈妈严肃的对女儿说:“签了字意味着我们承诺要严格执行计划表上的内容。我们要互相监督,如果有谁不能做到,我们就要惩罚他一星期不能看电视、不能上网。”鑫运见妈妈严肃的表情,也认真起来,一口答应了妈妈。

  为了给女儿做榜样,妈妈每天坚持执行计划表上的作息时间。最初,女儿总是没有时间意识,妈妈会提醒女儿睡觉时间快到了。偶尔鑫运会闹情绪,但是妈妈坚决不妥协,拿出时间计划表来约束她。

  经过几次无力地反抗后,鑫运渐渐地开始自觉遵守计划表上的内容,不时地还监督妈妈,久而久之,鑫运逐渐养成了每天21:30睡觉的好习惯。

【教育启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鑫运的妈妈正是利用时间计划表的形式,给女儿订立了一个“规矩”,激励孩子养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的自制能力弱,有时需要一个界限来规定自己的言行,要求孩子做事情要有分寸,这时规矩就产生了。

  一个不曾失望或者经历痛苦的孩子,他的受挫能力是很低的。而且一个孩子的很多不良行为不能得到有效制止,会使孩子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

  父母拒绝孩子要讲求方式和技巧。如果父母只是简单粗暴地拒绝孩子,会导致孩子心理受到伤害,产生挫折感。相反,如果父母注意采用恰当的方法和技巧,将是大有裨益的,不仅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产生怨恨,反而会让父母在他心中树立很高的威信,同时,还使孩子懂得控制欲望,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会得到满足的。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在生活中以恰当的方式对孩子说“不”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狠心”面对孩子的哭闹行为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多数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稍有不顺心,孩子就会哭闹不停。面对这种情况,多数父母选择宠着孩子,立刻满足孩子要求,制止孩子的哭闹行为。其实,正是父母的这种溺爱助长了孩子性格急躁、傲慢。

  面对孩子的哭闹行为,父母会心软也会很为难,尤其在公众场合,这种行为会让父母感到很难堪。这个时候,父母一定不要纵容孩子,否则就会让孩子认为:撒娇、耍赖是我的“杀手锏”,只要我哭,妈妈就会满足我所有的愿望。

  父母要坚决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不”,用“坚持”表示自己不妥协的态度。尤其面对孩子的撒娇、耍赖,父母更是不能心软,一定要“狠”下心来,否则前功尽弃。

建议二、坚持原则,说“不”到底

  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坚决说“不”的家庭,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不是家里的特殊人物,他的无理要求不会得到满足。父母付出的爱是有原则的,那么孩子长大后也会成为有原则的人。

  丹丹今年4岁,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开学第一天,像大多数孩子一样,丹丹哭着坚持要找妈妈,老师很无奈,好在幼儿园离丹丹家只隔了一条街道,老师只好将丹丹送回了家。

  妈妈看到女儿的行为,便决然把女儿挡在了门外。只见丹丹一个人在门外“呜呜”地哭。丹丹知道妈妈的脾气:没有特殊原因,像这种原则问题,妈妈是不会妥协的。最终她只得央求妈妈说:“妈妈,我知道错了,妈妈送丹丹回幼儿园吧!”

  妈妈犹豫了一下,她知道:如果今天纵容了女儿的行为,送女儿回幼儿园了,那么,明天,后天……同样的情况还可能再次发生。于是狠下心对女儿说:“好孩子,你自己回去,妈妈下午第一个去接你。”女儿万般无奈地走了,一边倒退着走,一边流泪说:“妈妈再见!”

  后来,这位妈妈描述当时的情况:我心情很复杂,但是,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让女儿自己走回去了。令我欣慰的是,从那天起,丹丹再没有出现上幼儿园时哭着跑回家的情况了。

  试想如果妈妈看到女儿在门外哭时心软了,把女儿送回幼儿园,那么以后,妈妈可能每天都需要两次送女儿去幼儿园。针对孩子的撒娇、耍赖,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随心所欲的。

  父母的“坚持原则”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不能因为自己心情好坏就随意变换原则,让孩子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甚至让孩子琢磨父母的心理,根据父母状态的好坏谈条件,使他有机可乘,这样对孩子本身也是不公平的。

建议三、说“不”要讲求环境

父母拒绝孩子要讲求环境,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或亲戚朋友的面责骂或体罚孩子,这样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应该尽量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孩子单独面对自己,给他分析道理,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常有这样的场面:人来人往的街道上,有小孩坐地上或者某个玩具店柜台前哭闹,一旁的父母面子无存,情急之下,责骂起孩子来;宾客满堂的时候,孩子坐在地上撒泼,破坏了大家的兴致,父母当众体罚孩子……

这样当众责骂或者体罚孩子的行为,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有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当父母面对孩子的一些不良的行为时,首先一定要冷静下来,事后在没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指出孩子的错误,并要求他改正。

建议四、拒绝孩子的语言要恰当

父母拒绝孩子时,要尽量以平和的口气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要求。这样,孩子会从父母的语言中了解到,父母的态度诚恳而且坚定,无理取闹不能发挥任何作用。

父母切忌对孩子吆五喝六,这样会影响亲子关系。对于个性温和的孩子,粗暴的责骂会使孩子心理受伤,变得谨小慎微,做事看人脸色,甚至迷失自我。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旦脱离父母的控制,一部分孩子不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只会等着别人下命令;另一部分孩子则如脱缰野马、行为失控,做出离谱的事情来。

拒绝孩子语言要讲求方式,切忌对孩子进行感情勒索,如“你再怎么怎么样,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的全部,这样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而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来说,这句话又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让孩子认为父母在虚张声势。

所以,父母在拒绝孩子时,态度一定要真诚,语言一定要委婉、灵活,让孩子可以接受。

建议五、让孩子明白被拒绝的原因

当父母拒绝孩子后,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被拒绝的原因,从而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要求是合理的,而哪些是不合理的。

童童今年6岁。一天晚上,妈妈带童童去散步,她看中了一个洋娃娃,并坚持要妈妈买。妈妈拒绝了女儿,并且耐心地讲道理给女儿听,可是她根本听不进去,反而哭闹着不肯走。妈妈很无奈,只好选择“走开”。

原来,妈妈躲了起来,暗中跟踪女儿。只见童童哭完,慌忙中寻找妈妈的身影,在没有找到妈妈后,童童开始往家的方向走。当走到单元楼道口时,童童看到妈妈,又无比委屈地“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妈妈,你怎么才来啊?”

这时,妈妈安慰了女儿,缓解了她刚才因为找不到妈妈而产生的不安全感。见女儿不哭后,妈妈严厉地对她说:“你刚才的要求合理吗?家里都已经有几个洋娃娃了?”童童低下了头,说:“妈妈,我不要那个了。”

给孩子讲道理一定要选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当孩子正在闹情绪时,会很难接受父母的建议。所以,父母要选择在孩子冷静下来后,再耐心地给孩子分析道理,让孩子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教育箴言】

对孩子说“不”是要求父母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拒绝孩子,逐渐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而不是对孩子所有的要求都加以否定,比如孩子的一些合理要求,父母就要尽量满足他。当然,如果孩子想做某种有意义的尝试,父母也要放手让孩子去实践,满足他的好奇心,让他在实践中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

    59. 激励孩子学会自我激励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海姆·G·吉诺特曾精辟地说:“鼓励的关键,不在于父母对孩子说了什么,而在于孩子听了父母的话以后,在心里会对自己说什么。”事实上,父母给与孩子的鼓励,最终都会被孩子自己消化,在孩子内心产生一股强大的动力,从而强化自己的行为。那么,父母不妨教孩子学会自己鼓励自己,让孩子形成一套自我激励的方式,从而增强孩子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勇气。

【经典事例】

  提到刘翔,大家都不会陌生,他是中国运动员的骄傲。

  2004年8月,在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的世界纪录。这枚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

  2006年7月,在洛桑田径大奖赛中,刘翔以12秒88打破了世界纪录,再次震惊世界;

  2007年8月,在田径世锦赛中,刘翔夺得冠军,成为集奥运冠军、世锦赛冠军和世界纪录保持者于一身的大满贯得主,这也是中国男选手在世锦赛上获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面对这样重大的比赛,素有“中国飞人”称号的刘翔是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激励自己取得成功的呢?

  原来,刘翔有一个喜欢读世界名著的业余爱好。在比赛前,他会通过读世界名著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压力,激励自己比赛时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其中,他最爱读的一本书是《基督山伯爵》,这本书他已经读了很多遍,并且每次读完都有新的思考。尤其看到一些经典语句,他还会记下来,他最喜欢书中这样一句话:“世上没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境况的比较,唯有经历苦难的人才能感受到无上的幸福。”

  他就是以这种顽强的意志和不断拼搏的精神,来激励自己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的。

【教育启示】

  “飞人”刘翔以读名著的方式,缓解自己的压力,从而帮助自己树立成功的信心。这种自我激励的方式在刘翔面对比赛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他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自我激励可以提高自我形象,从而使孩子能有好的表现,而好的表现反过来让孩子更有理由自我激励,从而推动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一个善于自我激励的人,总能发挥自身的潜能,创造出超越自我能力的神话。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或者进步时,父母可以表达自己为他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的心情,但是始终还是需要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强化自己的行为。

  父母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激励意识的做法是:给与孩子荣耀,然后让孩子从内心里承认自己。自我激励有助于孩子增强自信心,并保持努力的积极态度。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过程,离不开父母的尊重、信任、指导及影响。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应该从哪些细节中培养孩子自我激励的能力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改变赏识用语的主语

父母鼓励孩子的目的,不是由父母给孩子“真棒”的评价,而是让孩子在心里对自己评价:“我真棒!我能行!”因此,父母在鼓励孩子时,可以尝试改变赏识的主语,把“我”改变成“你” 的这样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让孩子不再依赖外部赏识,如“你这次考试成绩有进步,妈妈为你感到骄傲,你自己是不是也很自豪?”

把父母对孩子的赞扬、鼓励换成孩子对自己的鼓励,这种简单的变化去除了赞许声中父母自我强调的色彩。父母应建立正确的鼓励意识,逐渐减少外部评价,更多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为自己做的,是值得自豪的,从而得到自己的肯定。

建议二、教孩子对自己进行正面暗示

  积极正面的自我暗示是用一些积极的思想和概念来替代我们过去陈旧的、否定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在短时间内改变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期望的方式。父母可以教孩子学会正面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从而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激励自己的方式可以无声地进行,也可以大声地说出来,还可以在纸上写下来,每天只要5分钟有效的肯定练习,就能抵消孩子许多年形成的坏习惯、消极的想法,让孩子选择积极的方式来面对生活。

  李杰今年11岁,平时很喜欢读书。可是,最近李杰心事重重,也不怎么爱看书了。

  一天,李杰突然问爸爸:“爸爸,什么是‘神经衰弱’?”这个问题一下难倒了爸爸,爸爸听了感觉到很奇怪。原来,最近李杰看到网上流传这样一个说法:“一个孩子如果过早地懂得很多知识,他很有可能染上‘神经衰弱’的毛病。”这个观点一直困扰着李杰。

  爸爸知道“神经衰弱”这个词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发展,使孩子在以后学习过程中产生障碍。为了帮助儿子去掉这个心理障碍,爸爸决定以身示范,做给儿子看,每天早上坚持大声说:“我的身体和头脑真是太好了,我还要学习更多的知识。”

  最开始时,李杰觉得很奇怪,但是,看爸爸说得很起劲,于是也和爸爸学了起来。就这样,父子俩每天坚持说这句话。两个月后,“神经衰弱”这个词再也听不到了,爸爸的这种方式成功地帮助李杰去除了“神经衰弱”这个障碍,李杰又恢复了爱看书的习惯。

  在鼓励孩子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时,要让孩子用正面积极的语言,尽量用肯定的语气来取代不确定、模糊的字眼,比如:“我一定能成功”,而不是说“我不可能失败”;“这件事对我来说很容易”,而不是说“这件事对我来说并不难”。

  肯定的语气会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成功种子,潜意识会指挥孩子走向成功;而不确定甚至否定的语气会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失败的种子,潜意识里提前给孩子设置“失败”的障碍,最终使孩子走向失败。

建议三、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

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也要让孩子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增加自信心去超过别人。让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优劣长短,引导他认真分析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从而树立自信心。

同时,父母要鼓励孩子群体中去表现自己、发掘自己,如鼓励孩子参加学校活动,带孩子参加公益爱心活动等等,让孩子在群体活动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当然,发掘自我的前提不是让孩子只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而是也要鼓励孩子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自己身上的缺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将其发挥得恰到好处。

建议四、让孩子记一本“成功日记”

  人在消极时会意志消沉,丧失自信心,往往失去理智的判断,一本“成功日记”可以让孩子在失意时,唤回孩子的自信,使孩子的心态达到平衡状态,激励孩子看到自己的潜能,进而有勇气从失败中走出来。

  铁铮今年3年级,是班里的班长。他有一个小“宝典”,经常能在铁铮遇到挫折时鼓励他勇往直前。

  原来,这个“宝典”就是铁铮的“成功日记”。铁铮的妈妈培养铁铮从小养成一个习惯,让儿子每周记录下他在学习上或生活上取得的成功,并告诉儿子:“成功是自己在一定时间内,取得既定的目标或者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曾付出的努力。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进步都是成功,哪怕是学会帮妈妈洗碗的小成绩都是成功。”

  铁铮照做了,并且把自己的成绩都记录下来,如:“成绩提高”、“运动会取得名次”、“帮妈妈拖地”等等小成绩都记录下来,并且将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下来。

  每当铁铮考试失败或者失意时,妈妈总会让儿子拿出他那本“成功日记”,让铁铮亲手记录的成功事实激励他重振信心,鼓励他勇敢地克服困难,进而取得成功。

  当面对失败困难时,孩子很容易失去信心,放弃坚持,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一切努力和成绩。一本“成功日记”在这时就发挥了作用,让孩子看一看自己亲手记录的事实,看到自己曾经取得的成绩,从而重新激发自信,迈向成功。

建议五、父母要及时激励孩子

  一个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及时得到鼓励性的表扬,他就有可能鼓足信心去做事。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及时鼓励孩子。

  晓妍今年上5年级,英语成绩很好。下个月,她要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英语演讲比赛。

  最近,晓妍每天会提前半个小时起床到阳台练习演讲稿。比赛临近了,晓妍开始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妈妈看出了女儿的紧张。于是,妈妈决定采用一些措施来缓解女儿的紧张,给女儿信心。

  一天,晓妍起床后,发现卫生间镜子上写着:“I can,I can!”晓妍看了,微微地笑了笑,知道是妈妈的杰作。当走到阳台练习时,发现阳台上挂着一个条幅:“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我有信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实力。”这时,晓妍点了点头。

  自此,每天早上练习演讲稿之前,晓妍都会把这两句话对自己说上一遍来鼓励自己。最后,在演讲比赛中,晓妍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后来,晓妍做了很多鼓励自己的便条,贴在床头、台灯、笔袋、水杯等等经常可以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乐观自信地面对每一天。

  当孩子参加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或者重要的考试及比赛时,父母一定采用一定的方式及时激励孩子,这种及时的激励不仅让孩子积极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也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的有效方法。

【教育箴言】

  父母要激励孩子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辩证地看待自己。鼓励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以及鼓励孩子记录自己成功事迹的这些行为,目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但并不意味着让孩子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父母要防止孩子养成傲慢的心态,而是让孩子学会用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激励自己。

    60. 善用激将法来激励孩子

  

  俗话说:劝将不如激将。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除了采取正面鼓励的方式外,还可以适当地采用激将法的方式,利用反面语言刺激孩子,激起孩子的好胜心,激发出孩子潜在的能量,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经典事例】

  有一个12岁的男孩,学习成绩不好,但却爱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到了中学时,这个男孩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天,这个男孩的叔叔在纸上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在各个角顶处标上了符号A、B、C,并写出AB2+BC2=AC2这样一个公式,然后满脸神秘地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孩子,你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你来试试吧。毕达哥拉斯在两千年前就会证明了。难道两千年后的你,就不能证明出来?”

  当时,这个男孩还没学习过几何课程,对几何几乎一无所知。但是,男孩天性好强,他听了叔叔的话想:“毕达哥拉斯两千年前就会证明了,难道我不会做?那我算什么呢?”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驱使着他,他决定试一试。他每天冥思苦想寻求结果,一周过去了,两周过去了……他坚持不放弃,终于在第三周的最后一天,他独立地把定理证明出来了。

  这个男孩就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教育启示】

  爱因斯坦的叔叔充分利用了爱因斯坦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的等特点,运用激将法激发爱因斯坦积极地思考问题,激励他成功地证明出了毕达哥拉斯数学定理。

  所谓激将法,是利用孩子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从相反的角度,用“刺激”的形式,将孩子本来的潜能激发出来,使孩子主动地做他原本不愿做的事情。同时,激将法也是树立榜样的方法,榜样可以是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也可以是当前生活中的典范,以在孩子心中树立榜样的方式激励孩子进步。

  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让孩子产生一种不服输的心理,以此来磨练孩子的意志。

  激将法在激励孩子的过程中起“催化剂”的作用,让孩子主动地改变自己。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巧用激将法,使这个“催化剂”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呢?

【教育建议】

建议一、对症下药,掌握最佳时机

现在的孩子大多任性,顽皮,当父母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时,就想尽一切办法撒娇、耍赖,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这时,父母可以采取激将法来制止孩子的这种不良行为。

  征征今年上1年级,崇拜英雄人物。

  一天早上起床,征征很不情愿地被妈妈叫醒,他醒来后,问妈妈:“妈妈,今天早上咱们吃煮方便面吗?”妈妈回答:“不是,炒米饭。”征征很失望地问道:“炒米饭?您不是答应我每周吃一次煮方便面吗?”妈妈说道:“咱们明天再吃那个。”征征听了很失望。

  妈妈试图拉征征起床,可是不小心将他的脚磕到了床角。本来征征因为没吃上煮方便面很沮丧,再加上腿被轻轻磕了一下,于是,征征借机撒起娇来,赖在床上不肯起来。妈妈再三安慰,儿子还是不起来。

  这时,妈妈撇着嘴说:“你啊!平时还崇拜英雄,可是现在连这点疼都受不了,你要是出生在‘嘎子’那个年代,估计敌人还没动手,你就胆怯地退缩了。”说完,还摇了摇头。

  征征一听妈妈这么说,马上辩驳道:“谁说的,我也能像嘎子那样打鬼子……”说着,从床上爬了起来。

对于孩子的顽皮、淘气,有时父母磨破了嘴皮,依然不能制止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但是,这类孩子有一个特点,一般比较好强,父母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好强的心理来激励孩子,让孩子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建议二、把握分寸,语言要适度

  每个孩子承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压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在这个限度内,父母给与的压力会变成孩子的动力,当超出了这个限度,压力过大,可能会使孩子自信心受挫,导致孩子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父母恨铁不成钢,欲用刻薄的话语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却殊不知这些话伤害了孩子,结果不但没激发起孩子的上进心,反而把原有的自信心摧毁掉了。

  有这样一个场景:

  客厅里,明明认真地看电视。

  妈妈生气地走过来说:“你就看电视吧,不用看书了,反正你也考不上大学。”

  明明生气地走开了,甩下一句话:“烦人。”

  案例中的明明知道父母是想刺激自己去看书,但是心里会非常反感,甚至会和父母对着干:“你说得对,反正我也考不上大学,那我就不学了。”

  父母切忌使用打击性的语言激励孩子,也不要一话多说,唠唠叨叨,让孩子产生厌恶的情绪。这样不仅不能对孩子起到激励作用,反而会让父母的爱心换回失落。所以,父母说话时,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

建议三、激将法与鼓励法相结合

  激将法往往能在短时间内激发孩子的巨大能量,较迅速地解决问题,收到短兵相接、立竿见影的功效。但是想让孩子长期保持下去,还需要父母采用短期激将法和长期正面鼓励法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张拓今年上3年级,是个挺干净的小男孩,但字迹却很“草”。尽管老师多次纠正,妈妈多次批评,可张拓的字还是一直没有进步。

  这一天是母亲节。早上起床后,妈妈发现枕边有一张精美的贺卡,翻开一看,上面写着工工整整的贺词,原来是儿子张拓送给自己的礼物。妈妈看了很高兴也很惊讶,原来儿子的字可以写得这么整齐。这时,妈妈走到张拓的面前说:“儿子,你的贺卡妈妈收到了,妈妈很高兴你能有这份孝心,不过上面的字要是能自己写就更好了。”

  张拓马上严肃起来,说:“妈妈,那个字就是我写的!”

  “我不相信,你的作业本那么乱,这么工整的字怎么可能是你写的?”妈妈反驳道。

  “那好,我现在证明给您看。”张拓说完,拿起手中的笔写了起来。

  妈妈却背过身说:“我现在可不看,如果你能写出工整的作业,妈妈就相信这个贺卡是你写的。”

  第二天放学回家,张拓迫不及待地拿出当天的作业本给妈妈看,妈妈看到工整的作业本,没有再反驳儿子,而是认真地说:“嗯,儿子,这个字比昨天的还要漂亮,这回妈妈相信了,而且感到很骄傲,以后的作业要是都能这样,妈妈就更欣慰了。”

  张拓听到妈妈的赞赏很高兴,从此以后,作业本再也没有出现“草书”了。

父母善用这种激将法和鼓励法相结合的方式激励孩子,不仅可以使孩子在短期内改变不好的习惯,还可以让孩子将这种好的习惯保持下去,有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建议四、不拿孩子和别的孩子做比较

曾经有一项调查,调查对象是307名青少年,调查内容是:在孩子心中,父母的哪些行为最令他无法忍受。调查结果是:有94人不能忍受父母说自己不如别的孩子的“激将法”,占总数比例的30.62%,排在第一位;其次,不能忍受父母“讽刺、挖苦”的占21.50%。

  有时,当看到自己的孩子表现不如别的孩子时,父母就会不自觉地比较起来,说:“你看人家某某,你再看你。”类似这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这种话往往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反正你也觉得我不行,我就这样了”、“你要是觉得他好,要他给你当孩子呀”等等类似的想法。

  陈继东的妈妈最近听说同事家的儿子考上了市重点高中,于是对儿子陈继东说:“儿子,你知道吗?你李阿姨家的张旭哥哥今年考上了一中,市重点呀!明年你要是也能考上一中,妈妈就太高兴了。”

  儿子一脸不高兴地说道:“我有我的优点,请你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儿子,别用别人的优点来打击我的自尊心。”说完,扭头就走了。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父母不能随意拿孩子的缺点去和别人的优点做比较,以此来激励自己的孩子,而是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建立自信心,完善孩子的人格。

【教育箴言】

  父母采用激将法教育孩子时,要因人而异,仔细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语言一定在孩子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对于性情软弱、缺乏自信的孩子来说,激将法不但不起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对这样的孩子慎用激励法,不妨用鼓励作为激励,增强他的自信心和勇气。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第9章

章节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