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Part 7 非典型失眠者Z先生
A+ A-

有人坚信,成功人士的睡眠更好,朋友圈也经常有人发布类似于“为什么越是精英睡的时间越短?”之类的文章。

  人们之所以相信这个理论,是因为有许多成功人士的真实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在你也选择相信之前,我希望你能思考几个问题:哪些“成功人士”每天只睡4个小时?这样的“成功人士”出现过几个?有多少“成功人士”每天睡7个或9个小时?

  如果你用心去解答这个问题,相信你对这种理论会有自己的认识。

1. Z先生的话:我不是睡不着,是醒得太早

  本书即将进入尾声,关于睡眠问题所引发的各种典型案例,我也讲得差不多了。

  在之前的几章里,我给读者传达了这样一个理念:睡得好,更成功。当然,这里的“成功”并不仅仅是指拥有更好的事业、更多的收入。

  我认为改善睡眠带给人最大的成功是——以此为契机,发现、塑造更好的自己,也会迸发出自我控制、自我调整甚至是自我改良的信念。

  这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喜欢抬杠的朋友会问:“你说睡眠好,更成功,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反过来讲——越是成功的人,睡得就越好。”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NO!

  根据我的观察发现,虽然大部分成功者都拥有良好的睡眠,但是,成功者存在睡眠问题的概率却比普通人还要高。我曾与一位有睡眠问题的成功者打过交道,他就是Z先生。

  本书案例涉及的所有主人公,用的都是化名,Z先生也是化名。如果我说出Z先生的真名,有些读者肯定听说过他,尤其是对于某些行业的读者而言,这个名字用如雷贯耳来形容可能并不过分。总而言之,他是那种无论从哪个方面定义,都可以被归类到成功者行列中的人。

  某日,Z先生的助理找到我,说Z先生也许需要一位医生的建议,尤其对于睡眠状况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我能有时间与Z先生谈一谈。

  说实话,初见Z先生时,我的内心稍微有些忐忑。我不知道以Z先生的见识和博学,是否可以接受一位医生的建议。

  我直接问:“我有什么能帮您?”

  Z先生很客气,他说:“一直以来我的睡眠很成问题,甚至严重影响到我的身体状况,想请您帮我调整一下。”

  接下来,他就把自己的情况很仔细地介绍了一遍。

  我不知道各位读者想没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按道理说,晚上熬夜和早上起床都是在对抗来袭的睡意,二者之间差别不大,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熬夜的时候不会觉得痛苦,早上起床就会觉得非常痛苦。

  有种理论说:晚上睡不着,是因为不敢轻易结束庸庸碌碌的一天;早上起不来,是因为没有勇气面对崭新的一天。这种说法虽然有着浓浓的“鸡汤”味,但是也包含了一些心理学道理。

  一般而言,庸庸碌碌、充满焦虑的生活,容易让人晚上失眠,这也是我所遇到的大部分患者形成睡眠障碍的原因。但是Z先生的问题却恰恰相反,他之所以睡得少,主要是因为起床早。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Z先生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他工作很忙,每天要忙到很晚才睡觉,但是并没有晚上睡不着的状况,入眠很快。问题是,每次睡到三四个小时的时候,他就会从睡眠中醒来。

  其实,大部分人都是如此,半夜会习惯性地醒来一次,起夜或稍微酝酿一下,接着便又睡着了——但Z先生是醒来就睡不着了。

  Z先生之所以醒来就睡不着,是因为他每次只要一醒来,就觉得这崭新的一天还有很多比睡觉更“享受”、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就这样,Z先生成了一个典型“少睡更成功”的典范。

  Z先生说:“以前,我觉得自己的睡眠状况没什么问题,而且,我身边很多事业有成的朋友都和我一样,每天睡得很少,所以我也把这种生活视为常态。

  “但是,前不久我被检查出糖尿病。医生告诉我,可能和睡眠不足有关系,所以,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需要调整一下作息时间,这才找到你。”

  我问Z先生:“您之前睡眠那么少,会不会时常感到困?”

  Z先生想都不想,立即说:“不困,而且我曾经以此为傲,认为自己拥有过人的精力。但现在,有时候我会想:这算不算一种毛病呢?”

  我想了想,换了一种问法:“那您之前有没有感觉到非常困的时候?”

  Z先生也想了想,说:“有,就是每个项目完成的时候,我会在内心里给自己放一两天假。说也奇怪,那段时间就会非常困,几乎每天的睡眠时间都能超过10个小时。但是只要开始新项目,这种感觉就消失了。”

  Z先生说完这番话,我对他的情况已经有了一些基本认识——首先我可以确定,他不属于那种“天生觉少”的人群。天生觉少,是因为基因与常人有所不同,具体来说是一种叫“DEC2”的基因发生了变异。

  最早发现这个秘密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学系的何英。他在2009年8月14日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由DEC2基因编码的蛋白上的一个氨基酸发生替换突变会导致人睡眠少。就是说,普通人每天需要睡够7~8个小时,而这些“基因变异人”只需要睡6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足够了。据统计,大约每100个人中,会有一个这样的人。

  我之所以断定Z先生不属于这类人,是因为他说每当项目结束之后,会进入一个睡眠活跃期,每天的睡眠时间超过10个小时,而那些天生觉少的人,是不会这样的。

  那么,Z先生为什么平时睡得那么少?分析一下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的成功欲激发了他的意志,这种意识足可以对抗睡眠的冲动。

  有人说:成功就是最好的兴奋剂。对于成功者而言,可能外人看来他是在没日没夜地苦干,但其实他是在享受工作的滋养。因为工作对于他而言是一种享受,所以他可以很容易地调动起自己的意志力,来对抗一切有碍工作的因素,其中也包括睡眠。

  于是,我对Z先生说:“首先,我对您表示尊敬,因为您有超强的意志力,这肯定也是您成功的一个因素。其次,我现在初步断定,您之所以睡得少,而且还不困,不是因为您天生睡眠少,而是因为您的事业心和意志力抑制了自己的睡眠冲动。”

  “睡眠冲动?”Z先生有些迷惑,问道,“难道人想睡觉不是因为他困了,而是这个睡眠冲动在起作用?”

  我点点头,说:“是的,所谓睡眠冲动,用通俗的话来讲可以理解成睡意。我们的睡意不是突然间爆发的,而是在一整天的时间里不断积累的。正是由于不断积累的睡眠冲动导致了人感觉到困,而不是因为困才产生了睡眠冲动。”

  Z先生说:“那你的意思是说,我没有办法正常积累睡意?”

  我摇摇头说:“不是您没有办法积累睡意,而是您的意志从一开始就在对抗睡意。

  “对于一般人来说,早上起来最清醒,然后每过一段时间,他的精力就会被消耗一部分,睡意便增加一分,直到晚上再也熬不住了,便沉沉睡去。您在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很少感觉到累,很少觉得自己应该放下手中的工作去休息?”

  Z先生点点头,说:“是的。可是我之前已经说过,我不是睡不着,是醒得太早。”

  我回道:“其实是一回事儿。睡眠本身是个释放睡意的过程,大部分人在睡意没有完全释放的时候,是很难清醒过来的。但是您却可以,这是因为您的意志克制了睡意。”

  Z先生说:“这样啊,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这回事,看来关于睡眠这件事一般人还是了解得太少。那你说,我这种问题该怎么处理呢?”

  说实话,当时我还没想好该如何具体解决Z先生的问题,因为他的情况跟我以前所处理的所有案例都不同。

  我一直坚信一件事情,那就是正确的、高效的工作方式需要健康的睡眠作为支撑——一个人连觉也睡不好,每天浑浑噩噩的,谈何效率?谈何创造力?

  但是,Z先生这个案例颠覆了我的认知,他虽然长期处于缺觉状态,却依然能保持着极高的工作能力。如果不是因为睡眠问题引发了糖尿病,或许他根本不会意识到缺觉这件事情会给身体带来负面作用。

  睡眠不好或太少的人,都容易患糖尿病。

  瑞典的研究人员曾经对8000名健康人做过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10年之后,8000人中有500人患上了糖尿病,而这些人中,大多数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

  这是巧合吗?绝对不是!

  医学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可能会导致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和激素的分泌异常,这两个原因会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

  Z先生告诉我,当医生告诉他患上糖尿病的原因与睡眠不足有关时,他的确有些怀疑,但又不得不信。他问我:“如果改善了睡眠,对于我的病情是不是也会有一些帮助?”

  我点点头,说:“那是肯定的。别说像您这样因为睡眠不足而引发的糖尿病了,就是那些因为其他原因患上糖尿病的患者,也要重视改善睡眠。”

  Z先生又问我:“那你说说,我怎么才能够让自己的睡眠回归正常?”

  我想了想,说:“Z先生,您的具体情况有些特殊,我觉得我应该先想一想,然后再制订出一个解决方案。这样吧,三天后我再来,到时候咱们再谈具体的方案好不好?”

  Z先生表示同意,我暂时离开了Z先生的“主场”。

2.成功者与睡眠时间

  一般来说,对于职业男性的失眠问题,解决的手段比较简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限制白天的睡眠时间,尽量避免午睡,把一天的“睡意”都累积到晚上爆发出来;

  二、加强自我调节,应用一些心理学手段加速入眠;

  三、保持良好的卧室环境,除了卫生环境要好之外,还要避免噪声污染和光源污染;

  四、规律睡眠,强制性规定上床睡觉和起床的时间;

  五、一旦上床,绝不做与睡觉无关的事情,比如看手机、看书、看电脑等事情,全部都要停止。

  通过这五个方法,然后再辅以心理干预措施,一段时间之后睡眠问题可以得到初步改善,并养成良好的睡眠。

  但是眼下看来,这五个方法对Z先生的作用可能并不大。他本身就没有白天睡觉的习惯,所以第一条方法意义不大。他的主要问题不是失眠,而是主动减少睡眠时间,所以第二条方法也没意义。至于改善卧室环境、规定强制性的睡眠时间和睡眠习惯,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在于,要瓦解Z先生主观上的“少睡更成功”这个执念,不过,这可能不太容易。

  我想起有个朋友曾经给我讲过的一件事情:

  他一直以为,他的大领导属于那种少睡多干的典型,因为他经常看到在很晚的时候,领导的办公室里还亮着灯。他也经常以此自我安慰:“领导虽然成功,但生活却过得太累。我虽然只是个普通员工,但好在轻松自在。”

  直到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个进入领导办公室的机会,从此,他的那种观念就彻底打消了。因为他看到:领导的办公室比他住的房子还大,里面还有一个超大的卧室,床垫都是进口的,估计一张都要数万元。

  后来这位朋友对我说:“那时候我才知道,什么成功人士只睡几个小时都是骗人的,因为他们可以在办公室里、飞机上、专车上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随时随地好好休息!”

  这虽然是个小小特例,但也足以说明,所谓成功者睡得更少的说法,其实是旁观者的错觉,不足为信。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想去说服、影响一个人,很多时候不仅仅取决于你说的话、讲的道理是否正确,更取决于你与被说服人的“位置关系”。

  意见就如同是水,高处的水流向低处很容易,低处的水流向高处则很难。马云给一个普通人讲什么道理,普通人都能很容易接受,而一个普通人想要说服马云,难度肯定要大得多。

  更为关键的是,这世界上确实存在着一些睡眠较少的成功人士,而且他们也坚信睡眠少是自己的竞争力之一。例如:托马斯·爱迪生是全球知名的发明家,据《纽约时报》报道,当时他每天只需睡3~4个小时,他将睡觉描述为“人类原始时期的遗物”。

  关于他的这番话,我坚决不认同。一个人一天睡12~14个小时虽然是不健康的,但是如果所有人都睡3~4个小时,那么后果将会更加严重。

  除爱迪生之外,比较著名的睡眠少的成功者还有几位。比如说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据传,他每天只睡4小时。这件事情广为流传,是因为央视记者在采访苹果iOS应用前主管尼汀·加纳特拉时,对方说:“库克每晚的睡觉时间只有3~4个小时。”

  另外,丘吉尔和撒切尔夫人也是著名的少睡眠人物,他们每天也只睡4个小时左右。

  正是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所以很多人会认为,“睡得少,更成功”是真理。

  但事实上,我曾经对成功人士的睡眠状况做过一个统计,结果显示:睡得少的成功者只是少数,大部分成功者都非常重视睡眠的质量与时间。

  比如说沃伦·巴菲特,他每天大概早上八点半到办公室,五点半就准时下班了,工作时间不到9个小时,睡眠时间超过7个小时。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每天晚上11点准时休息、早上6点起床,睡眠时间超过7个小时。马云每天睡几个小时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李彦宏在一次访谈中曾经提到:“马云每天都会睡懒觉。”由此可知,马云的睡眠时间绝不会太少。

  我们有理由推断,大多数成功人士的作息时间都比较有规律,睡眠时长一般在8小时左右。但是很多时候,正常案例很难引起我们的重视,而那些非同寻常的例子,反倒会让我们觉得那才是常态。

  这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信息,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简单来说就是,有些宣传“睡得少,更成功”的文章,他们会筛选出一些特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让人觉得文章的内容“好有道理”。事实上,更多否定这一观点的例子被过滤掉了,我们根本看不到。

  如果我们并不属于那种天生睡眠少的人群,听信了“睡眠少,更成功”的理论,很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美国有位叫曼纳·伊奥尼斯古的女士,是一家很有名的数字营销公司的总监。如果按照普通标准衡量的话,她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成功人士。

  最初,伊奥尼斯古也是一个和睡眠争取时间的人——减少睡眠时间,增加工作时间。但是经过一个无眠的加班之夜后,她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出了车祸。

  所幸事故并不严重,但却浪费了她更多的时间。从此以后,她一直坚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每晚11点上床睡觉,早上7点起床。

  在改善了自己的作息习惯之后,她的直接感受是:“这样,我可以完成更多的工作,更容易达成目标,能解决过去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换言之,现在她能更好地利用时间,尽管她的工作时间减少了。

  这是一个走出睡眠误区的典型案例,但是伊奥尼斯古走出误区的契机源于一场意外事故,这是不可复制的。想要让Z先生也走出这个误区,还需要一些更加聪明的做法。

  我决定采取激将法。

  在第一次见面之后的第三天,我又见到了Z先生,这次是在他的办公室。

  见面之后,我问Z先生:“您这几天睡得怎么样?”

  Z先生叹了一口气说:“和以前一样。”

  我说:“您每天那么早醒来,一定是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啰!”

  Z先生点了点头,说道:“当然,公司的大小事情,无不让人操心。”

  我说:“那您有没有想过,最好的管理制度该是什么?”

  Z先生没有想到我会把话题扯到管理上,很明显,他不认为我在这个领域能提出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但出于礼貌,他还是问我:“你觉得呢?”

  我说:“几千年前,老子在《道德经》里就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我认为,好的管理体制,是不需要管理者事无巨细地插手,但却依然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

  Z先生笑道:“你说的有些道理,但那种境界太过理想化了。如今的市场格局瞬息万变,管理一个企业就好像驾车——如果驾的是牛车,你打个盹儿没啥问题;驾驶汽车也可以容许你稍微分一下神,但足够危险了;可如果你开的是战斗机,并且正在与敌人战斗,那就绝不能有丝毫的大意。”

  我说:“可是您的这架飞机也并不是您一个人在驾驶,您还有许多下属,他们可以帮您分担一些责任,不是吗?”

  Z先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他说道:“我不放心。”

  我说:“或许这是因为您对自己的企业没有信心,或者说,您对自己所制定的制度没有信心。”

  Z先生看着我,笑了笑说道:“你这是在激我,想让我放下手头的事情,来配合你的治疗是吧?”

  我说:“错!这不是在配合我,是您要自我调整。您觉得自己有太多事情需要操心,可谁又不是呢?如果一个人想要掌控一切,不管他是什么职业、什么身份,都有操心不完的事情。

  “在有睡眠障碍的人群中,有白领、学生、家庭主妇,他们都觉得自己有操心不完的事情,所以夜不能寐。在这一点上,您和他们没有什么区别,要想找回自己,就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处境和心境。”

  Z先生看了看我,思索了一会儿说:“所以,你觉得我需要放下事业来调整自己的状态?”

  我说:“放,但也不放。放的是您自己事无巨细的控制欲,不放的是真正属于您的那部分工作。”

  Z先生仰身躺在椅背上,说:“你说的倒是也有些道理,我确实需要一段时间来放松一下自己。其实,我也想看看,这摊子事儿离了我会是怎么样的状况。”

  我看劝说有了成效,立马跟进:“那您就试试看,从明天开始,您睡醒的时候不要再提醒自己有多少事情需要自己、离不开自己。您不妨抱着旁观者的心态去观察一下,由您建立起来的庞大的商业帝国,是否能在您离开的时候也会正常运转。我想,这也是一种考验。”

  对于Z先生这样的人而言,“考验”二字有无穷的魔力,他们总是希望面临挑战、应对难题。所以,当我说完这番话之后,他显得有些兴奋,说:“没错,这也是一种挑战,我还真想看看呢!好了,就这么决定了,我之后会再联系你。”

3.怎么看待我们的睡眠

  在诸多睡眠障碍患者中,Z先生这种情况属于“非典型困难”。如果没有疾病的困扰,很多人都会羡慕Z先生的意志力吧?毕竟,“不睡觉”“少睡觉”的想法大有市场。

  早在2002年的时候,美国塞法隆公司研发出一种名为“莫达非尼”的药物,商品名为“不夜神”。这种药物有一种神奇的功效——人只要吃下一片,就可以连续工作40个小时而不会有任何睡意。40个小时之后,睡8个小时,再吃一片,还可以让人连续工作40个小时……

  这种药物原本是给那些极度嗜睡的人准备的,但没想到却引起了美国军方的重视。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军方曾将“莫达非尼”发放给前线的士兵,以帮助他们在长期的战争中保持大脑清醒和体力充足。

  随着这种药物逐渐被人们所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借助它来对抗睡眠。在“不夜神”上市后几年内,美国出现了一股所谓的“24小时社会”潮流——长途车司机、学生和夜总会工作者纷纷加入到服药者的行列中。

  这些人可以24小时不睡,把一天的时间全部都投入到工作和娱乐中,他们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团体,就是所谓的“24小时社会”。

  据统计,“不夜神”上市后的第三年,全球销售额就达到了惊人的2.5亿英镑。不过,其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药物卖给了嗜睡症患者,绝大多数药物都被普通人给消费掉了。

  这个现象其实证实了一种观点:很多人是抗拒睡眠的,如果有可能,他们愿意完全放弃睡眠。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把睡眠视为享受,于是沉迷于无度的睡眠中,浪费了光阴;有些人把睡眠视为累赘,于是千方百计地想要减少睡眠时间,耗空了精力。

  我在前言中说过,大学时我也曾失眠过,在我失眠最严重的那段时间里,我感觉睡眠抛弃了我,求之而不得。到后来,我抛弃了睡眠——既然睡不着,便不睡好了。

  那段时间我一直在与睡眠作战,事后想起来,才知道自己是在和一个不可能战胜的对手抗争——你和睡眠作对,就是在折磨自己。

  人总是希望能控制一切,但是在睡眠这件事情上,越是想控制便越控制不住,所以必须要顺其自然。而我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走出与睡眠较真儿的困局中,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很多人对于睡眠这件事情缺乏尊重,认为睡眠只不过是人蜷缩在床上无谓地消耗掉几个小时而已。那么,我想问问你:既然睡眠没有意义,人类为什么要在进化的过程中养成这个习惯呢?

  要知道,对于祖先而言,睡眠并不是享受,而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在处处潜藏杀机的自然界里,每天6~8个小时的无意识时间是祖先最为脆弱的时候。

  我们可以想象,有多少人类祖先曾经在睡梦中被外来的侵略夺取了生命,但是他们依然选择将睡眠进行到底——这当然是因为,不睡觉这件事情的危害,要比睡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威胁更加可怕。

  现在,我们不必担心在睡梦中被野兽袭击或是遭遇各种人为的灾难了,于是睡眠成了一种享受。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忘记了睡眠的必要性,开始拒绝睡眠。这是非常荒谬的,我们必须尊重人类在几百万年来进化出的这一生物本能。

  我们再回到Z先生的话题上,很明显,他是属于那种把睡眠当成累赘的人,恨不得终身不睡。如果不是患上了糖尿病,他到现在依然不知睡眠的重要性。对于他来讲,人生有太多需要完成的事业,时时刻刻都在抢时间,最后抢到了睡眠的头上。

  可是,和睡眠抢来的时间,真的是“有效时间”吗?恐怕未必。

  我承认,即便是长期处于缺觉状态,Z先生依然能保持这种旺盛的精力和较高的效率。但是,如果他能保证良好的睡眠,是不是会更加睿智、更加高效呢?

  这也是我迫不及待需要验证的一个结果。

  在第二次与Z先生见面之后,他说过一段时间会主动联系我。我原本以为这个时间会比较长,但是没想到,仅仅一个礼拜后,我就接到了他的电话。

  电话是Z先生亲自打来的,他开门见山地说:“我觉得你有必要再过来一趟,今天有时间吗?”

  我看了一下行程表,说:“好的。”

  Z先生说:“那就下午两点半见,我在办公室等你。”

  下午我准时来到了Z先生的办公室。Z先生正坐在沙发上,悠闲地泡着茶,见我进来,他指了指身边的位置,说道:“坐。”然后把泡好的茶给我倒了一杯。

  我端起茶抿了一口,忍不住说:“好茶!”

  Z先生笑了,说:“茶自然是不错的,不过关键在于品茶的心境。”

  我有些窃喜:“哦?看来您近期睡得不错。”

  Z先生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似乎有些答非所问地说:“人啊,有时候就像发条,拧得越紧越有力量。但总是绷得太紧,很容易断,还得时不时地松一下,这样才能长久啊!”

  我问:“那您现在松下来了吗?”

  Z先生说:“松下来了。那天你走了之后,我想了许多。我回想自己过去这几十年来的经历,发现我的人生其实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般精彩。因为在我的生活里,似乎只剩下一件事情——工作。

  “我就想啊,当初我辛苦打拼的时候,跟自己说要挣够足够下半辈子花的钱,然后就去享受人生。等我挣够了这些钱后,我又对自己说,我要把公司做成行业前三名,那我就可以退休了。

  “现在这个目标也实现了,但我还是不能退休,因为我发现,此时公司已经从一艘小渔船变成了航空母舰。小渔船好放下,航空母舰上那么多人、那么多设备,可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

  “我跟着这艘航空母舰继续往前走,总以为是自己驾驶着它,但实际上——却是它在推着我走。”

  我点头道:“恭喜!看来您真是想开了!”

  Z先生说道:“想开了谈不上,总算是想明白了一些东西。

  “第一天的时候,我早晨又早早地醒来,习惯性地起床然后准备去工作。洗漱到一半时才突然想起来,咱们说好了要放下工作一段时间。于是我就把衣服脱了,继续回到了床上。

  “却怎么也睡不着了,我总担心公司会出乱子。当时我有些纠结,心想要不要起床去公司,不过到最后干脆还是把心一横,心想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没想到还真的又睡着了。”

  我问:“睡得好吗?”

  Z先生说:“不好,中途醒过来几次。每次醒来都需要下一次决心,才能够再次睡着。那天我睡到了早上9点,然后起床去公司。走近公司大门的时候,所有员工都在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我。”

  我说:“可能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您这个时间来公司吧?”

  Z先生点了点头,说道:“是的。我到了单位之后,发现除了大家看我的眼神有点奇怪之外,一切都很正常,很多我担心的事情,主管和员工都已经处理完了。

  “当时我就在想,这些事情,不管怎么说最后都是要交给他们干的,即便我不参与,他们也能干得挺好,我以前是不是有点过于操心了?”

  此时我不好说什么,便没有接话。

  Z先生继续说道:“第二天的时候,我还是习惯性地早早就醒来了,但是这一次我不那么纠结了,醒来在家里溜达了一会儿后,就直接上床又睡了,而且中间醒的频率也降低了。

  “随后几天,我的睡眠状况一点点改善。到了昨天,我早上醒来之后,最多睁开眼5分钟后就又睡着了,而且睡得非常香,醒来的时候居然都到10点多了。”

  我说:“那您睡的时间有点太长了,不过这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您现在正在还之前欠下的‘睡眠债’,也就是在补觉。”

  Z先生问:“我这个‘睡眠债’什么时候能还清?”

  我想了想,说:“如果偶尔一次缺觉的话,一般一个星期到两个星期可以还清。像您这样长期缺觉的情况,我很遗憾地告诉您,这个债是还不清的。比如说您的糖尿病,就算是现在睡得再好,也不可能不治而愈。”

  Z先生点了点头,说:“那也没办法了,好在现在开始正常睡觉还来得及,就算是止损吧!”

  我心想:到底是商人,什么事情都可以用商业理论去解释。我回答:“对,就是这个道理。”

  Z先生说:“事后想想,其实解决这件事挺简单的。你说,为什么当时我自己想不出来解决的办法呢?”

  我笑着说:“您肯定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一家工厂里的某台精密机床坏掉了,请来一位专业工程师修理。工程师围着运转中的机器转了一会儿,在机器的某个部位画了一条线,说:‘你们沿着我画的这条线把机器打开,就可以找到问题所在了’。

  “工人照工程师说的做了,果然找到了机器发生的故障点,并顺利地排除了故障。

  “问题解决之后,工厂按照提前谈好的价格付给工程师1万美元,此时工厂负责人开玩笑地说:‘你画了一条线,就挣了1万美元。’工程师摇摇头,说:‘画一条线只要1美元,搞明白在哪儿画一条线,需要9999美元。’”

  我说完这番话,Z先生哈哈大笑起来,说道:“看来我就是那台坏了的机器,你找到了我的症结之所在。”

4.睡眠的“结”

  关于Z先生的故事,到此就告一段落了。

  当然,此次干预的过程要比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个过程更加复杂一些,但是出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只讲了一些重点。

  在本书的最后,我想抛开各种睡眠症状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和每个人的具体境况,从最根本的层面大概讲一下大部分睡眠问题发生的“共因”,算是对本书之前的所有内容进行一个归纳和总结吧!

  我要讲的第一个共因是“心结”。

  有的人睡眠时间短,有的人睡眠质量不好。在我看来,这些都可以用一个原因来概括:心里有结。

  其实,古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古代中医推崇,睡前务必打开心结——烫脚半小时,舒展眉头、手足、心及舌头,并且将一粒高粱米放到印堂上。平躺后还要全身放松,把烦恼集中在肚子里,调整自己的呼吸,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睡眠状态。

  关于古人描述的“打开心结”的方法,在我看来可以算作是一种“仪式”。

  通过这种仪式,我们知道睡眠是一件极其神圣的事情,可以让我们忘掉世俗烦扰,全身心地投入到睡眠中去,如此才会起到一定效果。

  但是,这毕竟治标不治本,要想真正打开心结,还需要心理疏导。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自我疏导解决问题,但如果心结太深,就需要专业的从业人员进行疏导了。

  要知道,不管是什么程度的心结,其实都是有理由的(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感觉会无缘无故的心烦而导致失眠,其实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刻意回避了心烦的根本原因,潜意识却将这种情绪表达了出来)。

  用认知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来看的话,心结的产生主要有三个过程:

  首先是诱因。

  家庭冲突、感情破裂、事业受挫、人际失和等外在因素都可能诱发心理上的变化。拿Z先生来说,他之所以醒来便睡不着,最大的诱因就是对于事业的执迷和对工作的过度掌控欲。

  其次是不合理的信念,意思就是对诱因错误的认识。

  Z先生之所以没能找到导致自己睡眠出问题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他对诱因有了错误的认识,产生了不合理的信念——认为自己睡不着的原因来自“少睡觉才能更成功”的信念。

  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了不好的行为和情绪。

  在心结产生的三个过程中,“不合理信念”是最关键的症结所在。所以,我在帮助Z先生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打破他内心的“少睡觉才能更成功”这一不合理信念。

  事实证明,这么做的效果很好。

  心结产生的过程有三步,类型也有三种。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韦斯勒曾说:“人想不开分三类——想多了,想少了,想坏了。”

  所谓想多了,就是把小事情想得太大,把心思花在了不该想的地方。

  所谓想少了,就是钻牛角尖了,什么事都要黑白分明,不给自己和别人回旋的余地。

  所谓想坏了,就是总把事情往坏处想。

  有个故事很好地体现了这种人的想法:有个爱操心的老妇人,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伞,小儿子晒盐。晴天的时候,老妇人就替大儿子发愁——不下雨谁买他的伞啊!下雨了呢,她又替小儿子发愁——这么大的雨把盐巴淋湿了可咋办?

  像她这样凡事只能往坏处想的人,怎么能没有心结?

  解决睡眠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帮人解开心结。

  我要告诉各位的是,虽然心结会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客观来讲,心结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

  所谓心结,用心理学词汇表述的话就是“抑郁”。研究发现,抑郁情绪能让人更容易地进入到“沉思”状态,有研究专家曾说:“在智力考试中,越抑郁的人得分越高。”

  抑郁情绪可以让人沉浸在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中,避免分心。从生理层面上说,人脑的腹外侧前额叶皮层越是活跃,人就越不容易分心。但是,它是“功耗”非常大的区域,所以,一般而言无法保持长久的活跃度。

  如果人进入到抑郁情绪中,大脑会产生一种能量,为这个区域提供动力,所以会让人更加专注。而且,抑郁情绪会剥夺其他事物给人带来的乐趣感,这又进一步阻止了分心的可能。

  虽然抑郁情绪是有用的,但如果因为抑郁而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依然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首先,我们不要害怕抑郁(没有必要害怕有用的东西);其次,不能沉迷于抑郁。这正如一句名言:“我们能熬过苦难,但绝不赞美苦难。”

  现在很多人会把“忧郁”气质视为一种人格魅力,大加褒扬。而有些产生了抑郁情绪的人,也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这是很危险的。

  不管怎么说,抑郁都是一种病态。

  要想远离抑郁,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在内心确立一种思想:人并不是容器,而是导管。快乐从导管里流过,悲哀也从导管里流过,但导管就是导管,它只负责让情绪流动,而不能试图储藏这些情绪。

  所以,解开心结的方法,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导管,让快乐、悲伤等各种情绪流过,不去试图留住某种情绪,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不过,我给各位介绍这个方法,是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心结要是那么容易解开,人们哪还有什么不快乐?而且,我们还发展不到自己能解开心结的那一步,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连自己真正的心结到底是什么都搞不明白。

  正如Z先生所说:“解决睡眠问题的办法有时候很简单,为什么自己就想不出来呢?”关于这个问题,中国有一句古话可以说得十分明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在被失眠所困扰的时候,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我怎么才能睡着?其实,最该想的问题是:我为什么睡不着?

  很少人会思考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想不到,另一方面是因为不愿意去想。

  为什么不愿意去想呢?因为引起失眠的因素,大多是一些难以解决的烦心事。而人的心理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简单而言,就是会不自觉地远离那些让自己烦心的事情,不去主动分析它、研究它。

  从这一点上来看,人和鸵鸟有些相像:遇到麻烦便把头扎进沙子里,麻烦还在,却假装看不见。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旁观者来指出问题的所在了。

  那么,是不是每一个旁观者都能够指出睡眠问题呢?

  并不是。因为睡眠问题的根本是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大部分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这也是心理学存在的价值,也就是医学不仅仅需要冰冷的器械和固体的药丸,还需要更多温暖的人文关怀的原因所在。

5.你对生活的态度,恰是睡眠对你的态度

  我要讲的第二个“共因”,是生活的态度。

  其实,在前面的内容里我已经强调过:你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你的睡眠,而你的睡眠也影响着你的生活态度。

  “你觉得自己活得太累,实际上,你可能只是睡得太晚。”这是我经常对来访者说的一句话。

  困意在时间的消耗里很容易变成怨念,甚至会发展成愤怒和后悔——怨恨昨天,因为困意沉沉留下太多的事情还没有做完,期待每个有大把时间可以支配的明天;愤怒自己的拖拉作为,后悔每个没能好好入睡的良辰。

  睡眠太少,最为直接的后果是过度的精力消耗,而精力的消耗,又会影响我们的精神状态。

  所以,大部分熬夜者无法集中精力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将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挫败感,甚至会慢慢消磨他们的意志力,让他们的行动力变得极为低下,然后就只能躲在游戏、电影、娱乐的背后。

  但是,这种逃避只能带来片刻欢愉,等待他们的却是无尽的空虚和自责。

  恶性循环最为可怕的后果,是它带来的累积效应。偶尔一夜失眠打乱了生活的节奏,导致的负面后果是相对微小的。但是微小的后果一天天累积起来,生活就会变得一团糟。

  人在夜里睡不着的时候,各种负能量会悄悄地浮出水面,情绪也会变得非常敏感且脆弱。但容易被人忽视的是,这个时候,人的性欲反而会变得异常强烈。  

  我通过和众多来访者的交流发现,很多人在夜晚两点钟之后如果还没有睡着的话,性冲动就会变得非常强烈。于是,如果这个时候性冲动无法得到满足,就会用其他各种消遣方式来获得安慰。

  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性意识开始扭曲,而性意识又和我们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扭曲的性意识会造成我们精神上的异常。

  解决此类问题,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唤醒自己的“责任意识”。

  回想一下,你第一次熬夜是在什么时候?

  我敢说,大部分人第一次熬夜是周五的晚上:一个星期的工作和学习告一段落,明天有无所事事的休息时间,内心的责任意识开始变得淡薄,对自己的约束力减弱,于是便可以肆无忌惮地一夜不眠。

  第一天熬夜,第二天就睡懒觉,晚上失眠接着熬夜,第二天又睡懒觉。等到了周日晚上,第二天就是周一,明明有很多事情需要做,但是这个时候想要恢复正常的睡眠时间,已经有些困难了。

  于是,你迎来了一个昏昏沉沉的周一。

  许多本该在这一天做完的事情,由于你根本没有精力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只能放到明天。一天推一天,一个关于熬夜的恶性循环就此产生了。

  其实,想走出这个循环办法很简单,就是上一章内容里那位李教授用过的方法:跑步。李教授跑步是为了减肥,普通人跑步则是为了锻炼身体和改善睡眠。

  其中,晨跑最有效。

  为什么晨跑有奇效?首先,我这里所说的晨跑,不是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跑法,除非狂风暴雨的天气,一天都不能落下——只要中间有一天断掉了,就很容易放弃。

  一开始,你可能还需要有人监督。

  每天早上也不见得要跑多远,只要你坚持了,200米、400米都可以。最为关键的是,要把晨跑这件事情当成一种责任,一种不可推卸的生活必须。

  长此以往,就会慢慢建立起责任意识,再不会因为明天放假或者是明天不用早起等原因,而产生“今天可以放纵一下”的心态。

  建立习惯,需要一种“奖励机制”,比如说,你每天跑完步之后肯定需要补充一下水分,这时候,你要把矿泉水的空瓶子收集起来,收集够7个,可以给自己买个小礼物,或者是出去吃顿好的作为奖励。

  你可能会觉得,我都是成年人了,这种小伎俩管啥用?那你肯定是忽视了奖励机制的强大威力。

  现在,为什么那么多青少年或者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就是因为游戏制作方在设计游戏的时候,在里面加入了一些奖励环节。

  游戏中虚拟的奖励机制尚能让人“成瘾”,现实中的小小奖励自然也能帮助你养成某种好习惯。

  我相信,每一个决心改善自己睡眠的人,都可以行动起来,加入到晨跑的队伍中。但是我们要知道,这项活动的特点是前期难开始,中期又容易松懈,一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

  为了巩固我们的习惯,让我们做事情有始有终,就需要提高自己的羞耻心。

  当年勾践为复兴越国,曾在自己的卧室里吊了一个苦胆,每天都要尝一下,以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失败的耻辱。

  我们也需要这样一个“苦胆”。比如,如果你因为熬夜导致第二天的工作受到了鄙视和批评,那么,你就要想办法提醒自己:以后不能再这样了,这些挖苦太伤自尊了。

  跑步也一样,就算前期困难或者中期松懈,也要有比较强烈的自尊心,要提醒自己不能这样。如此,你就能继续坚持了。

  当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养成一个好的睡眠习惯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运气”也变好了。

  我这么说,不是唯心主义,而是有根据的。

  在《怪诞心理学》这本书里,描述了这样一个实验:

  心理学家将一份报纸分发给几位测试者,要求他们数清楚报纸里究竟有多少张图片。在报纸中间没有图片的部分,心理学家用小字写了一句话:“如果你看到这句话,并且告知研究人员,你可获得100美元。”

  那些思维活跃、精力旺盛的人,他们的大脑能够同时处理多方面的信息,所以看到了这段话,领了100美元。

  而那些精神状态很差的人,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不断地提醒自己“找图片、找图片”,所以根本注意不到其他信息,因此错失了100美元。

  所以,幸运的人往往是那些思维更活跃、精力更旺盛的人,因为他们能够抓住机会。而不幸的人则往往精神不振,只顾眼前不顾其他。

  失眠的人肯定有这样的体会:晚上失眠之后,第二天的精力只能支撑自己完成最基本的工作和学习,想象力、创造力和对信息的捕捉能力,都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且,由于精力有限,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力也会大幅度下降。

  这个时候,即便是好机会悄悄地出现在身边,也很难发现,或是把握住。

  我还发现,很多失眠患者会经常性地丢东西。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偶然现象,随着我接触的来访者越来越多,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丢三落四的毛病,而且有时候丢失物品居然有着莫名其妙的连贯性:今天丢了一串钥匙,重新配好之后,过几天又丢了!

  坏运气为什么总是会降临到失眠者的头上呢?因为他们精神差,很难把握自己身边的事物,容易进入到失控的生活状态。

  我们每天的生活细节是一个一个的“点”,如果你的每个点都出了问题,你就会觉得自己运气差。这时候,你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些“坏点”连成一条线,向别人证明你的运气实在太差了。

  然而,当你常年觉得自己运气很差时,对生活的注意力和感知力也会进一步降低,慢慢地就真的变成了运气很差的人。所以,我们要远离不健康的睡眠,让自己的运气变好。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生完全符合“责任和权利对等”的原则,你对自己负责,得到各种正能量的回应就越多。相反,你若对自己不负责,就会得到更多消极的反馈。

  保证健康、充分的睡眠,也是一个人在履行自己的人生职责。

  1. 上一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