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  言
A+ A-

这本书是写给有睡眠障碍的读者的,希望可以帮到你们。

  我在广州读军医大的时候,对心理学专业非常感兴趣,当时,曾经向老师提出过转专业,去学习心理学。

  当时国内心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很不乐观,事实上,当下也并不乐观。当然,如今我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说起“去看心理医生”普遍还是比较抵触的,认为只有精神病才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即便发觉自己的心理真的有些问题,也往往不愿去就医,有些讳疾忌医的意思。

我认识的心理咨询师,有不少最后都走上了督导师或者培训师的道路,就是以培训心理咨询师为工作,而不是真正以面对面的心理咨询为工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心理医生的市场需要有限,在现实生活中,有心理问题的人还是很多。

  就拿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来说吧,我深知睡眠不良的苦楚,因为我自己也曾经饱受睡眠障碍的困扰。

  做医生并不容易,长达几个小时的手术是个体力活,还常常要熬夜、加班。毕业后我在郑州的153医院当了胸外科医生,于是,睡眠障碍就逐渐找上了我。

  开始是为一些现在看起来并不算大的事情而失眠,毕竟那时候年轻,还经得起时间的煎熬。后来,开始习惯性晚睡,再后来,就开始有了睡眠障碍。

  有意思的是,汶川抗震救灾和玉树抗震救灾我都去了现场,在灾区的那种忙碌,对任何一名医生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不过,在那段时间里,我却没有失眠,反而,天天体会到神奇的“秒睡”。

  后来,诊治了太多的病人,逐渐发现睡眠障碍的普遍性。从医十几年来,肺癌和食道癌等病人见得比较多,也发现很多时候,睡眠问题更多地带走了他们的活力,甚至是生的意志。

  的确,在长时间的睡眠障碍后,连我自己都觉得常常情绪暴躁、精神不佳、心情烦闷,那么,对于身处绝症的病人来说,睡眠障碍更是恐惧隐讳的问候。而且,即便是术后,也常常有病人因为睡眠障碍而恢复得很慢、很艰难,因为他们在长时间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信心,更别提对付睡眠障碍这个令人头疼的魔鬼了。

  我想,是该写一本书,来探讨一下睡眠障碍的时候了,这不仅仅是一名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对于病人的责任,也是人文关怀的必需(说明:我上大学时就攻读了心理学课程,尤其自己有了睡眠障碍后,一直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我们要治愈的,不仅仅是身体的疾病,更是心灵的疾病,只有积极的情绪、良好的睡眠、抖擞的精神,才有利于病人战胜病魔。而且,很多时候,病由心生,那些因为生活中的困境而陷入身体疾患的人们,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器械治疗,更多的是温暖的笑脸,贴心的问候,乃至,踏实的睡眠。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病人,他的病情并不算太严重,也就是说,如果积极治疗还是有可能生活下去的。然而,他似乎并没有良好的家庭关系,在他住院期间,家里人少有探望,甚至在他手术前后家里人都没有来陪伴。

  这位病人常常长吁短叹,术后恢复非常缓慢,而且常常失眠。后来,他的病情恶化,护士长不禁感叹:如果家人能多一些关心,他不至于如此。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责任,作为医生,我们应该救治的不仅仅是肉体,还有内心。

  “解决睡眠问题”并不是我的专门职业,但是,在对于病人的术前治疗和术后关怀中,我植入了睡眠关怀这一项。而且,随着人文关怀的逐渐推广,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开始关注病人的睡眠情况和心理状况。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而我自己,在这些年的从医过程中,对于人们的睡眠意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总体而言,现代人对于睡眠问题的重视程度虽然较高,但解决方法还是停留在“自我消化”上——在很多人的传统意识中,“睡不好”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毛病,也根本不值得去看医生。

  事实上,从古到今,睡眠问题都被视为疾病,严重的话是需要就医的。

  就拿中医来说,在战国时有个名医叫文挚,他对齐威王说过这样一番话:“臣为道三百篇,而卧最为首……夫卧,使食糜消,散药以流形者也。譬卧于食,如火于金,故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意思是说,养身之道有很多,但是睡好觉是第一位的大事,人和动物都一样,只有睡好觉才能够生生不息。睡眠能帮助我们消化食物,所以睡觉是最补的事情,人一晚上不睡觉,所造成的伤害是100天也恢复不了的。

  这位古代医师话中的某些内容,如果用今天的医学理论去衡量有许多不科学的地方,但他却指出了睡眠的重要性和失眠所造成的长期伤害,这些是没错的。

  古代中医的思想体系受到了道家的影响,所以在睡眠这件事上,古代中医特别强调“顺应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且,古代中医也认为,睡眠的质和量是一样重要的。

  对于这种观点,我是百分之百认同的。那么,什么样的睡眠才能算得上是高质量的睡眠呢?我在判定一个人的睡眠质量情况时,一般会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来考量。

  从客观上观察一个人的睡眠情况,我一般会让他们做睡眠日志,内容包括近一个月来每天几点睡,从上床到入睡一般需要多长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天可以睡够几个小时(注意不是卧床时间)。

  有了这些客观的睡眠数据,可以大体判断出一个人的睡眠情况,但是却不能因此而下结论说——你没睡够7个小时,睡眠质量就一定不高。

  因为每个人对于睡眠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见过每天睡10个小时但还是精神不振的人,也见过每天只睡不到6个小时但身体各项指标都很健康的人。

  因此,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睡眠障碍,除了要关注客观数据之外,还应该重视对方的主观感受。

  我经常会问来访者两个问题:

  1.你睡醒之后是否感觉到愉悦?

  2.你是否觉得自己属于那种不睡觉也能保持精力的人?

  关于第一个问题,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不能。”

  有太多人早上起不来,即便是勉强爬起来,也会觉得非常不爽。有个来访者对我说:“早上起来感觉不好是因为起得太早了,9点钟上班,7点钟就得起床。天天如此,受不了啊!”

  我反问:“周末的时候,你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那么,你睡醒之后感觉一定很好啰?”来访者想了想,说:“好像还是感觉不太好。”

  其实,这就是睡眠质量出现了问题所导致的。不管是量的问题还是质的问题,如果持续时间够长、情况够严重,都会造成非常可怕的后果。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资格,请不要让睡眠问题剥夺了你幸福的权利。

  1. 第1章
  2. 章节目录
  3. 下一章

章节 X